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盘点老行业之四十九】装裱匠

 芳华亭 2021-01-25

在民间诸多匠种中,装裱匠人是最具文化品位的匠种之一,其行业的发展始终与中国书画的发展有所关联。

根据史料记载,书画装裱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北宋时期,宋微宗曾设立画院,并将装裱家列入官职。明清五百年间,装裱技艺逐渐在民间演变为裱字画的专门行业。

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曾说过:“作为一件艺术品,除了画面的艺术水平决定在画家之外,装裱是最重要的一关。”由此可见,装裱与书画之间的密切关系。

古人曾说:三分字画,七分装裱。传统的装裱工艺,自古以来被视为书画艺术不可或缺的一环。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技术是完全利用传统手工工艺,以宣纸、绫绢、糨糊、国画颜料为材料,以鬃刷、排笔、马蹄刀、水油纸等为工具,通过特有的程序,包括洗、揭、补、托、全、镶、覆、装等内容,完成的书画装裱工艺。

装裱的质量关系着书画作品的品相和存世时间。如果没有经验丰富的装裱师,我们今天看到的古书画、古籍不会保存得这么好。

浙江衢州装裱匠梁开拼

一幅字画到了装裱匠手中,首先是托心,将平铺在平台上的字画背面刷上一层薄薄的糨,然后将宣纸附在上面反复轻刷,让宣纸与原作品最大程度的粘合在一起。

托心是整个装裱过程中最为重要也最为考究手艺人功夫的一道工序,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寿命,是手工装裱的精华所在,所以也被称为“命纸”。这道工序非常考验装裱匠人的细心和耐心,手不能抖,眼不能花,该慢时慢,该快时快,没有一点天赋和几年的勤学苦练,学不会。

阴干的过程是整个工序中最耗费时间的一环,也是机器装裱所没有的环节。

机器装裱采用化学浆糊托心,装裱一幅字画只需要2个小时左右,而依靠传统手工却需要近10天的时间。

手工装裱的好处还在于,可以在装裱过程中,修复因年代久远、保存不善造成的陈旧和破损。当然,这需要装裱师傅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

一块平坦的面板上,将写有字画的宣纸,倒扣着铺上去是很容易的。然后压住四角,往其背面涂抹浆糊,这时问题就来了,熟练者手里的那把排刷,仿佛是一个游戏的工具,只见那么漫不经心地沾上浆糊,然后上下纵横地涂抹过去,纸张却依然故我地妥帖,看不出丝毫的皱褶。初学者则不然,如法炮制出来的成果,不是哪个地方起皱了,就是哪个地方鼓包了。由此可以看出,匠人手艺要经过多少岁月的浸泡和经验的磨砺,才能达到人与物体交流契合的程度。

浆糊的熬制也是非常关键的。手工装裱盛行的年代,每家熬制的浆糊,是绝对的独家秘方,绝不允许外传。

江苏宿迁装裱匠陈通

装裱中,关键的东西除了浆糊,就是工匠手里的那两把刷子。熬制好浆糊之后,若想将一张字画装裱成功,剩下的关键就是要看操作者运用那两把刷子的娴熟程度。除了上浆用的排刷,接下来就必须用到粘附托纸用的棕刷。

熟练者依然是那样游戏一般,一边聊天,一边将托纸附上去,另一只手里持着的棕刷,同样是那么若无其事地一下一下刷过去,托纸依附到字画背面之后,宛如镜面一样平整而光滑。而初学者,则同样要遭遇那种难缠的褶皱与鼓包。然后将做好托纸的字画从平板上揭下来,再将它移到晾板上晾干,其间亦必须有着庖丁解牛般的到位与精准,方能使一面软塌塌的湿纸,如此平整而准确地往晾板上贴。接下来就坐等晾干了。通常要十天半个月(最快也要七八天),方能将字画揭下来,然后再经过镶边、做轴、打蜡,才最终将全部工序完成。而在晾干的过程中,天气会在其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修复后的李苦禅作品

对从事手工装裱的人说,其实他们也跟农民一样,是靠天吃饭。雨天是绝对不适合进行装裱的,因为裱出的字画会导致发霉。还有就是温差太大的天气,装裱也需分外小心,因为晾板在热胀冷缩的状态下,会将贴在其上的字画撑爆。由于多数字画都有其独有的可贵与稀有,所以每次的装裱,都几乎是在一不小心就吃官司的边缘上行走,所以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谨慎应对。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民间字画的装裱几乎都靠匠人手工来完成,随着后来科技的发展,装裱工艺与用料方面开始发生改变。装裱机器的出现极大冲击了传统手工艺,有的匠人开始放弃这门技艺,有的则逐渐转为机器装裱。

如今,装裱店铺已经并不多见,会传统手工装裱字画的手艺人更是屈指可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