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和其他疫苗一样,在上市前都经过动物实验、人体预测试实验、人群Ⅰ/Ⅱ期、Ⅲ期临床试验,疫苗安全性得到了多次验证。 目前全球新冠疫苗的研发有数百家单位,主要集中在几条技术路线上,包括灭活疫苗、基因重组疫苗、载体疫苗(包括腺病毒载体、减毒流感病毒载体)、核酸疫苗(mRNA疫苗、DNA疫苗)。
包括从事接触进口冷链物流的相关人群、海关口岸边防检查人员、生鲜市场工作人员、公共交通工作人员、医疗卫生基层防疫人员、隔离场所工作人员等感染风险比较高的工作人员,这些人群优先安排接种。前往中高风险国家或者地区工作或者学习的人员。 在规定的重点人群之外的普通公众,暂时还不能接种疫苗。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介绍的情况,新冠疫情发生以后,我国布局了五条技术路线,推进疫苗研发。
据腾讯健康小程序显示,全国已有8个省共15个城市开放接种预约,分别是: 上海、宁波、嘉兴、绍兴、金华、合肥、福州、青岛、日照、临沂、武汉、宜昌、深圳、东莞、成都。 推荐免疫程序为2针,期间至少间隔14-28天,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 目前尚未获得不同免疫程序的临床研究数据,因此尚未确定2剂新冠灭活疫苗间最大间隔。 如错过接种时间,建议尽快补齐相应剂次。 针对这种情况,建议使用同一厂家的新冠疫苗完成全程免疫。 本次接种主要针对18-59岁人群开展。 所有接种人员在接种前要详细阅读知情同意书,身体不适可暂缓接种。不在18-59岁接种年龄段范围的人员,需要等待进一步临床试验数据披露,明确是否后续能够接种。 目前阶段,以下情况建议暂缓接种新冠疫苗: 对疫苗中任何成分过敏者,既往发生过疫苗严重过敏反应者,如急性过敏反应、荨麻疹、皮肤湿疹、呼吸困难、血管神经性水肿或腹痛者; 发热者、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处于慢性疾病的急性发病期者; 妊娠期妇女和哺乳期妇女,接种 3 个月内有生育计划; 有惊厥、癫痫、脑病或精神疾病史或家族史者;患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有格林巴利综合症病史者; 已被诊断为患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HIV感染、淋巴瘤、白血病或其他自身免疫疾病; 已知或怀疑患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肾疾病、恶性肿瘤者; 使用抗肿瘤药物等免疫调节剂者; 有新冠病毒感染史者; 临床医师或接种工作人员认为不适合接种者。 具体以疫苗说明书为准。 ![]() 可以接种新冠疫苗吗? 目前用于紧急使用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说明书中指出,个人患慢性疾病者慎用,慢性疾病急性发作者禁忌接种。鉴于慢性病患者是新冠肺炎重症和死亡高危人群,需要对慢性病患者在非发作期接种新冠疫苗。 本次集中接种仍属于紧急接种,疫苗还没正式批准上市,不过,很可能在此次大规模接种之时就能正式获批了。 接种疫苗只是降低了感染的风险,而从疫苗上市到建立真正的群体主动免疫,还需要很长时间。 ![]() 如果自己不很清楚是否属于禁用人群,接种时主动提供健康状况,接种点的医生会判断是否可以接种;好好休息,让身体保持在一个较好的生理状态,最好不要空腹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建议穿方便穿脱的宽松衣服;按组织接种人员通知携带身份证、手机等物品,佩戴好口罩前往。 接种期间全程佩戴口罩,按接种点标识有序排队,保持一米以上社交距离;向医生主动提供自己健康状况,近期服用的药物信息,并如实填写知情同意书;如果接种部位有伤口,尽量避开伤口选择另一侧接种;接种完毕,需在接种点留观30分钟;止血棉签丢入医疗垃圾桶或黄色医疗废物垃圾袋中。 接种当日应避免注射部位沾水并注意局部卫生,以防诱发皮肤感染。接种后一周内避免接触个人既往已知过敏物及常见致敏原,避免进食辛辣刺激及海鲜类食物,建议清淡饮食、多喝水,不要剧烈运动。 接种疫苗之后在接种点留观区观察30分钟,无不适症状后才可以离开接种点;接种当日注射部位保持干燥并注意个人卫生;如果出现持续发烧等现象,应及时就医并向接种单位报告。 ![]() 虽然基于现有已发表信息,在包括中国香港、比利时、荷兰、美国等地通过基因测序的结果均发现再次感染现象,无法得出一次感染终身免疫的结论,但一般来说,感染过传染病或无症状感染,均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应该具有类似接种疫苗的保护作用,建议新冠肺炎康复者或无症状感染者不接种新冠疫苗。 ![]() 新冠疫苗常见的不良反应和接种其他疫苗的不良反应相同,主要包括:头痛发热,接种部位局部的红肿(晕)或出现硬块,有些人有乏力、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常见的不良反应。轻微的不良反应短期内可自行缓解恢复,要注意休息,保持接种部位的清洁、干燥。 严重的不良反应往往都会在接种后30分钟内出现,因此接种后需在接种点留观30分钟。极个别人可能会出现高热、持续发热数日或其他更严重的情况,应及时就医。 ![]() 根据既往的经验,一般接种疫苗后严重的不良反应会在接种后30分钟内出现,请及时告知接种点医生。
