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皇者华.黄帝王朝》:尧的悲剧——王道止于权臣

 澴川黄饮冰 2021-01-23

皇皇者华 华夏文明史谈第六部 黄帝王朝

第九章尧的悲剧——王道止于权臣

文|黄饮冰

1、帝位的传承

中国的氏族国家历史上,对于帝位的传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让贤,历史标榜为“禅让”;一种是传亲,传帝位给自己的儿子或兄弟,历史标榜为“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对于氏族国家的君主——古人谓之诸侯,传亲是主要的;对于氏族国家联邦的君主——古人谓之天子,禅让是主要的。无论传亲或是禅让,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实力的对决,让贤中有公推制度的存在,传亲时也有公推制度的存在,公推制度的基础,就是“百姓民主共和”,由百姓组成贵族会议或长老会议,行使决策的权力,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力量的博弈,胜者才能胜出。

无论传说还是历史记载,轩辕代神农为天子,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对禅让制度的实践。轩辕不仅是贤人,也是狠人,统帅的是狼虎之师,天下氏国均归顺于轩辕,听从轩辕的号令。神农为天下共主的时代,不得不结束,无论情愿如否,天子职位,也不得不让。

天下共主之位在传亲上的第一次实践,是轩辕传位给青阳。在此以前,共主即天子的位置,是在氏国之间流转的。但是,青阳没能站住脚,被共工驱逐回自己的封地少昊之国曲阜。作为天下的支柱,炎黄联盟第一次分裂,炎帝的后人占据河洛,黄帝的后人龟缩在山东,继续统治着北到燕山南到淮水的传统疆域。神农、女娲等传统势力,依然支持着黄帝的后人。

天下共主的嫡子相传,在帝喾时期再度发生,结果帝挚9年就垮台了。其弟尧即位,尧之后传位给帝舜,帝舜传位给大禹,都不是嫡传。为了堵塞天子之位的嫡传,百姓长老们一致给予帝的儿们以“不肖”的评价,力保帝位的传承在传贤上继续禅让。

禅让的好处,就是权力共享和权力平衡能够得到保证,因为没有人能够阻止新势力的崛起,到不如谁的势力大,谁就继承帝位,以免除天下的纷争。

所以,所谓禅让,其实是实力在说话。

被儒家奉为理想的禅让,其实就是实力的强盛与衰落在表决而已。

2、尧的失误

用鲧治水。尽管是四岳及群臣(百姓长老)推荐的,但治水的结果导致洪水之害持续了22年,天下百姓(贵族)和氏国(诸侯)怨声载道,这就是尧不得不寻求继承人的原因。舜摄政28年,举用大禹13年治水成功,舜就收尽天下人心,天下氏国和百姓对舜感恩戴德,拥戴备加。舜与尧不同的是,手段独裁和凶残,比如敢于诛杀鲧;举大禹为继承者的时候没有去看四岳和百姓的脸色。虞舜的霸道致使尧子丹朱处于尴尬的地位,只能做一些荒唐的事情来避舜的锋芒,谁说丹朱不是聪明人呢?舜践帝位之后,封丹朱为唐候,丹朱得以保全,这就是丹朱审时度势的结果。

让权四岳。四岳本是代帝举行四座大山的祭祀的官员,其性质就是“大巫”。巫权在黄帝的时代,已经被黄帝收归帝有,巫师的职责是祭祀仪式上的主持者和造势者,没有直接与天地通的权力,祭祀由黄帝亲自来完成的。黄帝把祭祀的主持权交付给炎帝一族,这也为炎帝后裔时不时作乱提供了机遇,如共工作乱。颛顼再次禁止大小巫师与天地通,实际就是将天下大小巫师的神权和炎帝一族的祭祀主持权再次收回黄帝一族。到了尧的时候,由于经历了帝挚的失败,尧的权力受到炎帝后裔的限制,使四岳权力膨胀,左右着百姓会议。

未有分职。尧在位时期,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倕、益、彭祖,十二牧,共计22人,皆举用,但未有分职,即没有官职,用而不封赏,这是用人的大忌。22人中,伯夷是炎帝的后裔,也是四岳的从辈,具有显贵的血统;皋陶是黄帝的后裔,益是皋陶的儿子,也具有显贵的血统;弃、契是帝喾的后裔,在与尧的争帝中本身就是落败者,这些人,肯定不满足于做事情而不要职权,尧不给这些人以封赏,就无法巩固自己的帝位,为舜顺利政变提供了条件。

3、虚伪的禅让

历史的传说和记载,是多么的优美:尧在位70年求得舜,舜举用20年代尧摄政天下,舜摄政8年而尧崩,3年丧毕,舜让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是为帝舜。光鲜的禅让图,让儒家陶醉了2000年。

然而,美妙的背后,历史掩盖的是尧的凄凉和痛楚。

由于《尚书.尧典》的影响,这种禅让,被尧的继承人塑造成最高典范流传于后世,后世通过《尧典》,看到的是尧的圣明、舜的美德:“群后相让,鸟兽翔舞”,“凤凰来仪,百兽率舞,百官信谐”,以尧典为经典的儒家,把尧舜之禅让作为理想的政权转移制度,极力地歌颂和推广,于是,尧舜禹,成为了后代帝王不可逾越的典范。

