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浅谈洪式太极拳的“打法”之(二)

 洪式太极 2021-01-25

洪式太极(hongshitaiji)

洪式太极——通过力学原理阐释实战技击;通过人体经络运行感知节节贯穿;通过辩证哲学述说平衡与和谐。本微信平台愿与世人共同探索太极拳的奥秘和唯美!

征稿邮箱:jy6108@163.com    

              491918088@qq.com

一年前,我简单的写了《浅谈洪式太极拳的“打法”(一)》,主要谈到了“打中线”和“打弱点”两部分内容。经过一年的实践积累,再来浅谈一下我对洪式太极拳“打法”另外部分的理解。

第一 节奏

    通过观察学生在“散手”中的表现,发现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出手较乱,双方都不会虚晃与实击,不该发力的时候发力了,该发力的时候反而没有力了,分不清主次,听劲以及当机立断的能力欠缺。   

    所以有一段时间特意训练了“打”的节奏,找一下节奏感:

    首先是单式发力,将每个动作都调整身体到随时可以发力的“蓄势”状态,蓄而不发,找一下跃跃欲试的感觉。

    其次,在一个呼吸间出击两下,有轻有重,可以是拳,也可以是肘,还是可以是脚等。

    最后,随着节奏的建立,又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不再是单独的出拳或肘,而是在每个节奏内,频率保持在3-5次的组合出击。在正常对抗的情况下,很少能有人一击即中、一击即倒,所以我常给学生强调:不出则已,一出必然是3击以上,以保证出击效果。

    我师杨喜寿教授曾在2005年期间设计了太极拳的攻防“小五手”供弟子们训练用,即:一拍(手)、二封(面)、三踹(腹)、四踢(裆)、五拳(肋)。我在此基础上做了改动,不再要求是此五击,而是任意的组合,可以是连续五拳,也可以是连续五肘,还可以是连续的两拳、两膝加肘等等,左右亦不论,只要是便于发力即是最佳出击。如果对方躲过了此次出击,则返回防守状态,在虚虚实实中找下一个机会。一般对防身而言,一个节奏内的攻击,基本上可以达到目的。

    当双方水平相当时,对抗时的节奏感很重要,保持自己的节奏,打乱对方的节奏,就会牵着对方走。在剧烈的运动中,一旦节奏乱了,发力不再随心所欲,如果乱打一气,基本上就自己把自己给累倒了;保持自己的节奏,可以给自己喘息的机会,也容易找到最佳的站位和出击角度。当然了,连续有节奏的出击对步法的要求比较高,毕竟需要通过步法调整双方的距离和站位。

   第二 距离感

    我们都知道足球的点球,如果守门员在对方球员起脚的一瞬间,不能预判对方发力的方向,不能瞬时调整重心扑过去,而是等对方球起了再调整重心,肯定是扑不到点球的。再比如在高速路上开车,为了防止追尾,要保持一定的车距。前车可能因种种原因,车速降下来了,如果后车没有距离感,不会做预判,不提前变道或降速,等到了跟前再做动作,基本上就晚了。同样,对太极拳的散手而言,无论是拳来脚往,还是粘黏连随,对双方而言,均需要很强的距离感。

    不管是否有攻击产生,只要进入了攻击的范围(可以是对方的范围,也可以我方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不再重复是哪一方的攻击),比如一个小滑步(约一米的距离)即可被直拳击到,或者一个跨步(约2米的距离)即可被直拳击到。就需要精力集中,通过对方的身形、发动是左还是右、来势是否凶猛等情况,预判对方落步的站位,用什么(拳还是脚)来攻击。在对方发动的时候,就需要有所动,做好预判,调整两胯、两脚的虚实,以利于进退步和出击,否则就会挨打。正常情况下在1.5米左右时,就得有这个警觉。

    当然如果对方功夫好,在3米以上的距离,一样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在你反应过来之前就击中了你。这是水平相差太远,没法“打”了。

