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夷大炮

 zqbxi 2021-01-25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努尔哈赤宣布后金与大明王朝正式决裂,起兵讨伐。之后8年间,八旗铁骑所向披靡,攻占了辽东的不少城池。辽东军队总指挥孙承宗因为得罪了大宦官魏忠贤,被自愿“因病辞职”回家养病去了,职务被阉党分子高第取代。高第军事水平一点都不高,却自以为高明,认为辽东地区需要防守的城池太多,容易被后金各个击破,于是下令全面收缩防线。守军全部撤回山海关。只有宁远城的守军拒绝执行新上级的命令,以不足2万的兵力独守孤城。明天启六年(1626)努尔哈赤亲率13万大军直扑宁远,满以为唾手可得,不料却遭遇惨败。努尔哈赤本人也在8个月后宣告死亡。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宁远守军成功破了后金八旗的不败金身呢?


火药的发明纯属意外:古代道士经常炼制长生不老仙丹。发现炼丹炉屡屡发生剧烈燃烧甚至爆炸,导致旁边的道士没等吃上仙丹就意外升天成仙了。大家不断分析总结,终于得出结论:硫黄、硝石、木炭这三样东西不能放在一起烧。不过在炼丹家看来,火药既不能帮助解决长生不老问题,又容易引发惨痛事故,所以唯恐避之而不及,更别说积极开发利用了。直到火药配方转到军事家手里,这才很快展现出强大威力。唐天复四年(904)唐朝郑潘曾用名叫“发机飞火”的火药武器攻打豫章城门,成为火药最早运用于军事的案例。


北宋开宝八年(975),宋太祖灭南唐时曾使用以发石机抛射的火炮。正是因为改用填装火药的弹丸来代替石头,中国象棋里红方的“炮”字才从原来的“石”字旁改为“火”字旁的。后来,北方的辽、金、西夏游牧民族倔起,凭借剽悍骁勇的骑兵不断侵扰内陆,宋朝处于农耕地区,军队主要由步兵组成,士兵也主要来源于农民,所以野战能力远远比不上游牧民族,实在难以抵挡他们机动性强和快速冲锋的战略战术。


于是政府不得不加强军备建设,开启了兵器大改革,最终发展出庞大、完备的军事工业,有专门的机构研制各种火药和火器,同时奖励民间发明创造,当时经常有人把自己新创制的兵器献给朝廷。火药武器在战场上的大规模使用扭转了宋军的劣势,比如抗金名将虞允文就曾在采石矶凭借新式武器“霹雷炮”大败金兵,保卫了南宋政权。

不过,火器的杀伤力主要取决于火药的科学比例搭配和性能发挥的程度,其次也要求发射的速度和精度。由于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并不发达,尤其不重视数学、物理、化学这些学科,所以火炮技术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没有取得于停滞状态,没有取得重大突破。


即便是明朝自制的专门用于镇守城防要塞的大口径火铳,也依然存在很大缺陷:装填火药费时费力。发射速度慢,架在城楼上防御或者对准城墙轰门还可以,要是遇到在空旷的野外作战,敌人骑兵在你发射1—2发炮弹的时间里就可以冲到跟前,这时你拿着几百斤重的庞然大物怎么招架对方的强弓劲弩呢;没有测距方法,也没有淮星,发射时基本靠第六感来瞄准。所以很难保证命中率;火药燃烧时气体的密封性能不好,射程十分有限;更关键的是存在生命危险——铁质大炮太脆,容易炸膛,没等消灭敌人很有可能先把自己给报销了,虽然后来改用延展性更好的铜来铸造,但铜属于铸造货币的贵金属,拿来造炮成本会很高,而且铜的坚硬度不够,每发射一次都会造成炮膛扩张,导致射击精度和射程下降得非常快。