错不在周公,也不在孔子,错在于制造谎言的虞舜、十二牧、十贤人,他们才是舜代尧的参与者和受益人。

尧禅让给舜,实际就是政变。

一个盗贼的一次盗墓活动,将久埋地下的《竹书纪年》,从魏襄王墓中盗出,人们才看到了不同于《尧典》的记载。

《竹书纪年》说,尧老德高,为舜所囚,舜还囚尧子丹朱,使尧父子不能相见,使人们看到,禅让是虚假的,政变篡权才是实质。丹朱不荒唐,就保不住性命。

尧的都城在陶寺。陶寺也是尧舜时期的中国。陶寺在尧舜时代就叫做陶唐。舜在陶唐(陶寺)即天子位后,封尧的儿子丹朱为唐候。尧的儿子丹朱的封国北移到现在的太原一带,在太原一带建立了新的唐国。唐国一直存在到西周初年被灭,被晋国取代。

从现存的陶寺考古来看,陶寺许多的墓都遭受到人为的破坏,但破坏的目的不是要盗取其中的财物,因为被破坏的墓中贵重的陪葬品依然还在。破坏的目的,是为毁墓而毁墓。

毁墓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是破坏风水。中国古代的迷信认为,死者葬的位置可以荫及子孙,以保持子孙万世荣华富贵,葬于官位子孙得官,葬于财位则子孙得财,葬于王位,则子孙为王。作为平民出生的舜,尽管也是黄帝的后裔,但自穷蝉至舜,都是庶人,比起帝尧和尧的家族的显贵来讲,舜当然自愧不如,要保住帝位,当然就要破坏尧的龙脉,以阻断尧的家族的王者之气,更何况,象10贤人,对尧本身就有怨恨情绪,在帝尧在台上和下台后,包括舜在内的10贤人采取破坏尧的家族墓地的行动,是很可能的,目的就是破坏尧的龙脉。这也应证了政变的存在性。

历史的记载中,尧在位70年,可能是真实的尧在位的时间,余下的31年,舜是在以尧的名义行政,尧在不在、活没活着,只有舜和10贤人知道。舜与10贤人结成联盟,是很有可能的。《史记》说,尧以为圣,召舜曰“女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也,女登帝位”,舜让於德不怿。正月上日,舜受命于文祖,让舜摄行天下。

舜在3年的时间内,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辩于群神;揖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舜任用大禹治水初现成效,举八恺,使之后土;举八元,使布王教于四方;流四凶于四荒;重要的是,舜团结了10贤人,收复了12牧和四岳,驱逐了不服的四凶族,终于将天下人心从尧的圣德中拉回到自己身边来,尧不得不提出让位,舜不接受,是因为尧德还在,自认为代尧的时机还没有成熟。但舜取得了摄行天下的权力后,尧的存在就不重要了。

可以推测,舜举事三年而发动宫廷政变,逼迫尧在天下诸侯面前把摄政之权授予自己,舜以尧的名义摄政25年,觉得时机已经成熟,这时丹朱也彻底失去了争帝的信心,变成了“纬漫游是好,毋水行舟,朋淫于家,用绝其世”的尤物,舜也消除了对丹朱的防范和担忧,此时对外宣布尧的死信,终于把做了28年的大餐吃进了口。

大禹也用一样的办法,继承了舜的帝位。百姓共和走到了终点,家天下走上历史舞台。

为了巩固禅让的成果,表明尧、舜、禹继承的合法性,断绝后人以同样的办法取得帝位,舜炮制了《尧典》,禹炮制了《虞书》《皋陶谟》,用《尧典》宣扬尧的圣行、用《虞书》宣扬舜的明德,用《皋陶谟》宣扬为君之道、为臣之规矩,弘扬大禹自己的功德。

《尧典》《虞书》《皋陶谟》除了掩盖了舜篡尧权、禹篡舜权的实质外,其他情况是对历史的真实反映,同时《尧典》《虞书》《皋陶谟》提出了中国最早的行政理念和君臣规范,具有最早的行政法地位。

禅让从表面看还是光鲜的,大禹只是让人们看到了禅让的场面,掩盖了禅让的细节和背后的权力较量而已,目的,还是为了阻止新势力利用禅让而兴起。

中国一直没有解决的,是权力的继承问题,传贤和传亲,都难以为继,因为贤也好,亲也好,是靠不住的,这两者都是把天下公权放在自私的位置上,都是在小圈圈内流转,而阻止了大众的参入。

天下为公,只有公权来自大众的授权,才能实现,才能让新兴势力自然地走上历史舞台。一个统治集团,掌握权力久了,处尊养优久了,就会脱离于时代,自然要退出历史舞台,问题是,他们不愿意退出历史舞台,历史的悲剧,就是在这种倾轧下一直踹息到如今而不能自觉——汉之八王之乱、隋之杨广弑兄、唐之玄武之变、宋之烛光斧影,都是视公权为可以囊中自取的东西产生的政变。本朝武力解决四个人、老人家庭会议解决胡乱蚌、赵资养等,都是一样的性质——政变。

谁反思过,公权民授才是天之大道、私相授受是逆天而行的呢?

黄饮冰2013714日首发于本人网易博客chutianguke的博客。

作者简介:黄饮冰,本名黄祥文,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以研究华夏文明起源史为己任,从1989年开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研究成果有《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中国中心论——中国是世界人种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华夏江汉形成说》(题目待定)。黄饮冰在网易、凤凰、新浪均开有博客,在大同思想网、博客中国和一点资信开设黄饮冰专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