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草精荟》:和解退热:柴胡

 茂林之家 2021-01-24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和狭叶柴胡的根或全草。主产于辽宁、黑龙江、湖南、山西等地。有北柴胡与南柴胡之分,以北柴胡质量为佳。常生用、酒炒或醋炒。

一、功效应用

柴胡味苦、辛,微寒。气味俱轻,禀少阳升发之气。归心包络、肝、三焦、胆经。

功效能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其特点性善升发,推陈出新,乃疏肝解郁、和解少阳之要药。

常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等证,或心腹肠胃中结气,或食积,或因水、热、食、血凝聚等证,柴胡皆宜组方应用,实乃中医临症应用频率最高中药之一。

名家名著摘要:

《本经》:“主心腹肠胃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出新。”

《药性论》:“主时疾内外热不解。”

《本草正义》:“用其凉散,平肝之热。其性凉,故解寒热往来,肌表潮热,肝胆火炎,胸胁痛结,兼治疮疡,血室受热;其性散,故主伤寒邪热未解,温病热盛,少阳头痛,肝经郁证。”

《长沙药解》:“清胆经之郁火,泻心家之烦热,行经于表里阴阳之间,奏效于寒热往来之会,上头目而止眩晕,下胸胁而消硬满,口苦咽干最效,眼红耳热甚灵,降胆胃之逆,升肝脾之陷,胃口痞痛之良剂,血室郁热之神丹。”

《本草备要》:“主阳气下陷,能引清气上行,而平少阳、厥阴之邪热,宣畅气血,散结调经,为足少阳经表药。治伤寒邪热,痰热结实,虚劳肌热,呕吐心烦。诸疟寒热。头眩目赤,胸痞胁痛。口苦耳聋,妇人热入血室。”

《医学衷中参西录》:“柴胡为足少阳主药,而兼治足厥阴。肝气不舒畅者,此能舒之;胆火甚炽盛者,此能散之;至外感在少阳者,又能助其枢转以透膈升出之。”

二、配伍应用

1.用于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等证。柴胡能疏解半表半里之邪,乃治少阳证要药。治以上诸证,常配伍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等,即小柴胡汤。当今有小柴胡颗粒成药,用治外感而见发热、口苦或往来寒热者,使用方便。

若治外感发热,柴胡大剂量应用,有明显透表泄热之功,常配伍甘草等,即柴胡散。

若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等,常配伍葛根、白芷、石膏、羌活、黄芩等,共奏辛凉解表、解肌清热之功,即柴葛解肌汤。

2.用于肝气郁结,胁肋胀痛,或头痛,月经不调,痛经等证。柴胡小剂应用,有调达肝气、疏肝解郁之功。治肝郁血虚脾弱,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常配伍白芍、当归、白术等,共奏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之功,即逍遥散。若兼肝经郁热,口苦心烦者,可再加丹皮、栀子,即丹栀逍遥散,又名加味逍遥散。

若治肝郁气滞,胸胁胀痛之证,常配伍香附、川芎、枳壳等,即柴胡疏肝散。

汪昂言:“凡胁痛,多是肝木有余,宜小柴胡汤加青皮、川芎、白芍。又左胁痛,宜活血行气;右胁痛,宜消食行痰。”

3.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脱肛、子宫脱垂以及短气、倦怠等证。柴胡有升阳举陷作用,常配伍升麻应用,但剂量不宜过大。治气虚下陷,中气不足等证,常配伍人参、黄芪、当归等补脾益气之药,即补中益气汤。

4.《伤寒论》中柴胡用法。柴胡能清热祛邪,最常配伍黄芩,可清半表半里阳热而除烦,如小柴汤胡、柴胡桂枝汤等方 。

若清半表半里阴证上热,常配伍黄芩、干姜等,即柴胡桂枝干姜汤。

若治少阳阳明合病,常配伍大黄或芒硝、芍药、枳实等,清解少阳阳明邪热,如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四逆散等方。

若清热截疟,常配伍黄芩、鳖甲等,如柴胡干姜汤、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鳖甲煎丸等方。

三、用法用量

柴胡常入煎剂,也入丸散。用量不同,功效有所差异。若用于清热退烧或止少阳头痛,用量常较大,常用十余克至几十克以上;若用于疏肝理气,升发少阳,常用几克至十余克即可;若用于升阳举陷,升提引经,则宜少用,常用几克即可。若用量过大,升提太过,反易出现气高不返,头晕脑胀。

李东垣言:“(柴胡)欲上升则用根,酒浸;欲中及下降,则生用稍。”

汪昂言:“北产者如前胡而软并良,南产者强硬不堪用。外感生用,内伤升气,酒炒用根,中及下降用梢。”

四、应用注意

柴胡性能升发,易伤阴分,故凡真阴亏虚,肝阳上亢,气机上逆之证忌用。

《滇南本草》:“伤寒发汗用柴胡,至四日后方可用:若用在先,阳症引入阴经,当忌用。”

汪昂言:“阴虚、火炎气升者禁用。”

——中医实战笔记:21.1.16晚二稿

#中医实战笔记#

《本草精荟》:和解退热:柴胡
《本草精荟》:和解退热:柴胡
《本草精荟》:和解退热:柴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