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记打晚了的耳光

 新用户6326I9Ei 2021-01-24

听广播,14岁男孩因妈妈在学校走廊里掌掴耳光,跳楼自杀,听后非常震惊。

最近自杀少年不少,因作业没完成受责备,因没收手机有情绪,纵身一跃,失去生命者不少,但每一次都会让人惊恐。

生命只有一次,能够见到这个世界,就已经经历了千辛万苦,可要好好珍惜,不能随意做伤害生命的傻事。

这个事件让人反思到生命教育的缺失和父母教育的不到位:三岁前,是否建立了依恋关系,有了教养的根基?六岁之前,在性格培养的黄金期,是否帮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品质和习惯?12岁之前,价值影响了孩子的定位,是否让孩子发挥长处,坚定自信?

作为家长,我们在孩子12岁之前的教育如果到位,就不会有14岁因管理不合适孩子跳楼自杀的悲剧出现。那一记耳光是不是打晚了?

造成母亲掌掴孩子和孩子跳楼的都是情绪,如果深究,应该还是规则意识。

孩子无视规则、无视学校里的种种“不能”,与同学在教室里打牌,这样放纵的孩子,可以想象在学校里的表现,大家可以脑补老师管理的难度。

如是初犯,一般都是谈心、教育、批评,没有叫家长的。但凡惊动了家长,要么是事态严重,要么是屡教不改、油盐不进。

从家长管理孩子的手段掌掴耳光看,如果孩子平常能听得进家长说的话,关系和谐,估计也用不着掌掴耳光。

很多时候的打,可能是说不再起作用,也可能是因为态度。我们期望看到犯错误者能够低头认错,说话诚恳低调,如果家长批评时孩子态度端正,谁还会调动情绪去生气、耗费力气去打?

一般的动手打都来自于对方态度的不服软:头倔强地挺立,脖颈还要向上拧几拧,在体态和表情上体现出十二万分的不服,这样无疑激起了打人一方的勇气,“专治不服”,必须要给予对方尊严扫地,所以掌掴耳光的羞辱性动作自然而然就来。

打几下能将情绪宣泄,设若被打者流泪,低头了,打人者只要心理不变态,手也会软下来,毕竟是亲父母。设若十三四岁的少年绝不服输,始终支愣着脖颈,估计掌掴就会持久。

双方的拉锯的确要其中一方先软下来,面对众同学,男生爱面子,估计很难低下头,很难守着同学的面儿给家长认错;家长也爱面子,本来被老师叫到学校就丢尽颜面,看到这给自己丢面子的“根源”,更是火冒三丈,且他不认错、不服软,不打,怎么能消得下怒气?

老师最不喜欢家长在学校里管教孩子,守着老师的面儿打孩子,老师都极力制止。在老师只能管教、不能体罚、如果体罚就丢饭碗的教育环境里,犯了错批评教育仍然不改的,只能请家长来配合着一起管教。

义务教育法保障了学生的权利,同时也约束了老师的行为,严禁体罚学生。没有体罚的教育,其实也助长了学生的气焰,反正老师不能打、不能体罚,没有高高悬挂的尚方宝剑,有一部分孩子就会毫无忌惮,让说服显得苍白无力,只好请家长来。家长有时也束手无策,依然用自己当年被父母打过的经历来教育孩子。

六岁之前如果没有规则意识,长大后也很难再次拥有规则。糊里糊涂当了爹娘,傻傻呼呼过了幼儿园,马马虎虎过了小学,初中,孩子长大了,又逢逆反期,家长跟得上还好,跟不上的,常常“被教育”,开始了艰难的煎熬。

现在家长忧虑的是挣钱难,最让他们崩溃的是管娃儿。那些娃高三毕业去上大学的家长,身体的舒展,心情的放松,的确有“解放区的天,是明亮的天”的喜悦。

整天紧皱眉头,一副苦大仇深的脸,那都是中学家长。

当家长难。管得松,给孩子足够的自由,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孩子将来可能没有竞争力;管得紧吧,拳打脚踢几下就可能崩了,重则跳楼,轻则自残、出走。

若不动用体罚就能将娃教育成成绩好、情商高的阳光少年,那对家长的要求会很高。这样的父母,非但没有喝酒打牌的嗜好和时间,还会辅导功课,有发奋学习的态度,为找到循循善诱的教子方法而苦读心理学,这些家长都是精英,不过精英的成长之路确实很难。

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教育。眼里有光,手里还要有戒尺,这样才能成就人才。但这戒尺的使用要在六岁前,最晚在12岁之前。

钱文忠说,教育的本质里,本来就包含痛苦的成分,所以学习本身就不够快乐。

所以,不要企图去追求快乐教育,不存在噻。

有规则就容易有疼痛,有惩罚就容易有抵触,成就一个人,必须经受一些惩戒,这也很正常。

不过,事半功倍的做法是在孩子成长黄金期就认认真真管教孩子,后面一切就容易了,且不会有让人惊恐的悲剧产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