    以上是搏击式的太极拳“打法”距离感。对太极拳爱好者而言,认为太极拳的“打法”的近身的,即在更近的距离范围内进行。在这里我想简单的谈一下,作为进攻方的距离。

    作为进攻方,洪式太极拳步法的进退主要有“衬”和“套”两种。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进的位置不够,很难进到合适的距离。洪公均生在《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中讲:“‘牵动四两拨千斤’的牵动法,不是用手,而是以套或衬法从对方的下盘旋转牵动他的重心”。所以我认为进退的距离是否合适,是在用“衬”与“套”的步法时,能否有效破坏对方的下盘为准。经过实践,我认为:进到双方膝以上部分相交叠的程度,是比较恰到的位置,如果膝能击到对方两条大腿,效果会更好些。此时,两上肢基本上不用使力,柔和的防着就好;如果对方攻防意识较强,手就可以在对方重心被破坏的时候,发力重击(尽量不要这样,否则可能会重伤)。

    我学生有时和人交流,反馈的信息是:对方很灵活,不让衬、套。当然还有多种情况,无法一一说明,只能简单说一下要求:不要刻意的去用某种技法,在实践过程中,十次出击,能有两三次用到你重视的技法就够,能有一两次起到有效作用就够了。

  第三 发力

    陈氏太极拳第八世宗师陈鑫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图说》(简体版)第228页中有讲:“或者曰:此拳不能打人。不能打人,只是功夫不到,若是功夫纯熟,由其大无外,造到其小无内之境,不遇敌则已,如遇劲敌,则内精猝发,如迅雷烈风摧枯拉朽,孰能挡之?”

    可见,若太极拳能用来“防身”、“打人”,需要功夫到“其大无外,造到其小无内之境”,更直接的说法就是“内精猝发,如迅雷烈风”。“内精猝发”,其实也是现代搏击的重要发力方式,只是有个更现代些名称叫“爆发力”。

    杨氏太极拳重要传承人李雅轩先生在给其学生的书信中曾提到:遇外家高手,非会使冷劲不可,扭捏几下是不能胜人的。其意思与陈鑫的大同小异。

    发力技巧,前人讲的很到位了,无非就是腰裆催之,当然每个人体悟不同,侧重的也不同。我只简单讲一下在练会了发腰裆劲后,发力击打的时间问题:

    我们做一个最简单的模型:在宏观力学上有个冲量公式

F·t=m·v或

F =m·a

    其中,F是承受的力的大小,t是击打时的时间,m是拳头的质量,a是加速度。假如说拳头为1kg,从击中到拳头停止的时间是0.1s,拳头在击中前一瞬间是速度是10m/s,那么加速度a=100m/t2,则对方承受的力为

F=m·a=100N

    如果同样的出拳速度,作用时间变为0.05s,那么加速度变为a=200m/t2,则对方承受的力为200N。当然也可以改变击打前的速度。这个作用时间的变化,或者击打速度的变化,可以看做由腰裆催动引起的,受到自己控制的。这是力量的其中一个来源,其它来源有机会再说。

    洪式太极拳为了避免“双重”,通常是前手与前脚不同时发力。比如上云手,左手正手圈走挤、按,右脚同时走弧线跟步,左脚不动。这样,左手挤按时必然是发力的,那么在前的左脚就不能有力,否则为双重。而此时右脚是跟步的,可以体会一下跟步时的力是多大?左脚起到的是支撑体重的作用,这个支撑力又是多大?可以体会一下两脚下的力量哪个更大些?

    我认为在运动过程中,是很难调动周身力量的,因而发力的效果是比较弱的,发力更多是在落步踏地时进行的。比如上云手,为了避免双重,应该在后脚跟步时的一瞬间发力,即踏地发力,前手在后脚发力的同时也发力。后脚在跟步过程中是不用带力的,是虚的。如同跑步一样,落步即发力,抬脚即向前。

    那么“冷劲”,“内精猝发”,无非就是力的作用时间很短,在足够短的时间内由松沉变为肌肉的瞬间紧张(不是僵硬),把周身的力冲着对方中线或薄弱部位有效地爆发出来(有各自的极限)。太极拳要松着练、松着用,就是为了这个“内精猝发”,不是不用力就能击人,《用武要言》有讲“去时撒手,著人成拳”正是此意。可以体会一下:

    初学者发人,被发者总感到是对方用胳膊顶出去的、推出去的,拖泥带水,被人称为“僵劲”;功夫好的发人,干净利索,被发者不知道对方的劲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却已经被发出去了。那么这二者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呢?请用我对上述内容,来发力体会一下。

                  洪式太极拳 第三代传人 周鹏

“洪式太极”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hongshitj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