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对于我们来说,能看上电影就感到是最高的娱乐享受了。那时,除了在正月里能看看大队宣传队表演的节目外,平时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别的文化娱乐活动了,所以一听说大队里要放电影,我们可高兴了,到处奔走相告。到放电影的时候,全大队男女老少都去看,外村也有来看的。那时放电影都是在露天空闲的场地上,由于看电影的人特别多,所以要早早地去抢占最适宜看的地方。吃过午饭后老早我们就约着好多小伙伴抗着凳子去占地方了。来到放电影的场所,选一个比较好的地方把凳子放下,然后再在地上划上线,或者放上一些砖头块、石头块的,给家里人占着。占好了属于自己的“地盘”,我们就开始玩耍打闹起来,还不时的瞧着自己的那块地方,生怕被人家再占了去。那年月,占地方已经成了习惯了,所以只要有人占了,别的人一般也就不再去那个地方了。我们在那个时候就不停地看太阳已经到了哪里了,心里就盼着天快些黑下来,好能早一点看上电影。 天终于黑下来了,人越来越多,黑压压的一片,人山人海,吵吵嚷嚷的。幕布挂上了,发电机响起来了,放映机架起来了,放映员开始对光,一束强光照射到幕布上,在前面的小孩子有的就赶忙伸出手来做出一些手影,有的把个头放进光圈里映在幕布上。电影开始放映了,人们也就都静下来了,专心地看电影。那些去的晚些的,在后边看不见,有的就跑到幕布的最下面看或者去看反面。在最下方看,离得幕布近,老仰着头,脖子一会就酸酸的了,看到的人还是扁扁的,喇叭的声音也大;看反面,左手成了右手,右手成了左手,动作正好相反,感到有点别扭。尽管如此,人们仍然看得津津有味。有时我们去晚了,没有占到地方也到最前面看。我们就在地上铺一张塑料纸,躺着看,看累了就闭上眼睛,到了精彩处就再睁开眼看,还挺带劲的。放映的时候有时刚换上片子开始放,灯就亮起来了,那是断片子了,放映员接好片子又开始放。那时一部电影片子不知道要放多少遍,所以经常出现断片子的情况,一部片子放下来怎么也能断好几次。 每次放电影前必先放垫片子,大都是新闻纪录片,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的情景。我还记得,当我第一次看到毛主席等人坐的座位时感到很好奇,旁边一个大点的说:那叫沙发,你家砸锅卖铁也买不起!我感到好生惊讶。我们小孩子最愿意看的是打仗和反特的片子,像《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小兵张嘎》《渡江侦察记》《打击侵略者》《英雄儿女》、《铁道卫士》《铁道游击队》《闪闪的红星》等等,真是百看不厌。有时还放一些译制片,记的有《卖花姑娘》《火车司机的儿子》《第八个是铜像》等。在我的印象里,好像朝鲜的片子比较缠绵一些,容易叫人伤心,像《卖花姑娘》,那个叫顺姬的小姑娘被地主婆用开水烫瞎了双眼,简直叫人不忍看,有好多人看着看着真是泪流满面,成了泪人了;而越南的电影一放就是飞机大炮,看着真是痛快。对于那些后来的样板戏之类的像《杜娟山》《龙江颂》等,听着那没完没了的唱段,简直是烦得可以,恨不得快点唱完。 我们那个地方村庄特别密集,隔不很远就是一个村庄,有时,我们听说别的村庄放电影,也经常跑着去看,那时公社里基本上是各个村庄轮着放,今晚跑到这个村庄看了,明晚再上另一个村庄去看,同样的片子,也看不够。由稍大点的领着,一次就能凑十来个人。我们穿过田间地头,越过一条条水渠,伴着月亮星星走夜路,也不感到害怕。有时听说哪个村庄放电影,结果黑灯瞎火地去了人家却说不放,就又跑到另一个村庄去,也不放。打听了一晚上,跑了十几里地,也没有个放的,只好失望地回家睡觉了。 有些电影,我们看了不下七八遍,所以有些话语、情节都记得清清楚楚的,可以说是滚瓜烂熟,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了。三十多年了,现在如果看到那时的电影名马上就能想起故事的内容及人物,有些人物的话到现在都还记得清清楚楚,像《渡江侦察记》中的“太麻痹了,太麻痹了!你们的大炮是怎么保养的?”“灯标以西归66师管,灯标以东归68师管。”这些话都成了那时中国孩子的流行语了。特别是《智取威虎山》,我们被杨子荣的那种大无畏的机智和勇敢所折服,里面的好多话都能记得。最典型的是杨子荣跟土匪对暗语那段,土匪刚说了一句“天王盖地虎”,好多人就齐声喊“宝塔镇河妖”,土匪又问:“脸为什么黄了?”我们就跟着杨子荣一起回答:“防冷涂的蜡。”土匪再问:“怎么又红了?”我们就高喊:“精神焕发!”然后就和杨子荣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记得有一次,听说在冶源老龙湾畔放《红楼梦》,那时也不知“红楼梦”是怎么回事,电影会有多么好看,看到大人们都去看,我们也早早吃过晚饭步行前去。正好我大姑家在放电影的上面,从她家的墙头上就能看到,我们就在大姑家趴在墙头上看。开始放的不是《红楼梦》,而是别的;看完一块之后,放的还不是,怎么回事?原来是跟城里跑片,片子还没送来。那时,经常是一部片子同时在几个地方放映,不是说放哪部就直接放哪部,没有轮到的就先放别的。一直快到半夜了才开始放《红楼梦》。一看,好失望,除了说就是唱,一句也听不懂,原来是“越剧”,不是故事片。真是越看越够,一点儿兴致都没了,这不是我们小孩子喜欢看的。 印象最深的是在城里看的动画片《孙悟空大闹天宫》。那次是我替我父亲赶地排车跟着我四叔到城里去送货。四叔听说晚上放电影,送完货后就去买票。可能是因为票太紧张吧,四叔只有一张票,入场时,四叔叫我在前面,他在后面,想凭着这一张票俩人都进去,结果被人家给拦住了,四叔就叫我一个人进去了。这是一个露天影院,进去后,我看到人已是满满的了,后面的人都站着,一点也看不到前面的幕。我就从人缝里往里钻,终于找了个地方,虽然有点偏,但却能看到。电影开始放映了,虽然是动画片,但我觉得非常好看,感到很有趣,特别是孙悟空去东海龙宫借兵器的那个情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些个虾兵蟹将吃力地抬出一件件兵器,孙悟空拿在手里都是轻飘飘的;当看到那根金箍棒要短就短,要细就细,最后能藏在耳朵眼里,真是感到太神奇了,幻想着自己要是也有这么一根可长可短、可粗可细的家伙该有多好玩呀! 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机、电脑,电影院基本不去了,但当我回想起儿时看电影的情景时,总会有一种别样的情怀。那些老片子让我念念不忘,深深扎根在我的心灵深处;那其中的乐趣,虽经岁月消磨,仍回味无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