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情

 依然叶 2021-01-26

薛伟强
﹝内容摘要﹞近年来,文综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形式与内容皆面临严重的危机。主要有难度太大;多数高难题效度低、信度低、区分度低,科学性不足;形式单调,材料型选择题失败率很高。镜鉴台湾和美国的经验值得,笔者以为其对策是大幅增加选择题数量,提高试题覆盖面;降低试题绝对难度,考察内容实际化;考察形式多元化。其中最核心的是,高考试题的设计必须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既要有利于选拔人才,也要符合中学教学实际。
﹝关键词﹞高考命题,文综,历史,选择题,危机,对策

2006年开始的历史、政治、地理三合一的文综卷是当下高考历史最主要的形式,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全国大部分省市的文综试卷,其中客观题全部为单项选择,每题4分计12道共48分,占据高考历史科的半壁江山,其他自命题地区文综卷大多类同。然而,近年来,文综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形式与内容皆面临严重的危机。
危机一,难度太大。“没有最难,只有更难”——这是广大师生对近年来以全国卷为代表的文综历史高考的一致体认。鄂、桂、豫、湘、陕在2006—2009年皆使用全国文综卷一,以后陆续使用新课标文综卷。由下二表可见,历年总平均分仅陕西、湖南超过50,最低者湖北仅43.48。2010年鄂、桂、豫甚至皆不足40,最低者仅35.53分。进入新课标高考后历史科亦无明显改观,以致老师不会教,学生不会学,大家都找不着北。选择题总体难度虽然基本保持在0.5左右,但数值小于0.4的高难题居高不下,2006年山东有4个,2007年广西有5题,2008年广西有4道,2009年广西、河南、江西省皆有5题,2010年广西7道、湖南5道,2011年湖北、甘肃皆5个,2012年河北4道、江西3道,最低二成五,最高竟至五成八。2009年全国文综卷一第21题(美国宪法题)在江西、河南两省皆为最难,正确率分别为15%和8.7%,即难度系数高达0.15甚至0.087。流风所至,一些自命题历史卷亦受影响,福建文综历史科2006年平均分仅44.73,重庆文综历史科2008年第20题难度系数几近0.1,2009年难度值小于0.4的选择题也有5个。2007年开始历史科独立命题、单独考试的海南表现更抢眼,较之全国卷有过之而无不及。海南历史科总体难度一直在0.4左右,2009年平均分仅41.02,总共25个选择题中,难度系数低于0.4者竟有10题,占到四成,且其中等于及小于0.25者有4道,第9题竟至0.08。2011年海南又创新纪录,平均分仅34.92,难度系数低于0.4的选择题竟有21道,占到84%,且难度值0.25及以下者有11题,占到44%,低于0.2者仍有4个,这是笔者目前所知教育部考试中心所命制的难度最大的历史选择题,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一般认为,大规模考试试题的绝对难度系数宜在0.40—0.70区间。考试专家王后雄认为,历史科总体难度应控制在0.55—0.65之间,容易题、中难题、高难题的比例宜为3:5:2。[1]由此看来,近六年历史科的相关数值显然绝大部分已经大大超出测量评价学的理论数值范围。试题难度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作为传承文化、强化集体记忆、培育现代公民的一门重要而特殊的学科,因为高考的面目狰狞、难无极限令其成为中学生最不喜欢的学科之一,已经严重阻碍了历史教育的良性发展,直令人扼腕不已。
表一 全国卷文综历史鄂、桂、豫高考数据




