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小地方人不要跳槽大城市?过来人告诉你:这3个底层逻辑

 职场火锅 2021-01-23

有人咨询:我毕业回家,入职县城国企。我一直是勤勤恳恳工作,父母也在身边,比较满足。后来,看见在北京的同学们一起聚会的照片,顿时觉得,自己如井底之蛙一般,格局眼界,发展前途和他们差距会越来越大。现在非常恐慌,自己在小城市国企,天花板就这样了,安稳舒适,可以照顾父母。可是,十年二十年后,差距太大了。我前几年没意识到这一点,还沾沾自喜,年近三十,要做出闯荡北京的决定,显然很艰难。我不想白活这一场,该怎么办呢?

我看题主描述的心态,仿佛看到十年前的我。我希望我的做法给你有些启发。

十年前,我在家乡一个六线级别的县城里工作。这个县城有多小呢?一泡“尿”,可以热乎乎地从城东“尿”到城西。但就在这个小地方,盘踞着一家大型国企。我在国企某部门。十年前月薪3600元,年终奖10000元左右,全年收入6万元左右。

十年前,县城的商品房价格不到4000元,十年后不涨反跌。国企自己盖房子,低于市场价出售给职工。自己盖的房子结实,钢筋水泥都用最好的料,物业采暖都是企业的。所以,企业内部交易房产价格比商品房还高呢,一是因为质量好、位置优,二是减免物业采暖费。

我的父母、姐妹都在县城上班。我们舒服到什么程度呢?吃完早餐,溜达几分钟到办公室。中午在单位食堂吃自助餐,然后回家睡午觉,到2:30再去办公室。工作内容很简单,下基层也可以,完全看心情。下基层,也是给基层添麻烦,基层员工很讨厌上面人员下来。

我从小生活在这里,亲友同学很多。走在街上,不停地点头,因为会遇到很多熟人。小时候,我最烦我妈带我上街。比如,去给我买支钢笔。我妈经常是走几步就跟别人聊半天,走几步就跟谁拉着手再聊半天。我都烦死了。结果呢,我长大工作了,发现我也变成这样。

别看我生活在这个小地方,可是我的心很大。我在大城市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很向往北京 。可是,你知道的,那个时候,父母一心一意让我回国企,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父母要求我必须回到他们身边。

我家的条件在当地不错,我又是985本科生。很多有点职级的人都想把女儿介绍给我,最高档次的,是我们县十大礼仪小姐第一名,某某长的女儿。因为我带同班同学的女友回来,上门提亲的才销声匿迹。

我在大城市念书之后,眼界广了,心也野了。我的梦想就是,我这一辈子,要带着老婆孩子,生活在北京。在美丽的街角,有一栋属于自己的大房子,一楼开书店,二楼开咖啡馆,三楼住人。我们都有一份清闲的工作和丰厚的薪水,有足够的时间,看书、写作、喝咖啡、与朋友闲聊。聊天的话题,一定是放眼全世界的大话题,而不是小县城的家长里短。

我在县城工作了几年,经常找借口出差到北京。办完公事,我就满北京城乱转。直到天黑,我总是在想,万家灯火,什么时候有一盏属于我呢?

我在家乡国企工作,平淡而悠闲。如果自己的人生观像诗中写的,择一城终老,岁月静好,这样的人生也是不错的。可是,我觉得我的人生不应该是这样的。我想去北京生活,打开房门,就是繁华世界,关上房门,就是自己生活。

其实,工作中之后,也有机会调到北京企业来工作,只是家里不同意。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机会越来越少。终于,我看到北京企业公开招聘,限制年龄为30岁。我觉得自己再不迈出这一步,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了。于是,我说服家人,报名竞聘,来到北京。

来报到的第一天,我是坐长途大巴进北京的。进城时,天已经黑了。车里循环播放着流行歌曲,正好播到一首许美静的《城里的月光》:

城里的月光,

把我照亮,

请温暖他心房。

正巧,车子路过北四环的望京,四环边上有一座高楼,上面亮着四个大字“城市月光”(一座小区的名字)。

我当时泪如泉涌。

几年后,等我有资格有能力买房的时候,我选择在城市月光的附近小区。我能从窗外,远远地看见“城市月光”四个大字,心里会激荡起那首老歌。

当时,我办理调动手续时。领导对我说,北京房价这么高,你去那里怎么生存?我说,我认识一些同学和同事也去了北京,没听说有谁睡在大街上啊,我的能力并不比他们差。领导没有说话,默默签了字。送我的时候,领导说,你有这句话,我就放你走。

确实,当时的北京房价,对我当时的收入来说,高不可攀,遥不可及。但是,车到山前必有路。混着混着,薪水持续上涨,心里有了底气和自信,跳着脚贷了大笔款,终于买了房子,安家立业,顺理成章。

后悔吗?肯定不后悔。现在每月公积金都远远超过当地县城同学的月薪。十年了,他们的工资,居然还在四五千元徘徊。十年光阴,我已经完全变了一个人,可是县城里的亲朋,和十年前没有任何改变。从这一点来说,我不但不后悔,还感到十分幸运,幸亏我十年前跳出来了。

