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舆评丨广东中山无辜“躺枪”,短视频里的这些舆情门道,你一定要懂

 墩墩舆情课 2021-01-26

近年来,因短视频细节描述不清晰、信息展现不充分引发的热点舆论事件屡屡出现,每每以“嫁接地点”“杜撰细节”“移入猜测等形式触及社会恐慌心理,在朋友圈、微信群、QQ空间等半封闭社交群落间交叉传播,常常导致许多原本并不复杂的事情变得扑朔迷离、真假难辨,除了给公众造成严重误导外,还给一些敌对NGO组织带来了许多裹挟、炒作、带离舆论民意的可趁之机,存在大量线上动员、线下串联的涉稳隐患,需要引起高度警醒。

就该事件而言,舆论已经高位运行,广东、广西两地警方连续跟进已经说明事件正在进一步调查处理中。我始终相信,真的一定假不了,造谣的也一定跑不了。当然,这并不是今天的重点。

这篇,我想结合此前同样因短视频引爆的负面舆情案例,来讲讲这些短视频传播里的那些舆情“门道”。

从近年网上情况看,短视频已经成为触发恐慌性舆情爆点的主要媒介,尤其是涉军、涉警、涉执法等具有强烈政权影射力的敏感群体,及涉教育、涉医疗、涉食品、涉环境、涉群体对抗等牵涉面广、情绪性强的重点民生领域,“线上动员”“线下串联”等涉稳特点明显,一旦引燃成“势”,势必会表现出强烈的恐慌演变,长期以往将对基层政权、社会稳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一般来讲,这类能瞬间引爆全网的短视频传播会存在以下三大共性特点。

一是瞬时观感强烈。据观察分析,这类视频时长通常小于2分钟,不能全面充分地展现事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公众在读取这类短视频信息时,往往会被视频的“瞬时动态”所影响,造成判断偏离和情感误导。以这次案例为例,视频虽呈现“拉拽”等瞬间场景,视觉冲击极为强烈,确实很容易给人以“欺负女子”“猥亵犯罪”等直觉观感,但视频对涉事双方是否相识、双方是何关系等关键性信息没有体现,大量传播伴随产生的“人云亦云”“添油加醋”势必会诱使公众往更坏处想,最终导致弥漫于舆论的恐慌情绪被不断放大。

二是情绪展现强烈。这类能瞬时引爆全网的短视频,绝大多数都以激起社会不满、公众反感为主要表现形式。例如,近年来屡屡在微信群中流传的涉食品领域短视频谣言,“注胶皮皮虾”“塑料紫菜”“打针西瓜”“艾滋病香蕉”等等,均通过摆拍现场、配以解说等方式,来大量激发公众不满情绪,以谴责、声讨来提升视频传播力,误导舆论判断。

三是现实影射充分。现实影射是这类短视频能广泛传播的又一个主要舆论动力,分析认为,公众常常能在这类视频中找到情绪宣泄点,以吐槽、批判等方式表达对社会不满。例如,每逢七一、八一、国庆等重大时间节点,一些被冠以“抗战老兵生活惨淡”的谣言视频传播总是呈现大量上升趋势,这类谣言视频正是利用了特殊节点对个别人群的高关注点,借以影射当前社会矛盾、生活压力等现实痛点。

综合情况看,这类视频绝大多数没有时间、地点、人物等关键信息,线下核实存在较大难题,甚至还存在被人为摆拍、恶意字幕、编造情节等恶劣行为,因此源头打击和线上辟谣就显得至关重要。

以这次案例来讲,造成广东中山“无辜躺枪”的原因,是因杨某(男,20岁,中山市人,珠海某学院学生)在微信朋友圈发布该视频,信口开河称事发地在中山所致,因此找到信源后,及时更新发布官方消息即可,要相对容易点。

最麻烦的还是,由敌对NGO组织借助热点事件制作的拼接视频和假视频,处理难度极大、逆向传播极广。去年7月,新沂华宏特钢公司发生闹事事件,一段声称“江苏新沂国人渐已醒”的拼接视频在微信群、朋友圈及QQ空间等社交群落大量传播。该视频时长2分56秒,集中剪辑嫁接了“首钢事件”“交通事故”等4个片段,使用“加注背景音乐”“配发煽动字幕”等多个蛊惑煽动手法,严重干扰社会判断。还有泸县太伏中学学生坠亡事件,这类视频背后敌对NGO组织活动迹象极为明显。

事实上,为了躲避公安部门监测,这些视频制作者利用微信群进行一阵即时传播后,会立即解散群组,进而让视频在不知情的人群中自然传播,而公安部门查到的源头很可能只是传播链条中的“二传手”。

可以肯定地是,除了公安部门加大源头打击外,提高公众识别能力也迫在眉睫。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保持警惕,遇到拼接视频、字幕视频、解说视频要多留一个心眼。

一杯咖啡  一堂舆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