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说“中国特供车”不好,难道外国就没有特供车?

 荒蛮国度 2021-01-25

这几年国产汽车不仅迎头赶上了合资车,而且还有超越的势头,所以大家也慢慢不太热衷于买低端的合资车了。

不热衷于买合资车除了国产车技术进步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合资车其实就是国产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特供车。

“特供”在古代,专指为皇宫贵族特别供应的产品(既是最好产品的意思),但‘中国特供车’好像并不是最好汽车的意思,而是“偷工减料”的代名词。

都说“中国特供车”不好,难道外国就没有特供车?

中国特供车,是指国外汽车厂商根据中国消费者需求开发生产的车型。

所谓的特供,是跨国企业针对中国市场进行本土化的杰作,这些车型通常是跨国车企针对中国市场研发、只在中国销售、其他国家没有或发展中国家专有的车型。

最早开启中国特供车先河的车企是上海大众,其车型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朗逸”,这也被视作大众在华实现“更中国化”的开端。

正是因为对中国市场强大的洞察力,第一代朗逸在2009年首个完整销量年就取得了年销量146455辆的好成绩,同年合资紧凑型轿车销量排行榜中,朗逸的销量仅次于丰田卡罗拉。

都说“中国特供车”不好,难道外国就没有特供车?

在朗逸之后各个主流车企都开发出了针对中国市场的特供车,例如英朗、捷达、桑塔纳、福睿斯等等,这些车型都取得过相当喜人的成绩。

像福特福克斯一样的全球车型在中国市场反而销量不怎么样,从这个方面来说,国人对于特供车不仅不排斥还特别乐意消费。

这也就形成了我们独有的汽车文化,所以针对汽车产品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比拼谁的技术更先进,而是比谁更懂中国市场。

这可不是闭着眼睛瞎说,而实际情况就是如此,比如大众朗逸、宝来和新桑塔纳,都是基于大众的PQ系列平台开发、福睿斯则是基于福特的C1平台开发。

这些平台都有着漫长的历史了,外资合作方也早已收回了技术开发成本,而中方企业通过制定一定的技术转让费,在这些成熟平台上开发出更符合中国市场的“中国特供车”。

然后再通过外方的技术质量认证后,贴上外资车企的品牌进行销售,上面提到的这些“中国特供车”,无一例外都是通过这种特殊方式生产出来的。

都说“中国特供车”不好,难道外国就没有特供车?

放眼全球汽车都是一种通用产品,放到全球各地也都能使用,但世界那么大,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对汽车又会有不同的想法和需求。

所以,真正的“全球车型”并不多,在美国、欧洲、日本这种成熟市场上,会看到大量“特供车”,所以对于特供车还是要区别看待。

中国市场的不少合资车或进口车,都是从别的市场上搬运过来的,这些欧式、美式的汽车,初用起来感觉不错,但时间长了也会感觉到某些地方不如意,这些不如意,就源自它们在设计开发时,没能考虑外国使用的想法。

我们可以拿MPV举个例子,我们一般人对奥德赛主要有两方面不满意:一是底盘太低,二是隔音较差。

日版奥德赛从第二代车型起开始进入中国,但是日版奥德赛更多的还是考虑日本本地用户需求:

为了方便停进日本国内很流行的多层立体停车场和“老年社会”的考虑,第三代和第四代奥德赛的车身设计得很低矮,方便老人和儿童上下车;

奥德赛的隔音做得不好,则和日本国内的用车环境有关,日本国内山区多,公路限速低,在中低速度下行驶,车辆产生的噪音不会对乘客产生明显的影响;

而中国人都希望车辆的底盘稍高一点,因为人们买奥德赛这种车往往是为了长途旅行,底盘高点能应付各种路况;中国高速公路上行驶时,时速普遍都超过100公里以上,如果隔音做不好,车辆的噪音水平会大幅上升了。

很明显的看出两国的国情不同,同样的车子市场反馈差别很大,另外像日系车省油,美系车动力好、耗油,这都是因为双方的国情不同导致的。

所以最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管是在哪个国家,因为国情有所不同,特供车存在则是必然,能迎合和适应市场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生存下来。

因此,越多特供车说明该市场容量越大,因为市场太小车企压根就不会特地去开发一款车,反过来也说明车企针对不同市场管理思路灵活、生存能力更强。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先到这里了,欢迎各位看官留言补充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喜欢的小伙伴记得点赞、关注、转发哦,购车0距离(公众号)每天跟大家分享一点与车有关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