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家诗(一百五十)——春怨

 童蒙弘文馆 2021-01-25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大家好,我们依然继续来欣赏千家诗的五言绝句部分。这一次,咱们要来一起鉴赏的是来自于唐代诗人金昌绪的《春怨》。关于本诗的作者金昌绪,只知道他是唐代人,生卒年和身世、生平均不可考,而他的诗作也仅仅留下“春怨”这一首诗。所以从这一点来看,这首诗也算是相当珍贵了。

下面就来看看题目“春怨”,从字面上看,就是来自春天里的愁怨、哀怨。但我们知道,一般来说,春天都是美好的,美丽的,让人感到舒适和愉快的。那在这样美好的春日里,诗人又为什么会有哀怨呢,他又到底在怨些什么呢,我们就一起随着诗的内容来慢慢揭晓。

先看前两句“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打起”就是打得飞走的意思。“莫教”就是不让。那么这两句的意思就是说,我敲打树枝,赶走了落在上面的黄莺儿,不让它在那里声声啼叫着。我们看,在一般情况下,莺儿啼叫的声音给人们的感觉应该是清脆悦耳的,但为什么在诗中人看来,却是如此的烦躁,以至于非要将它赶走呢。

那答案自然就在这最后两句“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里面了。“妾”在这里不是小妾的意思,而是古代女子对自己的一种谦称。“辽西”是古代的郡名,大约是指唐代辽河以西营州、燕州一带地方,即今天的辽宁省锦州市、朝阳市至北京的怀柔、顺义一带,在当时,那里基本算是边疆地区了。那这样一来,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说,因为那黄莺儿的啼叫声将小女子我从梦中惊醒,害的我不能在梦中赶到辽西,和我那驻守边关的爱人相聚。

我们看,原来啊,这首诗是主人公是一名女子,而这名女子在无比的思念她的丈夫。因为他的丈夫此刻正在遥远的辽西戍守边疆,随时面临着异族军队的侵略威胁,生死未卜,所以这份思念中更多的其实是那份担忧。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刻骨的相思最终化作梦境,使这名女子得以在梦中与自己的爱人在边关相会。那一刻,虽然仅仅是虚幻的,但对于她而言却是最为珍贵和幸福的。所以,她只是希望,这梦能再长一点,再久一点,这样就可以多看他一眼了。由此来看,那迎着明媚春光欢快鸣叫的莺儿就显得大煞风景,十分的不知趣了。当然,这并不是黄莺儿的错,要怪也只能怪战争的残酷,以及当时的兵役制度下老百姓那身不由己的痛苦和悲惨的命运。

诗人借用一个丈夫远征的女子的口吻,用十分巧妙写作手法表现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对那些处于弱势的普通民众的无比同情,同时也非常隐晦的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可谓是颇有深度的一首作品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