分享

中国的文艺复兴——魏晋风骨

 风吟楼 2023-01-15 发布于广东
文章图片1

在西方有一个黄金时期——文艺复兴。这个时期里艺术高度发展,分成了众多流派,那么中国有没有一个时期可以比肩文艺复兴呢?别急,让我们先把时间线拨回到1700年前。

文章图片2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战乱中哲学与美学思潮的变化

东汉末年,是极其混乱的时代,宦官与外戚轮流参政、黄巾军的兴起、魏蜀吴三国鼎立,老百姓没有一刻安生的日子。

文章图片3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

在长期的战乱下,哲学思潮、美学思潮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汉初的时候,是人与神共乐,人征服了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那个时候很太平,没有什么转乱,大家都很幸福,老百姓也不用过多地为生存的事情所发愁,朝廷也是十分可靠的,所以才会有了这种想象。

文章图片4

但是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朝廷比较乱套成天勾心斗角。今天大臣被贬,明日首相被炒,闹完政变武变,又要弹劾皇帝,在这种时代下你还敢相信皇帝吗?你还敢相信这个汉朝廷吗?如果在你身边的人天天都在换,你还会有安全感吗?如果你是海王海后,就当我没有说过这句话。

文章图片5

火烧赤壁

所以老百姓在这个时候是很缺乏心里依托的,很缺乏安全感的,于是“神”又来了。楚汉浪漫主义在战乱中渐渐变了质,从汉初的“人征服神”又回到了“神征服人”,在这个状态下,老百姓对神的崇拜一天比一天大,甚至产生了一种想法:我这辈子怎么样,都是神提前规定好了的,没有办法改变的,我们把这种想法称为宿命论。

文章图片6

感性已经完全变了质,那么理性主义呢?不好意思,理性主义也变质了。儒学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后,一步一步地变成了统治者的工具。在汉朝末代儒学人的眼里,一个人能不能取得功名是极其重要的,但是这套功名是朝廷给你的。也就是说,你听话就给你功名;你不听话,那你可能连小命都保不住。

三国归晋,士族兴起

公元280年,东吴被晋所灭,三国时代落下了帷幕,整个中国又回到了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同时士族阶级的兴起,也标志着封建主义前期在中国正式揭幕。(笔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魏晋封建说,即认为魏晋是封建社会的开端)在这种社会变迁下,一些读书人的思想也发生了改变。

文章图片7

他们开始想: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神”的存在吗?如果有,那为什么在人间战乱的时候,他不出来管一管了,这就像你看见了你的儿子被打,你还在旁边大喊:“打得好,打得好。”这个世界上功名真的就这么重要吗,这些功名在生死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

文章图片8

竹林七贤

一些读书人开始从两汉时期的那种变质的理性与感性中逐渐走了出来,他们开始否定鬼神迷信,否定先前的那套道德与节操。纵观人类历史,只有对外部的权威进行怀疑与否定,才会有心灵上的觉醒,文艺复兴是如此,法国的启蒙运动是如此,魏晋时期亦是如此。

哲学思潮的变化,美学思想的变化,在文学作品中会率先体现出来。

先前的文学更多是为了政治而服务的,在魏晋以前是没有文学家这个概念的,不信你看,人们提到司马迁,首先想到的是史学家;提到张衡首先想到的也是大臣的身份;甚至提到贾谊,首先想到的也是政治家。

文章图片9

兰亭集序—摹本

那个时候,人们把艺术、文学视为宫廷的玩物,艺术家和文学家是没有独立的地位,他们附属于宫廷或者王府,虽然大名鼎鼎的司马相如一再强调:“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但是他还是被视为养在皇宫里供人取乐的小丑,连打工都算不上。

文章图片10

司马相如—《大人赋》

但是等到了魏晋,这一切终于有了变化,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独立了出来,它不再附属于政治,他有了自己的价值,文学家也有了独立的地位,不再像以前这样被别人看作是玩物。知道了这个消息的司马相如从200年前发来了贺电,他小丑的头衔终于被摘了下来。

文章图片11

东晋—洛神赋 图

此外,各种艺术形式也都独立了出来,他们也不再是政治的附属物,他们有了自己的价值,有了自己的地位。

这一时期的文学不再像两汉那样是为了歌功颂德的,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先前是“为了政治而艺术”现在变成了“为了自己心中的小宇宙而艺术。”如果你选择去古代当一位文员,在两汉时期,你每天写的就只有对领导的赞美,但如果你去了魏晋,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不过有没有人看,我就不知道了。

自我的追求

文章图片12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思考离别,开始思考相遇,开始思考悲伤,开始思考生与死。“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与哀伤,对于人生短暂的慨叹,逐渐扩散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从皇宫贵族到底层民众,大多都是相关的题材,所以那个时候人均emo怪,网抑云不开在那个时候真的是可惜。

文章图片13

以前所相信的那些道德标准、鬼神迷信都是假的,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都是值得怀疑与否定的。只有短促人生中那么多哀伤不幸,那么多生死离别才是真的。

既然人生苦短,那为什么我们不尽情享受呢?既然充满悲伤离别的,那为什么我们不能抓紧生活,好好享受生活呢?既然“昼短苦夜长”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秉烛游”?为什么不饮美酒,被服执于素?

文章图片14

表面看起来这是一种享乐主义,一种腐败,甚至是堕落,但实际恰恰相反。这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表现出了对生活的极力追求、于人生的极力珍惜。人生易老本就是一个古今往来的命题,魏晋文学让这一命题散发出更加独特而又迷人的魅力。

中国的“文艺复兴”

魏晋时期的人,也不再单纯的看学问、看行为操守,他们更加注重的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正是因为这一点,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和艺术原则,在这一时期被正式提出理论——以形写神,气韵生动。

文章图片15

“以形写神”就是要求艺术家要描绘出人物内心的精神,内心的格调,以及内心的神韵。而不是像两汉那样,极力地刻画夸张的姿势和手舞足蹈的动作。“气韵生动”是指:“形”只是内在精神的寄托,所以重点必须要放在“精神”上面。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的绘画更多追求的是像,而且越像越好,但是中国的绘画往往却没有那么像。

文章图片16

中国的绘画更多的是需要用外表来表现出内在,比如张三是个很邪恶的人,那么他的外在就一定要反映出这一点,把他画的比实现中更矮小,比现实中更丑陋。而西方古典哲学却认为“形”和“精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绘画只是用来表现出他的外貌,因此要越像越好。

总结

总而言之,先秦的理性,让中国人从神学中走了出来。紧随其后的两汉,让中国人又一次陷入到了神学,而经过了魏晋“人的觉醒”中华民族再一次战胜了神学,这也为后面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调,后世的哲学思想也都在魏晋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与完善,所以把魏晋当成中国的文艺复兴还是很贴合的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