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专栏 | 蒋新民:“信”念永恒

 香落尘外 2021-01-26

江南

·专栏

主编:蒋新民   /   副主编:紫珊瑚

责任编辑:小西    积健为雄

主播:欢子

特邀评论:徐为富

文 :蒋新民  / 图:堆糖 

信,曾经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交往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可是近多年,随着通讯手段和信息技术的发达,信越来越被人们所忽略和遗忘,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和生活。如今,大多数人只知“微信”,而不知“信”,一些年轻人几乎从来没有写过纸质信件。邮局里的寄信业务也日渐衰落,据说中国邮政的业务量急剧下滑,每年亏损很多。这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也是一种正常现象,但任何事情都是辩证的,都有两面性,我们要正确看待和面对。

二十多年前,我上大学的年代手机非常少,农村一些经济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家庭才装有座机电话,信就成了在外的人员与家人、朋友沟通联系的主要手段。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充满了激动和新鲜感,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写信,向家人汇报大学里的点点滴滴,与同学交流大学的学习、生活和内心感受。那时候每个班有个信箱,由专人负责保管钥匙。每天课间休息或下课后,同学们就簇拥着来到邮箱前取信,谁的信最多谁应该就是最开心、快乐和幸福的那个人。

当时我大概每隔半个月就给家里写一封信,主要是写给在家务农却不识几个大字的老父亲。我知道母亲不在世了,独自一个生活的父亲内心比较孤独,但对我很关心、很牵挂,我只能通过信件来温暖他、抚慰他,传递一些温情。据说父亲每次收到我的信都很高兴,让别人一字一句帮他读,他靠在椅子上眯着眼睛乐呵呵地听着。那时候,信成了我和父亲远隔千里对话交流的唯一途径。

记得那时候家里穷得实在是没办法没出路了,二哥就决定去深圳打工。他第一次离家远行,倒霉的是临出发前在西安火车站被小偷“摸”了口袋,丢了记在一张纸上的深圳的熟人、电话和工厂名称、地址等。那时候无法及时和家里取得联系,他硬着头皮就出发了。到深圳之后两眼乌黑,不知道到哪里去找熟人、找工厂,二哥每天凭着隐约的记忆在脑海里搜寻工厂的名称、地址,然后在大街上到处跑着找。前后辗转约一个多月,他流浪街头,省吃俭用,白天喝自来水,晚上偷偷睡在坟地的青石板上。历尽千辛万苦,终天找到了熟人,进了工厂。

将近两个月杳无音信,家里人急得团团转。当收到二哥寄来的第一封信,得知他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罪,父亲和嫂子都禁不住流泪了。那一刻真的理解了“家书抵万金”的深刻含义。

信是亲情的载体和纽带,也是爱情的翅膀、恋爱的工具。上大学期间,很多同学开始谈恋爱了,写情书呢。那时候不像现在互相加个微信,就聊得火热。当时大部分人的爱情都起源于情书,如果对某个女同学有好感,就偷偷地写一封信送到手里,或者寄给对方,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在书信里播撒爱情的种子。当收到远方恋人寄来的信,脸上自然会洋溢着无法掩饰的微笑,急切地打开信件,躲在无人的角落里慢慢品味,享受那份幸福和甜蜜。刚开始的时候同学们都在搞“地下”工作,时间久了室友就会察觉,每当看到信封上面熟悉的地址和字体,室友马上就会“截获”,不失时机地“敲诈”点瓜子、方便面等零食来共享。个别关系较好而“粗野”一点的男同学,会把别人女友的信抢过来,当着大伙的面公开诵读,每当读到“亲爱的”等字眼时,必然会引起强烈的起哄声。这也是很多男生宿舍特有的趣事。那时候写信、盼信、取信、看信、回信是非常快乐和幸福的事情,信总给人带来信心、希望、动力、欢乐、甜蜜等。

在那些通讯条件落后,信息技术不够发达,文化生活比较单调的年代,信是人们与外部世界沟通交流、传递信息和情感的重要渠道,它调剂了生活,促进了感情,增添了幸福、甜蜜和快乐,让每个人记忆犹新,永恒难忘。无论什么样的信件,总体上觉得有几个特点和好处:

一是具有间接性。信主要是借助书面文字表达,它不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对话交流,而是间接的,所以写信的人可以毫无保留地吐露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感,把不好意思当面说、不便直接说、不敢轻易说的话语和事情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比如有的人脸皮薄、害羞,难以启齿当面说出“我爱你”三个字,却可以在信里写出来。从这个意义来讲,信是人际交往的一种辅助手段和工具。

二是可以全面展示一个人的能力。写一封信就像写一篇作文,事先要经过大致的思考和构思,考虑到底要写什么、该怎么写、如何来表达,所以写信可以锻炼人的理性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组合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甚至还可以练字,是对一个人全方位的检验和展示。曾经就有个朋友长相一般,但通过写信,展现了一手潇洒飘逸的钢笔字,并通过含情脉脉的情诗“攻势”而俘获了姑娘的芳心,抱得美人归。如今社会大多数人提笔忘字,就是因为写得太少,动笔的机会几乎都没了,过分的现代化、信息化、无纸化却搞得人们越来越僵化,越来越像是“没文化”了。

三是具有纪念意义。书信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收藏,可以保存下来,若干年之后可以拿出来再看再读再回味,具有非常重要的纪念意义。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名人的书信留传下来,像诸葛亮的《诫子书》、《诫外甥书》、《曾国藩家书》、鲁迅和许广平的《两地书》、《傅雷家书》等,到如今都被人们当作教育、学习的典范。

当然,书信也有明显的弊端,主要就是传递速度慢,跟不上现代社会快捷高效的节奏,正如木心曾经说的“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这也可能是书信在现代社会失宠的一个主要原因。

无论怎么样,现代仍有一部分人坚持写信,利用书信来互通信息,交流感情,他们喜欢那种特有的感觉和情结。仔细一算,自己也有十多年没有动笔写过信了。但目前家里保存有300多封各种各样的信件,有家人的、亲戚的、同学的、战友的等等。每一封信背后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都能勾起一片深刻的记忆,都有一缕刻骨铭心的情感。

在写这个文的前几天,偶然翻开大哥当年写给我的一封家信,看的过程中不由想到了过去生活的艰辛、家人的酸楚,一切的一切像一个个电影镜头在眼前重现,我情不自禁,潸然泪下。这些白纸黑字、印迹分明的信件是过去生活的见证和记录,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一份永久的纪念。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但愿“信”念永恒,“信”心永在,“信”情永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