所以,本属于先进武器的大型火炮在实际作战中威力会大打折扣,大明军队在关外野战中还是经常被八旗骑兵冲得落花流水。就在高第主动放弃山海关外400里的土地和据点后,后金军队有了更广阔的骑兵机动空间,他们常常绕过山海关冲进内陆,掠走大量金银财物再迅速撤回,甚至一度威胁京师。局势对大明朝十分不利。万历皇帝紧急命令所有“懂军事”的文官献计献策。广大文官急天子之所急,踊跃提出了成千上万条建议,不过都因为太过外行而不实用。唯有当时在钦天监供职的徐光启大力推荐的西洋神器——红夷大炮,引起了皇帝的高度重视。


徐光启为什么就懂科技和军事?因为他是上海最早的天主教徒,曾经跟着传教士利玛窦学习过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不仅精通天文历法,向中国引进了圆形地球、经度、纬度的概念,还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开辟试验田进行各种农业技术的实验,编成《农政全书》等,总之,他是有别于传统读书人的科技专家。

徐光启在建议里向皇上介绍说:红夷大炮是欧洲在16世纪初制造的一种火炮,和明朝自制的火铳相比,红夷大炮优势突出:它的炮管长、管壁厚,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因此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米;炮身两侧的炮耳可以调节射角、难星和照门,按照抛物线计算弹道,因而射击的精度更高,这种威力超级强大的武器配合固若金汤的城墙防御体系.一定可以有效抵挡后金骑兵的冲击。


之后,徐光启被任命为政府采购军火业务的总负责人,就在他成功买入30门红夷大炮,并高薪招聘到火炮操练师,准备运回京城大规模研制仿造的时候,自己却和之前的孙承宗一样,因为得罪魏忠贤而被免除职务、回家养病去了。仿造的事不了了之,30门红夷大炮被皇帝命名为“大将军”,承载着保卫大明江山的重托,除18门留在京城镇守外,剩下的11门(另有1门意外炸毁)全部送到了位于关外最前线的宁远城。而宁远守军的统帅正是当时名不见经传、即将一战成名的袁祟焕。


努尔哈赤久经沙场,当然不会把袁祟焕放在眼里,在攻城前特意把抓到的明朝百姓放回宁远,让他们劝守军投降,并且高调放出消息:“我有20万精锐骑兵,你们守军不超过2万兵力,攻陷城池只是分分钟的事。你们要是识相,就早点投降,还可以继续保有荣华富贵,否则城破之日,鸡犬不留。”袁祟焕则回答说:“你也不用虚张声势,我早有情报知道你实际只有13万人马,攻坚战可不是你的强项,你要是想硬来,就不妨试试吧!”

其实,袁崇焕坚决不投降当然有忠君的思想,其次是因为他事先制定好了守城的策略。而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凭城用炮,凭城坚守,以城护炮,以炮守城。


所以,任凭满族人在城下谩骂挑衅,袁祟焕始终闭门不出,迫使努尔哈赤选择攻坚。但战马再快也翻不过几米高的城墙,八旗铁骑的优势不复存在,只能冲车撞门或是凿洞挖墙,这样就必然遭受弓弩、滚木、礌石的迎面攻击。尤其是袁祟焕把11门新到的红夷大炮架在城头,集中火力轰击后金军营,既造成重大伤亡,也严重挫伤了金军士气,八旗士兵因为害怕炮轰而畏缩不前,完全丧失了此前8年一往无前的冲锋勇气,红夷大炮在这场战争中真正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将军”。

打了3天,攻城没有任何进展,眼见完全没有希望拿下宁远,努尔哈赤转而进攻觉华岛,全歼明朝水军、烧毁4000吨粮草和2000余艘船舰,这才挽回些许颜面,收兵撤退。


宁远大捷使袁祟焕和红夷大炮一战成名,大明上下人心振奋,崇祯即位后雄心勃勃,提拔袁祟焕为大明军队总司令,全权负责辽东军事。袁祟焕觉察出皇帝急于建功立业的心态,于是轻率地说了只用5年便能收回辽东失地的大话。不过他也曾说过:“我们对付满族的进攻只有凭城用炮这一个办法。”单靠防御是收复不了失地的,而一旦主动出击,就必然和后金骑兵在平原上进行决战,明军的劣势就会凸显出来,基本没有取胜的希望。