湖北

广西

河南

客观

主观

总分

客观

主观

总分

客观

主观

总分

2006

平均分

23.25

20.08

43.33







23.75

20.62

44.37

难度值

0.49

0.39

0.43







0.49

0.40

0.44

2007

平均分

28.66

17.12

45.78

25.4

18.07

43.69

26.10

24.66

50.76

难度值

0.60

0.33

0.46

0.53

0.35

0.44

0.54

0.47

0.51

2008

平均分

25.89

16.11

42

23.4

24.14

47.54

24.85

24.79

49.64

难度值

0.54

0.31

0.42

0.49

0.46

0.48

0.52

0.48

0.50

2009

平均分

26.46

18.14

44.6

23.31

22.12

45.43

24.53

22.93

47.46

难度值

0.55

0.35

0.45

0.49

0.43

0.45

0.51

0.44

0.47

2010

平均分

20.97

14.56

35.53

19.55

18.74

38.29

20.27

17.18

37.45

难度值

0.44

0.28

0.36

0.41

0.36

0.38

0.41

0.33

0.37

2011

平均分

24.95

24.74

49.68













难度值

0.48

0.52

0.50













历年平均分

25.03

18.45

43.48

22.92

20.77

43.69

23.9

22.04

45.94

历年平均难度

0.52

0.36

0.44

0.48

0.4

0.44

0.49

0.42

0.46



表二 全国卷文综历史湘、陕、赣、冀高考数据




湖南

陕西

客观

主观

总分

客观

主观

总分

2006

平均分

23.25

29.32

52.57

20.36

32.53

52.89

难度值

0.49

0.65

0.53

0.42

0.63

0.53

2007

平均分

26.1

24.66

50.76

25.67

30.87

56.54

难度值

0.54

0.47

0.51

0.53

0.59

0.57

2008

平均分

24.55

26.83

51.38

22.91

38.69

61.6

难度值

0.51

0.52

0.51

0.48

0.74

0.62

2009

平均分

24.3

24.15

48.45

23.16

26.82

49.98

难度值

0.51

0.46

0.48

0.48

0.52

0.50



湖南新课标

陕西新课标

2010

平均分

26.07

23.9

49.97

27.32

30.50

57.82

难度值

0.54

0.46

0.50

0.57

0.58

0.58

2011

平均分

22.31

25.63

47.94

难度值

0.47

0.49

0.48







历年平均分

24.43

25.75

50.18

23.88

31.88

55.76

历年平均难度

0.51

0.50

0.50

0.50

0.61

0.56



江西新课标

河北新课标

2012

平均分

24.6

20.85

45.45

22.88

26.02

48.9

难度值

0.51

0.40

0.46

0.48

0.50

0.49


危机二,多数高难题效度低、信度低、区分度低,科学性不足,经不起推敲。多年来虽饱受广大一线教师诟病,此风依然长存不衰。
