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哪个父母不焦虑?

 新用户6326I9Ei 2021-01-24

早晨听到同事因为读大学的孩子不学习表达出来的愤慨和焦虑,深有同感。

哪个做父母的不是这样?尤其是当老师的父母,平时看惯了学霸,无形中把孩子也都想象成了学霸模样,一不像样就焦虑不已,着急万分。可是,我们的焦虑起不起作用?

父母的焦虑、叮咛和操碎的心,到底在孩子身上起了多大的作用?

想当初自己复读考试那一年,因为妈妈和哥哥总给上“政治课”,所以每逢过星期天,一点不愿回家,躲到同学家里。

不是不想学习,那时内心有一个想法:一定要考上,今年考不上,明年再复读,坚决脱离坷垃地,那也是众多复读生内心强烈的想法。

用功是必然的,就算家里人不说,复课班那是怎样的氛围?容不得贪玩呀!可尽管如此,家长的耳提面命,还是容易反感。

上天也许垂青于我,顺利升学,让家里人没有责备的理由。可班里有一些很用功的同学未能如愿。

如今想一想父母兄长的劝告,是否起了作用?我一直认为,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起的作用恒久一些。

    经历过后,才会成长

从小时候读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读大学,甚至就业、婚恋、生子、二胎等等,中国父母对孩子从头到脚全盘考虑,无不如此。

焦虑的中国父母真是操碎了心!

孩子小时,总认为上了小学就好了。上小学后,又担心别人欺负,功课学不扎实,心想上了初中就好了。初中功课紧,还要长身体,还不能落下功课;高中,如果孩子学习到深夜,就心疼身体;如果不学习,就又着急功课。

好不容易熬完高中三年,读大学了,认为可以放下心了。后来才发现,真正的自我学习才刚刚开始!

父母焦虑的眼光始终追随着孩子,估计一直到择业、结婚、生子、二胎等等无休无止,什么时候才能有自己的生活?

父母之爱子,当为之计深远。这“计深远”,是否可以理解为培养一些好的思维方式和做事习惯,其他事情就归他自己处理?

身为父母,不可以参与、干预孩子太多,说归说,可是做家长的都管不住自己的心和嘴。心一动,嘴就想说,每一次责备和提醒,于孩子而言,都是烦:就知道你得说学习,烦死了,有完没完。就算是不说也会翻个白眼儿,心里一万个“讨厌”跑过,做父母的都活成了让儿女讨厌的样子。

看看孩子的习惯,晚上不睡,早晨不起,也是让老母亲愤恨不已:根本不是学习的来头儿。

孩子不是我们自身,不会按照我们指定的路径去走,他是独立的自己。

想说教一下改变孩子,是根本不可能的。

人从来都是听自己的,你的孩子也是一样。

他表面上屈从于你,内心里还是坚定走自己的道路。

普天下父母总想让孩子少走弯路,可是那充满诱惑的道路,总要被孩子证明是弯路之后,才不再去走。

他的体会和经历,经过之后的思考和领悟,才是最宝贵的财富,这些会超越所有苦口婆心的说教和越俎代庖的神操作。你的过多参与和横加干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忽然感觉多少年来的操作几乎毫无意义。

大概2011年附近,朋友有这样一个观点,孩子考上大学后,休学一年,去游历、去打工、去接触社会,一年之后再去读大学,这样一年的社会经历会告诉他,该怎样对待大学生活。非常认可这样的观点。不被珍惜的大学,总是因为没有碰壁过,不了解社会的残酷性,等到头破血流之后,会擦干眼睛,审时度势,快速成长吧?

       教育秘诀是“慢”

农村的孩子从小学习没人管理,到了大学里更知道学,人家从小就有自立的习惯、自我计划的习惯。

也许从一开始就该让他摔打着成长,少管,慢慢的,让他自己学会管理自己。可,那时候怎么能够慢下来?那个急切心情,恨不得速成。也不忍心让他总是落后,耐心甚至都没有一点,
也没有长远的眼光,第一次做父母,都是新手上路。

一篇写黑幼龙将四个孩子送进名校的文章,揭示了教育的一个秘诀“慢”。他有四个“问题”孩子,都是等待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后,自我修正,奋发,如果是我们,估计都会抓狂成神经衰弱。

孙俪邓超的儿子的名字就是“等等”,不知道是不是教育理念的体现?

的确不能快,常说,教育就是牵着蜗牛散步,就要静待花开。

花开要等的不止是季节,还有前面几年的成长。芍药种子种下,要到四五年以后才能开花,这让人吃惊的漫长过程让我明白了,急不得,万物都需要成长的过程。

孩子是什么花,需要多长时间能开,我们甚至都看不出,作为园丁,就是浇水施肥,剪枝打杈,如果长不出花,就做一棵草,站在路边给别人鼓掌叫好,也是一种人生。

成长的路,也要等待。甩掉来自孩子的焦虑,先过好自己的生活,和孩子一起努力,奔向远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