遗憾的是,大明军队的野战能力没有明显提升,后金的攻坚能力却很快得到了弥补。宁远大战的一年半后,刚称帝不久的皇太极卷土重来,对锦州和宁远再次发动猛攻,攻坚时再次失利,认识到了红夷大炮在凭城坚守方面的厉害,于明崇祯四年(1631)组织一批汉族工匠成功仿制出清朝的第一门红夷大饱,皇太极喜出望外,像当年万历皇帝一样亲自赐名“天佑助威大将军”,并下令组建汉军八旗,装备新式火器。由于满族人也被明朝称为“蛮夷”,所以他们对“夷”字比较敏感。所以改名为“红衣大炮”。不久,这支新型部队便在大凌河之战中初露锋芒,标志着清朝军队也具备了摧城拔寨的攻坚能力。从此,在骑兵冲锋前发炮轰击,就成了后金军队的新战法。


明朝军队连武器装备方面仅存的一点优势都丧失了,因此再也无法阻挡八旗军队进攻的步伐。清军入关后,与李自成军队展开激战,明崇祯十七年(1644)直接用红衣大炮炸开潼关,顺利进军陕西,当初险峻的关口要塞已不再有用武之地,清朝的火器生产也因为频繁的战争而达到高潮。


但乾隆以后,长久的太平使火炮的冲击力和八旗军队的素质出现大幅度的退化。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虎门要塞的大炮重达8000斤,江阴要塞更是装备了万斤铁炮“耀威大将军”,但它们的制作工艺早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军队装备的新式火炮。当时至少有66人在给皇帝的奏章或私家著述里谈到了英军的“船坚炮利”,而200年前威风八面的超强大杀器红衣大炮早已风光不再,再也无力抵御列强的入侵了。

红衣大炮、佛郎机、虎蹲炮、鸟铳如何划分?

红衣大炮,佛郎机、虎蹲炮、鸟铳,这四种武器,都是在明朝时期,军队中曾经使用的武器。它们的起源,也大致处于这一阶段。如果从简单的起源划分,红衣大炮,佛郎机都可以归为外来户。这两种武器是引进后仿制的。

虎蹲炮则是明朝国产武器。鸟铳的制造,则起源不明。有人说它是本土创造。有人说它是外来引进。不过,不管怎么说,这四种武器都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巨大作用。所以,有必要单独拿出来讲一讲。


从出现的时间顺序来说,最早出现的,应当是佛郎机。公元1514年,明朝正德九年。中国第一次出现了关于佛郎机的记载。当时,最早的佛郎机是由葡萄牙人带到中国的。这个也符合世界大历史的进程。

在大航海时代中,葡萄牙是最早的先行者。所以,跟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葡萄牙跟中国交往较早。不过,当时佛郎机并没有被大量装备。而是要等到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中国才开始真正大规模仿制佛郎机炮。

跟过去中国传统火炮相比,佛郎机炮拥有子铳。这让它可以做到轮流装放,发射速度更快。而且,佛郎机炮前面装有照星,后面装有照门。

在精度上,也比过去的火炮,效果更好。在射程上,过去中国兵书记载,其实都有夸大的嫌疑。不过,大致能达到百步距离。


最开始的时候,制造佛郎机炮都是选用纯铜,但是铜的价格过高。于是,开始逐渐使用铁作为佛郎机炮的铸造材料。

到了后来,还有木制的佛郎机炮。只不过,木制佛郎机炮没有流行开来。因为材质、大小不同,佛郎机炮的重量,也有很大不同。上到千余斤,下到十几斤,都有制造。从沿海到北方边地,佛郎机炮被陆续装备。


在佛郎机炮后不久,鸟铳也被引入中国。鸟铳在中国的制造时间,大概在1548年,嘉靖二十七年左右。鸟铳起源的模糊,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宋、元时期,中国就曾出现过类似的武器。