自2007年始,全国卷连续考查“避讳”“谥号”“天干地支”“姓氏来由”等中学教材极少涉及的所谓文史常识,师生们叫苦不迭。古代文史常识包括天文地理、科举职官、礼仪习俗、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器物用具、史传典籍等等,何其多矣。但对中学历史教学来说,绝大部分都是“繁”“难”“偏”“旧”的东西,除了容易难为考生外,真不知命题专家用意何在。由于年年出题,又与教学实际相去甚远,无奈之下,有老师索性专门搜集,编成一本洋洋八万字的校本教材,美其名曰“专攻十二题秘笈”。此心可钦可佩但又可悲可叹!虽然全国卷选择题去年起不再考察类似文化常识,但各地高考邯郸学步却正方兴未艾。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现代历史进程中的核心事件之一,有诸多可以考察的重点。然而2007年全国卷二第21题却考察中途岛海战的战略战术,认定其“作战方式的改变和新型武器大规模使用密切相关”,即有航空母舰和飞机的大规模应用。这显然是相关专业研究者才涉足的范畴,与中学历史教学相去甚远。如果说中途岛海战题是出其不意,2009年全国卷一第19题再次考察台儿庄战役的战略战术则令人匪夷所思。一般来说,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平型关战役是集中于一课时的内容,教师至多介绍各个战役的大致情况,根本没有时间精细到战略战术,目前使用的所有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均未涉及,高考出这样的试题,似乎不近情理。况且,台儿庄大战是一场众所周知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恶战、血战,最令后人震撼的就是拼死抵抗的阵地战、防御战,“对一城一寨之得失”是非常在意,而非题干所言“不以为重”。所以有网友感叹该题“有点走火入魔,为了用材料而用材料,完全忽视历史框架,过于追究历史细节”。
美国1787年宪法是当然的主干知识,有很多符合教学实际的出题点,但2009年全国文综卷一第21题却考察了课标和教材都未涉及的共和主义。这是一个很多专业的政治学者也很难说清的概念,学生毫无相关储备知识,仅凭“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一言11字,根本无法合理得出结论。况且学界于此仍有争议,有专家认为,美国制宪博弈中,无论联邦党人还是反联邦党人,他们反对的是贵族独断的贵族政治,而不是承认阶层差异与合理区分的共和主义政治。[2]除了提高难度完成命题指标外,该题还能有其他收获吗?
2012年全国卷二(新课标)的杀手锏当属第27题,以河北省为例,正确率仅21.6%(难度值高至0.216),即近八成考生选错。该题在命制上同样存在重大缺陷,以王阳明心学而言,B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备选项,参考答案D项则文不对题,不合逻辑。若以《节庵方公墓表》全文观之,A项亦很难排除,但这些皆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相差甚远。王阳明题再次证明材料选择题尤其是解读名人思想的材料题的失败。[3]
危机三,形式单调,材料型选择题失败率很高。2007年以来,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材料选择题逐渐成为主流和主干题型,目前几乎“无材料不成题”。材料型选择题更多考察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从提供的材料中发掘、归纳、运用信息的能力,初衷不错。虽然它形式简单,但需要命题者具备娴熟的能力和高超的技巧,否则很容易出现命题失误。尽管官方人士非常自豪的宣布:“就目前教育测量实践来说,历史教育测量始终扮演排头兵和探索者的角色,而历年高考历史试题无疑就是一篇篇出色的实践报告。” [4]然而事实与之相差甚远。
实践证明,近年来解读名人思想的材料题,如胡适书信中的“三个时代”题(2006年上海历史高考卷第12题),陈寅恪评述“武周之代李唐”题(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一第13题),梁启超批“科学万能说”