![]() 这可能是偶合症。 所谓偶合症,是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偶合症不是由疫苗的固有性质引起的,即偶合症的发生与疫苗本身无因果关联。 ![]() 目前批准紧急使用新冠疫苗说明书中对疫苗禁忌症描述是: 推迟接种的人群 已知对疫苗任何一种成分过敏者;妊娠期妇女;或以前接种本疫苗出现过敏者;发热、急性疾病期患者及慢性疾病急性发作者,应推迟接种。 海鲜/鸡蛋/青霉素不是新冠疫苗任何一种成分,免疫程序中明确过敏个体并不是接种疫苗的特殊禁忌,因此可以考虑接种。 ![]() 不建议! 由于检测方法学和相关试剂灵敏度不同,结果可能无法显示真实信息,结合疫苗研发机构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可推测中和抗体阳转率超过90%, 因此除有特殊需求群体外无需专门进行抗体检测,也暂不推荐对于自行检测抗体结果阴性人群进行补种。 ![]() 临床研究表明,接种新冠灭活疫苗第一剂后7天普遍开始产生抗体,14-28天抗体阳性率约60%-90%;
![]() 疑似疫苗不良反应的监测是通过中国疾控中心建立的监测信息系统实现,疾控机构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实现信息共享。各级疾控机构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也会对监测的信息,定期进行分析和评估。 相关法律和部门规章中都有相关规定,并由责任报告人进行报告。不良反应的报告时限,规定特别重大的要2小时内报告, 一般情况要在48小时内进行报告。 诊断由设在省市县各级疾控机构的调查诊断组来完成,鉴定由省和市级医学会来完成。 中国国家疫苗监管体系中疫苗不良反应各项监测指标已经达到或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标准。 ![]() 据外媒报道国内某个新冠灭活疫苗对于感染的总保护效力在86%,对重症的保护效力为100%。 基于目前跟踪研究结果推断,疫苗保护期至少半年以上。 新冠病毒疫苗针对不同临床终点、年龄组、人种的保护效果及免疫持久性还需等待更多研究数据支持。 ![]() 不行的话需要间隔多久? 根据既往经验,灭活疫苗可以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同时接种会不会影响这些疫苗的免疫效果,或同时接种会不会影响这些疫苗的安全性, 但由于新冠疫苗是新疫苗,尚无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的安全性、免疫原性数据,因此暂不建议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 但是有如疑似狂犬病暴露者需接种狂犬疫苗、其他外伤需接种破伤风疫苗者,应优先接种。新冠疫苗与其他疫苗接种间隔不少于2周。 ![]() 本次接种的新冠灭活疫苗Ⅰ/Ⅱ期临床试验揭盲结果综合显示,疫苗接种后均产生高滴度免疫应答,中和抗体阳转率达90%以上。
![]() 疫苗的保护效果不能达到100%,所以还得戴。 “防疫三件套”:佩戴口罩、社交距离、个人卫生 “防护五还要”:口罩还要戴、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尽量开 ![]() 不会。
![]() 疫苗的作用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对按免疫程序接种两剂新冠灭活疫苗28天后的I/II期临床试验及紧急接种人群检测,抗新冠病毒抗体均呈阳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具备做中和抗体检测条件的机构,如用一般方法(如胶体金、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测IgM、IgG抗体,有可能会显示阴性,这主要受限于试验方法的灵敏性,不一定代表未产生免疫应答。 ![]() 接种疫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风险,但任何疫苗的保护效果都不能达到100%,必要时仍应配合相关部门进行核酸检测。 ![]() 本次使用的是全病毒灭活疫苗,新冠灭活疫苗紧急接种者在国内外医学检查中,如遇血清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核酸检测等其他检查结果为阴性,可声明已接种疫苗并出示接种证,以便相关机构鉴别诊断。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信息,从全球对新冠病毒变异的监测情况看,尚无证据证明病毒变异会使现有的新冠病毒疫苗失效。 世界卫生组织持续关注这个问题,通过全球新冠病毒实验室网络,包括一个专门的SARS-CoV-2病毒变异演化工作组,持续关注病毒变异情况以及评估其可能的影响,这也将为后续疫苗的研发及应用提供预警和科学分析依据。 ![]() 对目前已知的各种病毒变异株以及美国、英国、俄罗斯、奥地利等多国病毒株进行交叉中和试验显示,新冠灭活疫苗均能完全中和。新冠灭活疫苗特异性抗体识别能力未受影响,对变异病毒和其他国家来源病毒均有效。 ![]() 新冠灭活疫苗出入境有严格的审批程序,个人不得私自携带新冠灭活疫苗出境,否则,可能面临违反境内外法律等风险。 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公众号,由检验医学整理自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沈阳日报、深圳卫健委、听听专家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