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厘清“前是而今非”

 商坛论衡 2021-01-26

          厘清“前是而今非”

      ——《胜市正言》沪续

公众微信号《商坛论衡》

广义的“心智模式”并非贬义词,当我们的心智模式与认知事物发展的情况相符,就能有效的指导行动;反之,当我们的心智模式与认知事物发展的情况不相符,就会使自己好的构想无法实现。但狭义的“心智模式”则是指一种错误的思维定势,往往是执行扭曲的重要原因。从广义到狭义“心智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决定作用的理念往往“前是而今非”。如果说修复心智模式就是保留和形成心智模式中科学的部分,完善不科学的部分;那么一定要厘清相关理念“前是而今非”的问题。

一般说来,谋势理念不会“前是而今非”。比如诚信理念,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应当动摇,如同上面所提到的“道为一生”。策略理念、计术理随着形势的变化,“前是而今非”则表现的比较明显,处于思维定势中的人们难以察觉。《聊斋》中有一个郭生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郭生学习比较刻苦,但苦于在偏僻山沟里得不到优秀教师的指点,文稿的质量难以让人恭维,以至于文稿置于案头常常被狐狸涂抹。后来发现那是在批改!郭生按照狐狸“涂抹”的思路钻研,竟大有长进。狐狸在文句下面表示肯定的点点多了,竟有几篇通篇得到肯定。郭生随后考中了秀才,但是当郭生在向科举更高层次冲刺时,狐狸的“涂抹”又多起来。郭生把过去被狐狸通篇肯定的文稿誊写一遍置于案头,不料被狐狸涂得一片狼藉。郭生于是断定狐狸的“前是而今非”不值得当回事,从此再没有大作为。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狐狸对郭生文稿的“前是而今非”,无非是对郭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适应更高层次的竞争。在更高的要求面前,就不能拿过去标准说事。这和企业成长的道理一样,在竞争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如果在过去的成功经验中形成思维定势,那就成了抱残守缺,难以突破成长瓶颈。反过来说,否定过去的理念与否定过去的成绩不是一回事,适时否定过去的理念,才是取得新的进步的开始。与郭生在科举中总是在被动接受选择不同,管理者在资源配置中有相当的话语权,要想真正有效地解决新的现实问题,就需要厘清自己身上存在的心理障碍,率先跳出思维定势,创新理念,获得引领实践的主动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