题(2008年全国文综卷一第15题),达尔让松《旧制度与大革命》题(200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一第20题),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题(2009年全国文综卷二第23题)及胡适评梁启超题(2009年天津文综历史部分第4题)等皆有缺陷。
实际上,1992年历史高考改革至今的20年,尽管材料题方兴未艾、愈演愈烈,但“材料运用非常成功的题目数量也不多”,连命题者也感叹,“找到合适恰当的材料出题简直可遇不可求” [5](P181)。那为什么此类题型仍在全国各地高考中大行其道?究其缘由,恐怕还是在于片面追求试题的难度。尤其是解读王阳明、胡适、柯林伍德等中外名人名家言论的题目,几乎是屡试不爽的杀手锏。
自2007年新课标高考以来,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有过不少闪光点,但也一直存在很多争议。尽管高考命题绝非易事,在探索中出现失误在所难免。可是多年来,对于广大师生、学者透过《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等专业期刊及网络提出的大量批评和建议,教育部考试中心等相关部门一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认错也很少改错,一意孤行,连续出现了一系列性质相同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不严谨、不科学的高考试题。以全国卷的标杆导向,其影响当然辐射全国。可以说,近六年的文综历史高考改革形式多于内容,雷声大雨点小,在科学性方面甚至出现了明显的倒退。
基于中国国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考试尤其是高考仍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价的主要方式。高考与基础教育走向关切极深,高考必须创造支持基础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然脱离中学实际的偏题、怪题大量出现,剑走偏锋,“不接地气”。对付此类“三低(效度,信度,区分度)一高(难度)”题,学业优秀者的错误率远高于基础较差者,对材料读得越仔细,思考越深入,就越容易遭遇“滑铁卢”,这真是莫大的讽刺。将大批文化素质并不低的学生玩死,谈何良好的区分度,高考的选拔功能也就失去了当然的价值。于教师而言,多年耕耘,广种而薄收,历史学科的高考得分率总比其他学科低,导致老师抬不起头,考生和家长怨声载道。“高考原题是最好的模拟题”乃高中教育界圣经之一,这种“病例”还要被全国各地无数师生无数次操练、研磨……,迫使师生纵意猜测或不合逻辑地思考问题,对于尤其注重证据和推理的历史学科其恶盖莫大焉。种种恶果对今后的教学和发展有何益处?
高考如何考、考什么、考多难,这确实是个大问题。如何解决当前选择题的突出矛盾,笔者以为台湾和美国的经验值得镜鉴。台湾高考(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试卷满分也是一百,以选择题为主,共有36道四选一的单选题及4道五选多的多选题,每题2分共80分,主观题3-4道共20分。选择题形式多元化、生活化,绝对难度不大,覆盖面广,重点考察历史基础知识,为防止学生猜题,一律实行选错倒扣分的特殊评分标准。题干多浅显直白,全卷答题时间只有80分钟,相对难度大,想拿高分相当不易。
例1 台湾大学入学考试中心2012年度指定科目考试历史科第11题:
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屩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也就是「天地生物之心」,藉以识仁」。这种把自然与人心结合加以论述的学问应是∶
(A)汉代经学 (B)唐代佛学
(C)宋代理学(√) (D)清代考据学
较之2012年全国卷二第27题可知,同样是以材料考察理学,台湾题有明显的提示,难度适中,符合教学实际。
例2 台湾大学入学考试中心2012年度指定科目考试历史科第23题:
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分为满洲、蒙古及汉军八旗。但八旗制度亦可视个别需要而作调整,并无严格划分界限;有汉军改满洲八旗者,有蒙古改汉军八旗者,亦有蒙古改满洲八旗者,甚至有同一家族分隶满洲及汉军八旗者。故入关后,一般人皆以「旗人」来通称满洲人。我们应如何解读以上叙述?
(A)满洲人为显示血统之纯正,故「旗人」指的是通晓满洲语的正统八旗军人及其家属
(B)满洲人及蒙古人地缘与血缘相近,故「旗人」指的是满洲及蒙古八旗军人及其家属
(C)满洲人为笼络汉人,允许汉人加入八旗,故「旗人」是指满洲及汉军八旗及其家属
(D)满洲人为了塑造族群融和,混编八旗,故「旗人」是指满、蒙及汉军八旗及其家属(√)
该题题干未引用任何材料,主要简述了八旗制度的相关史实,也达到了考察能力的目的。
美国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即学术能力评估测试)历史试题全部为五选一的选择题,题数95道左右,时间一个小时,平均每38秒回答一道题。美国AP(Advanced Placement,即大学预修课程)历史试题客观题部分为70道五选一的选择题

