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高课堂效率之有效备课

 木香草堂 2021-01-25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途径有很多,但应该把抓好备课作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首要环节。传统的备课形式与“课改”促进教师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之宗旨是相悖的,我们认为,为提高教师备课的效率和质量,可以把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结合起来,进行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

一、课前备课

和传统备课方式一样,教师在课前备课时也要研究教学目标,钻研教材,落实知识点、重点、难点,广泛收集资料。但与传统备课方式中“孤军作战”相比,我们认为在此过程中可以采取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

在实践中,我们对此进行了尝试。实践对象是高三政治学科,由于班级及课程的安排,我们备课组只有三位老师,从高三学期开始,我们就以集体备课结合个人备课进行了实践。我们先确定每次备课组活动的主讲人,主讲的教师应做事先准备,其他教师也要拟订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而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各教师拿出自己精心准备的方案,以一人主讲,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备课。我们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都积极参与讨论,对课堂中学生主体性的凸现、能力的培养、重难点的突出与突破等方面都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再对教案进行修改,整合成比较优秀的教案,同时利用备课组的合力搜集、整理资料,制作课件,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集体备课中交流修正,使每位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识风格的教师都能互相启发、补充,共同提高。

二、课后备课

在教学活动中,多数教师注重的是“课前”和“课中”。对课后往往不够重视。而实际上,在课后做些教学反思,写些教学心得,然后再改写教案,进行课后备课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教师反思课堂教学效果。

根据课堂教学的构成因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课堂教学的实效问题。

“学”效。即学生“学”的效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检验。

“师”效。即教师“教”的效果。对于“教”的效果进行反思。反思的方面有:教的内容是否明确;教的要求是否明白,是不是达到了本课程的要求;教的方法是否妥当;

“理”效。即对教材处理的效果。一看对教材的增添内容是否有效;二看对教材所作的必要的删减是否合理;三看对教材的排列顺序作的调整重组是否科学;四看对教材中新、旧知识的联系是否自然。

(2)通过反思,及时对教学实效进行分析思考,改进教案。

改“法”。即教学方法。改进一些做法,使之更完善,更完美。

改“骤”。即教学步骤(教学环节)。在上完课后,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以适当调节教学环节的侧重点,使其更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课后备课中更强调教师个人备课,因为不同的授课者,不同的学生,就应该有不同的体会和反思,但我们认为也可以进行集体交流,通过交流来达到资源流通、优劣互补的目的。

三、有效备课的基本要求

(一)、教学目标明晰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的“三维目标”应达到怎样的度,需要教师明确地了解,否则在课堂的预设中就会出现偏差,形成无效备课或低效备课。

孙剑蓉的阐述让人记忆深刻:要解决“备课”、“上课”两张皮的问题,备课的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对教材的钻研、思考,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及手段以达到好的效果。把握整体目标和各年段的目标,教学低段时可“高瞻远瞩”,中段的备课应“瞻前顾后”,而高段备课在冲向总目标的同时能“居高临下”,这样,备课就能做到注意年段之间的有机衔接,避免“各地为阵”的盲目性。如果把总目标和各年段目标(及各单元的目标)看作几个不同的“面”,那每篇课文的备课就成无数的“点”。备课时的“点面结合”。就能达到实用、高效。无论哪种方式备课,必须钻研教材作为前提。

(二)、学生学情的把握

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备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教材的有效利用

教材是智慧的结晶。教师必须给予重视,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进行设计。也是备课的重要环节。

(四)、资源的有效准备

课件、相关资料、课外资源等都是教师上课前进行的准备。

(五)、预设方法的审视

备目标——明确要做什么。备核心环节——明确要怎样做。备练习——精讲精练。备板书——使课堂教学的主线清楚呈现出来。备变化——对生成性问题有一定的预测。

(六)、备课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四、有效备课方式推荐

1、“反璞归真”型。即倡导“手写式”备课方式。有利于原创。

(1)于漪老师的“三备法”(2)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入格”型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多听、多想、多看、还要“多说”。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虽然不够成熟,但能够得到别人的有效指导,有利于自身的进步。

2、适合骨干教师的有效备课。“我的讲义夹”=“原创精备”+“翻唱名家”

要注意,在引用借鉴别人成果时,还应该有一定比例的原创备课教案,否则丧失了自己的创造力和独立意识。

复印名家的教案或所谓的优秀教案为我所用的“备课”固然暂时会有表面的提高,但青年教师如果长期依赖“复印”,恐怕不太容易造就一批有创造性和真本领的教师群体。教师必须经过至少一定周期的自己深钻教材的磨练,才能借用名家教案悟出很多“为什么”,才能真正领悟会名人专家的教学精髓所在,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放之四而皆准”的教案毕竟是极少的。

什么是生成,用我们教师自己的理解来说吧!课堂是一篇动听而丰富的乐章,教师课前与文本的对话、理解是这篇乐章的序曲,课堂上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主旋律,而在对话中的一个个生成则是一个个美妙的小插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