在过去的记载上,就有类似鸟铳的武器。但是,到明朝嘉靖年间,朝廷确实让人仿制过其他国家的鸟铳。


跟火炮相比,鸟铳更适合单兵作战。跟过去明朝使用的火铳相比,火铳枪管较长,口径较小,这有利于增加射程。同时,增加准星和照门,可以提高命中率。在发射时,一手托住枪身,一手握住枪柄,可以保证射击的稳定。


鸟铳在距离和威力上,虽然没有办法跟后来的手枪相比,但在明、清时期,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鸟铳也开始大规模在明朝军队中装备。

清朝时,鸟铳已经成为军队普遍装备,并有专门的鸟枪队。鸟枪数量,在雍正时期达到五万余支。


虎蹲炮也是在嘉靖时期制造的。这种兵器主要为了克制鸟铳和佛郎机炮不足研制的。鸟铳射击准确,可是,威力过小,无法抵御大部队进攻,也无法守住险要关口。

佛郎机炮威力巨大,可是,威力越大的佛郎机炮,就越是笨重。行军打仗,根本没办法带上。

而虎蹲炮则不同。它特别适合在山岳、水田、林地行军时使用,可以直接携带。明朝的时候,戚家军每500人,就会装备3门虎蹲炮。在骑兵营中,2700人的军队里,会装备六十门虎蹲炮,用骡马驮运。

虎蹲炮的重量,其实并不固定。史册记载的虎蹲炮,重量在三十六斤左右。而现存的虎蹲炮实物,重量在四十九斤六两。不过,从情况来看,重量有限。适合行军时携带。


红衣大炮传入中国的时间最晚。这种火炮最开始是从葡萄牙跟荷兰进口的。大航海的历史进程中,葡萄牙已经逐渐衰落,荷兰人开始逐渐占据上风。

明朝引入红衣大炮,很快就收到绝佳的回报。天启六年的宁远之战中,明朝利用红衣大炮,重挫后金,八旗军伤亡惨重。


跟佛郎机、虎蹲炮、鸟铳相比,红衣大炮绝对可以称为重型武器。它的重量都在两吨以上,长度达3米,口径在110到130毫米之间。而且,红衣大炮上面也配备有照星和准门。

在射击准确度,确实高很多。红衣大炮的最大射程,可以达到十里,也就是五公里的距离。这不是夸张的说法,而是经过实证计算的结果。当然,因为现实条件的影响,实际射程会有折扣。但是,在明末清初,乃至乾隆时期,这种火炮跟其他国家使用的武器相比,仍占有优势。

红夷大炮 ,是欧洲在16世纪初制bai造的一种火炮,明代后期传入中国,也称为红衣大炮。

红夷大炮是16至19世纪之间的欧洲前装重型滑膛炮,经中国人仿制后,种类多达百种。其技术特征是:

(1)弹药较重,可达数公斤乃至10公斤不等。弹丸是由石、铁、铅等材料制成的球形实心弹,奇巧绝伦,形制及使用方法多种多样,是以直接撞击目标而起破坏作用的,也可发生链弹等弹药。如此药弹相称,保证其射程较远,杀伤力较大。

(2)炮管长度2一3米,呈前细后粗型,口径大多在100毫米以上,倍径(指火门至炮口之距离与内径的比例)之比多在20一40之间。其铸造极为复杂,采用整体泥模铸法,有科学的工序和法式要求,并有新型设备、仪器等辅助设施的配合。各部比例合适,炸膛的几率低,所铸之炮的质量提高。

(3)多系重型铁炮,也有铜制,自重数百斤至万斤不等。红夷大炮在中国的发展顶峰是在清康熙朝,此时所造的905门火炮中,重量在250公斤以上者有201门,其余为250公斤以下的轻炮。

(4 )红夷弹药施放程序化、“炮表”化。此外其尾部较厚,有尾珠,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调整射角,配合火药量改变射程。炮身上装有准星、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红夷炮由车运载,可以任意奔驰。

最早红夷大炮由天启年间闽人所仿制,徐光启从葡萄牙人手中所购买的第一批红夷大炮为英国沉船上的舰炮,用于宁远城与北京城,型制接近英制寇菲林长炮。现中国军事博物馆仍藏有此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