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把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解释的简单明了? 更多「哲学」讨论 · 120 万条 热议 | 哲学有用吗?为什么要学哲学? 袁立岩 袁立岩 因为没什么可关注的,所以什么都关注。。。。 谢邀@青石 老子曰:执道以御民者,事来而循之,物动而因之;万物之化无不应也,百事之变无不耦也。故道者,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此五者,道之形象也。虚无者道之舍也,平易者道之素也,清静者道之鉴也,柔弱者道之用也。反者道之常也,柔者道之刚也,弱者道之强也。纯粹素朴者道之干也。虚者中无载也,平者心无累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无所好憎,平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不与物杂,粹之至也,不忧不乐,德之至也。夫至人之治也,弃其聪明,灭其文章,依道废智,与民同出乎公。约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诱慕,除其贵欲,捐其思虑。约其所守即察,寡其所求即得,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废,中能得之则外能牧之。中之得也,五藏宁,思虑平,筋骨劲强,耳目聪明。大道坦坦,去身不远,求之远者,往而复返。 老子曰:夫事生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无常之行。故“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书者言之所生也,言出于智,智者不知,非常道也;名可名,非藏书者也。“多闻数穷,不如守中”,“绝学无忧”,“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害也;物至而应,智之动也;智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智怵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是故圣人不以人易天,外与物化而内不夫情,故通于道者,反于清静,空于物者,终于无为。以恬养智,以漠合神,即乎无垠,循天者与道游也,随人者与俗交也;故圣人不以事滑天,不以欲乱情,不谋而当,不言而信,不虑而得,不为而成。是以处上而民不重,居前而人不害,天下归之,奸邪畏之,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 ----文子《通玄真经》 心量这个词,很少有人提到,那就聊聊这个心量吧。 匆匆百年,若以百年事物为心,也不过是百年之事物。若以动静参道,则上无天,下无地,中无人,内无我,而混动静为天地。 这个要是说到根源,能说明白,但未必能听懂。就是言者觉得自己说明白了,听者还是糊涂中,究其原因就是心量。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无反不成山,无反不成天。所谓混沌开天辟地,因天之反则离地,所以动者静之基。天动了所以上升,天离开混沌之后,剩下的就是地,也就是清上升,剩下的就是浊。静中含动,所以有升,动中酝静,所以有降,如此往复。所降者必是弱处,就如水流之处必是低矮。 天动造其神,地静造其形,故曰将本流末。 人知木能生火,水能灭火,知金能造型,土能生木,故随心而造物,才有这五彩世界。诸如手机,电视、互联网等等皆人之所造。皆因人有求,求之为弱,心执之。故人或解奇事,或解异事,或解瑞事,其人傲然。人之傲然必有其揪心之事,必有其挂心之物。故曰“为鬼所摄者”,既是欲。 心思其物,手塑其形,故人皆可为天,皆可造物,人既是天地。常人只见万物不见自己,所以忘其本。若展开来说,可随便问一位,自信的源头?所言者,必是行某事,知某物,得赞许之类。若真知自信,或因无所凭、无可说而不言,或言我即天地之情,此即为无一物。 迄九年已,欲西返天竺。乃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盖各言所得乎。”时门人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师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师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师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师曰:“汝得吾髓。” 天有定数,心是变数。他人之变数,即你之定数。 反者在心,弱者在心。 言某事者,甲言利,乙言害,丙言或利或害,丁言俱利俱害,必居一于此矣,喻道者不言。 你所遇事物,皆他人之变数,此即为你的定数,唯心是变数。 何为反?因有其正,何为弱?因有其强。万物皆如此,故人辨物有高低,美丑,强弱,善恶。若以万物为自己,则以高低,美丑,强弱,善恶而量己,或逐美,或逐高,或逐强,或逐善。。。无有停时。故人所言自信,皆以物衡量自己,此人亦为物,即是欲。故有欲观徼,无欲观妙,亦可为有人观徼,无人观妙。 人之初,心本平,识本静。因人之思维,皆物流转,或改其形,或求其用,或思其位。。。变者皆心,所行皆心。悟其心,知心本无物,故待万物以情, 此即为虚心。既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故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此即为空物,无我,则情寂,此即为真。 若他人所逐而牵自身,则此为自身的定数。若自身以真应之,即以本情而应,故曰直。遂《论语》中所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人之境界,皆因心量,若心有量则所思所感皆有限有掣。心之量,知万物归心,此即齐物。天地万物不出其识,有其识则知有其物,造物用情,故牵肠挂肚,此即为身在此山中。 若明庐山真面目,不若看淡世间物,知正反皆道,知强弱皆道,此即为有,无生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