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说谎是常事,家长当理智对待,不可盲信和冲动

 平湖一柱家教号 2021-01-24

【平湖一柱 第1381

【核心提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撒谎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家长平时中对孩子所说的话经常进行考察、验证。对于孩子善意的谎言,我们要进行恰当的引导,对于孩子的恶意的谎言,我们要坚决制止

孩子是每个家长的宝,都愿意相信自己诚实守信不说谎,常常对孩子说的话深信不疑。

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家长朋友也不要忘了,说谎也是孩子的“本性”,对他们的话,我们家长要相信,但不能盲信,更不能“一点就爆”式冲动,否则,轻则使自己尴尬,重则还后果很严重。

【案例一】幼儿园孩子谎称在学校被同学用水沷

孩子小贝在某幼儿园上大班。上午放学回家,家长发现小贝羽绒服的前胸全都被水湿透了。

问小贝怎么回事?小贝说,那是下了课在教室里打闹,被其他小朋友给沷的。

家长这个气啊!大冬天,孩子的衣服被沷成这样,孩子冻坏了怎么办?

于是下午家长气冲冲找到幼儿园?园里老师说,没有发现孩子们打闹沷水啊!小贝的羽绒服是黑色的,浸了水他自己不说,如果不用手摸,也是很难发现的!

经园办公室同意,调取了小贝教室的监控录像,一整上午,也没有发现孩子们有任何的沷水行为。

老师于是询问了其他孩子。有孩子报告说,小贝的羽绒服是他自己弄湿的。在哪里弄的呢?是在厕所里。

原来,男厕所小便池上面有根雾状喷水管,小贝觉得好玩,就将自己的前胸贴上前去,让水雾喷到自己脸上,当然也就会喷到羽绒服上了。

真相大白,小贝也承认,的确如此,弄的家长好不尴尬。

【案例二】高考生谎称自己答题卡被更换

2018年高考,成绩发布后,河南有4位考生说实际成绩与自己预估分相差较大,其中一名考生估分627,但公布的成绩只有335分,几近腰斩。

家长要求查卷。见到试卷后,孩子坚持说自己答题卡上的名字被涂改,作文被置换,被疑似调包。其中一名女考生还回忆默写了考场作文,信誓旦旦坚称自己的作文题是《不负时光,不负年少——致2035的你们》而答题卡上却变成了《富强中国,不负年少》,且笔迹也不是自己的了。

家长坚信孩子所说的是实话,并实名举报。一时间,在全国都引起轰动,可是,最后,事情的真相却是一场乌龙——孩子们说谎了:答题卡就是他们的答题卡,所谓名子被涂改也是他们自己的考场所为,字迹不一样,也是自己后来故意为之。四名家长网上求助,舆论大造,实名举报,动用了国家多层机关、无数人员,甚至公安系统为其作笔迹鉴定,费尽周折,最后的结局却令家长始料未及,尴尬至极……

【案例三】小学生谎称挨揍,家长暴打班主任被刑拘

2018年6月,安徽淮北某小学发生一起“家长殴打教师”事件。

据报道,该校学生张某因违反校规,学校请来家长——还有其带来了9名家属,在学校会议室协商对孩子教育事宜。

其间孩子忽然闯入会议室,谎称其被班主任给揍了。

家长及亲属闻讯,情绪激动,未经调查,便冲出会议室,闯进其孩子教室,对全体学生进行恐吓;同时,该学生母亲和小姨找到班主任对其进行殴打,导致其受伤送医。

后来调查发现,孩子所说被班主任所揍纯属子虚乌有,打人的家长和亲属均被刑拘,系某单位副主任的其父张某原,也被纪检部门停职并立案调查。

说谎就是说假话,故意隐瞒事情事实。心理学家认为,人之初,性本“谎”,说谎是人们的一种普遍行为,从小孩到成人,没有不说谎的人。人们会不自觉地向别人撒谎,有时连想也不想,甚至不承认自己在撒谎。

如我们常见的“你的这件新衣服真好看啊!”“你今天显得特别精神!”“改天请你喝茶”“今天我不能去了,我身体不太舒服!”“我给你打过电话,但打不通”等。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尔德曼认为,按说谎的动机可将谎言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讨别人欢心,让人家感觉好一点;第二类,夸耀自己和装派头;第三类,自我保护。

从社会的现实性来说,撒谎并不都是一种坏行为,像前两类谎言,一般不会给他人带来危害,有不少谎言是出于礼貌、出于好意,甚至被人们称之为“善意的谎言”;但第三类——为了“自我保护”的谎言,却是一种“刻意”行为,因为这类谎言,都会隐瞒事实真相,甚至会给他人、集体和社会的造成伤害或危害。

本文开头中的三个案例中孩子的谎言,都属于“自我保护”的谎言。第一个案例中的“泼水谎言”,是孩子为“保护”自己不被家长批评,而“构陷”同学,第二个案例中的“分数谎言” 是考生为“保护”自己“虚荣”来“构陷”高考; 第三个案例中的“挨揍”谎言和第一个一样是孩子为“保护”自己不受批评,为自己开脱而“构陷”老师,这些可以说都是恶意的谎言,而我们家长却由于对自己孩子过分相信,而不去调查,就为孩子去“伸冤”,轻则尴尬自己,重则会让自己触犯刑律,而更为关键的是,正是因为家长平时对孩子的“轻信”,让孩子撒谎的胆子越来越大,撒谎的水平越来越高,以至于像案例二一样,面对严肃的高考,孩子竟然还也撒这弥天的大谎……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撒谎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家长平时中对孩子所说的话经常进行考察、验证。对于孩子善意的谎言,我们要进行恰当的引导,对于孩子的恶意的谎言,我们要坚决制止。

作为家长,在孩子问题上,我们一定要谨记,孩子毕竟是孩子,哪怕我们的孩子从来没有“说谎的历史”,对孩子的话,我们也不要轻易就完全相信,更不能冲动——爱孩子心切,一见孩子受委屈,就控制不住自己,甚至丧失理智,莽撞行事,以至于“抛出了自己”也教育不了孩子……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 平湖一柱 原创作品,欢迎指导,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