,55分钟,平均每47秒回答一道题。SAT和AP的选择题难度适中,没有偏题怪题,题型种类繁多,命题方式灵活,追求全面性、多样性和多层次的考查功能。
例3 美国AP试题(年度不详):声称“人类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的人是?
A.毛泽东 B.马基雅维利 C. 黎塞留
D.马克思(√) E.列宁
例4 美国AP试题(年度不详):在唐代的中国,下列哪两种宗教在争夺对社会的影响力?
A.佛教和神道教(日本) B.神道教(日本)和印度教
C.儒教和印度教 D.佛教和儒教(√)
E.佛教和印度教
这两道题的难度可以说很低,主要考察的是最基础的识记,此类题目在当下大陆历史高考中寥寥无几。
可见,覆盖面广,选择题种类多,难度适中,题量大,这是美国及台湾历史高考命题的共同经验和模式,有鉴于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革。
1、大幅增加选择题数量,提高试题覆盖面。科学研究表明,测验长度不足,会降低效度,历史科测试时间至少须75分钟。[6]而目前文综测试中的历史科连50分钟也不能保证,因时间有限,考查的内容很少,通常是以点代面。据考试专家估计,理综试卷、文综试卷仅能考察20%一35%的大纲知识点。[7]但笔者测算,仅计历史科三本必修教材的25个专题,依教学经验便有至少350个知识点。即使按客观每题2个,主观题每题5个知识点的最大数计算,一份文综历史卷能考察的知识点最多为40个,即最大覆盖率仅为11.4%,远低于专家估计,不符合测量学基本理论。选择题无疑是增加覆盖面的主要题型,而目前总共仅12道,平均每本必修教材仅4道题。鉴于文科综合卷在形式上早已是“综而不合”的大拼盘,其所谓减轻学生负担的目标也根本无法实现,实际上名存实亡、难以为继,所以历史、政治、地理各科恢复单独出卷是最好的选择,这也是彻底解决覆盖面过低及难度过大的最佳方案。长痛不如短痛,希望考试中心尽快做出这一利国利民、科学合理的重要决断,希望有历史科自命题权的省市带头先行。历史科独考后,选择题可扩容至40或50道,每题1.5分或1分,共60或50分,主观题三道计40或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如此保证必修选修每本教材平均至少10道题,可大大提高覆盖率,亦可在降低试题难度的同时保证区分度。因为考生的时间压力大,相对难度并未降低,学业优秀者往往占优。
2、降低试题绝对难度。目前出现的严重问题几乎都是片面提高难度惹的祸,选择题大幅扩容后,绝对难度自然要降下来。常规知识点也完全可以出新,需要智慧和功夫。命题要寻求最佳切入点,不能“刁难考生”。 题干所含信息结合考生的知识储备及合理推测应当足以解题,概念、材料等避免过于专业、深奥,必要时如台湾卷加上注释或引导,让学生“蹦一蹦,够得着”。
3、考察内容实际化。高考历史题不能拒人千里,“缥缈在云端”,必须重视对学科知识的考查,尤其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占重要地位的主干知识、核心知识及有利于培育现代公民素质的知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与能力不能截然分开,对于二者的考察也不可偏废。选择题题量大增后,命题人也没有必要再殚精竭虑去钻牛角尖。这样也能让师生的教学有信心、有奔头。
4、考察形式多元化。简述题、情境题、图表题等皆可,不必咬定材料不放松,认定材料型选择题是高考选择题“最为重要的类型” [1]。其实,材料题在美国和台湾的选择题中占比例都不大。国内的上海卷,甚至文综以前的旧全国卷皆可借鉴。若非出材料题,请多学习借鉴台湾的成熟经验,保证试题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当下最流行的解读名人思想的材料题要慎用或不用。名人言论材料考察角度可以多元化,不一定非要直接考察名人思想,譬如王阳明《节庵方公墓表》的引文,笔者以为据之考察士商关系变化是不错的选择。
高考命题是教育科学的一部分,有很强的专业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然中国高考命题之粗放,历时弥久,其来有自,其原因亦绝不仅仅在命题者。高考关系千万考生的前途命运,为了增强公众信任度,高考命题的组织、评价及监督机制亟待政府完善。修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高度重视测量、评价研究,提高命题组专业水平,着手组建专业、独立的测评机构,已成目前高考命题改革当务之急。其中最核心的是,高考试题的设计必须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既要有利于选拔人才,也要符合中学教学实际。

参考文献:
[1] 王后雄、陈银洲:《新课程下高考历史考试评价标准及试卷结构技术指标构想》,《历史教学》2008年第7期。
[2] 万绍红:《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历史教学》2010年第1期。
[3] 薛伟强:《解读思想须谨慎——以2012年高考全国文综卷王阳明题为例》,《中学历史教学》2012年第11期。
[4] 吴四伍:《学科能力考查与题型创新——

以材料型选择题发展为例》,《历史教学》2010年第7期。
[5] 李晓风:《李晓风历史教学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年。
[6] 陈畅:《对历史高考命题的反思》,《历史教学》2009年第7期。
[7] 王后雄:《新课程标准下高考命题若干技术难题刍论》,《考试研究》2007年第4期。

(拙文写成3年后,才有机会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2015年第12期,先前在新浪博客发布的,也已经被河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