如今,我们家乡那个城市,经济开始衰落,成为人口净流出比较多的城市。很多老同事都不让孩子毕业后回来了。你想想,十年了,他们的工资没有什么变化,当地的医院人才流失严重,已经快到关门的地步。这样的小城市,反正我是不愿意呆一辈子的。

到北京的收获,我不想谈那些司空见惯的优势,比如,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就业空间,世界眼光,文化氛围,等等。

我就从我自己说起,见微知著。我自己变化很大,变得永远充满激情,永远保持好奇心,永远在学习进步。比如,我写自媒体就是一个例子,不管工作多忙,我每天都要写一篇文章或回答一个问题,保持脑子充分活跃,既能促进我的主业,也能丰富我的副业,让生活充实而快乐,这就是我来北京的目的。

在小城市岁月静好还是到大城市闯荡江湖,这是一个常年争议的话题。我个人谈点体会:

第一,从小城市到北京的途径。

主要有六种:一是本科硕士毕业后,到大城市找工作,最好是考公务员和事业编,一般直接给北京户口,其次是应聘央企和北京市属国企,户口可以排队等到,再次是应聘高薪民企外企,争取多赚钱。二是小城市的公务员可以努力考取国家和北京的公务员。三是从大型企业的基层单位调动到北京企业工作,途径有借调、调动、提拔交流等等。四是有明确承诺的跳槽,比如,北京同业民企外企会去我原来的国企挖人。五是直接辞职来北京打工或创业。六是找一个北京有房的对象结婚。

第二,限制到北京的主要因素。

其实,北京除了房价高,生活成本并不高。房价和户口,是两大主要障碍。户口,上面已经讲了比较固定的途径。房价是最主要的障碍。但是,要辩证地看待房价问题。有时候,车到山前必有路。你要树立信心,只要努力提职加薪,当你有经济底气和自信的时候,加上贷款,从小房子买起,然后根据经济实力,逐步置换大房子。北京的房价分布,有一个段子很现实,月薪三万可以考虑五环外的房子,月薪四万可以考虑四环外的房子,月薪五万可以考虑三环外的房子,月薪十万可以考虑优质房产了。

第三,在北京增加收入的渠道。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的趋势在大城市里比较明显,带来了无限的创收机会。对于年轻人来说,扎根北京的基础,是努力钻研自己的主业,努力提职加薪,积累经验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35岁左右,除非你到了百万级别的中高层,可以不搞副业,如果年薪依然不高,职业发展遇到天花板,就要发展副业。最好是发展与主业相辅相成的副业,比如,用主业的经验发展副业,通过副业不断刺激主业精进。在北京这类大城市,只要你有一定才华和技能,利用互联网和自媒体平台,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总是能挣到钱的,副业跑赢主业也很正常。等你经济实力雄厚了,大多数苦恼基本都能用钱解决了。

第四,关于选择的观念问题。

一是人生观,是底层逻辑。

你如果真想“择一城终老”,不管岁月是否静好,只是想安安静静过一生,而且让自己的子女也安安静静地过一生。那么,你瞎折腾啥呀?世界这么大,想去看看,已经没有空间限制了。你如果有一颗想闯荡江湖的心,在小地方放不下你的灵魂,你当然可以勇敢闯一闯,否则你一生不安,过了闯荡的年龄,这种“后悔”会伴随一生。这就是你的选择,要让你的人生观进行逻辑自洽。

二是能力自知,是底层支持体系。

有些人不安心在小地方碌碌无为过一生,总认为自己的人生应该精彩。不安分,有激情,浑身骚动,非要到北京闯一闯,不想温水煮青蛙。这里面要辨别自己是真有能力,还是对能力的产生幻觉。家乡国企里和地方部门里,也有人自命不凡,觉得自己批条子就能办大事,错把平台和权利当作能力。他们辞职后,混得一塌糊涂,因为这种能力到市场里是无法切换为市场变现能力的。很多人在小地方焦虑不安,主要是因为自我认知不准,高估自己的能力。还有就是,你自己有梦想是可以的,你要问问你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吗?闯荡到北京,在十年内,能否让家长生活质量高于小地方?所以,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养家的能力,这是底层支持体系。

三是持续发展,是底层保障体系。

到北京闯荡,要辩证看待自己的能力,要拉长时间维度。自己是否具有核心技能和持续精进的能力。我们也有一些同学同事,闯荡北京几年后,铩羽而归。当年来的时候,都是人才“香饽饽”,几年后怎么就成了“咸鱼”呢?十年前,我们那个行业正处于火热周期,民企纷纷用高薪挖人。几年之后,行业周期跌入低谷,那些民企吃不到饭,纷纷裁员。所以,到大城市闯荡,既要有核心技能,更要有持续精进的能力,不断升级自己的能力,应对市场风云变幻。所以,你要看看你是不是那种持续学习、持续精进的人,否则,不要来闯荡,别风风光光几年,没扎稳根,就灰溜溜逃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