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不喜欢被推上神坛的刺客:荆轲

 如海 2021-01-26

琴深如海绝对原创的文字精神,笔随心,文随情,不从俗,反抄袭。人生的意义,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Saying:太史公写过的刺客,为何是这五人?

文/如海

一直想写写刺客。我又翻阅了下《史记》的刺客列传,来说说太史公笔下的刺客。刺客神秘而悲壮,不似常人,而结局都注定很凄惨。几乎刺客的宿命都是一个字:死。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是文天祥的高尚和伟岸。刺客不怕死,也勇于去死,却远没有这样的殊荣。要么殒命荒冢、埋骨青山,要么死无葬身之地。刺客的名字都无足重轻。

然古人更重道义,能为义而悲怆赴死,眼睛都不眨一下。有名或无名的刺客,都有很大一部分是这样的人。司马迁在史记中也不吝笔墨写了五个刺客,分别是春秋时的曹沫,167年后的专诸,又70年后的豫让,再40余年后的聂政,而后220年的荆轲

曹沫是鲁国人,勇猛有力,侍奉鲁庄公,败绩累累。曹沫胆子大,把刀架在齐桓公脖子上,逼着齐桓公答应归还鲁国的土地,然后丢下匕首而面不改色。齐桓公可以背弃盟约,管仲说会失信天下,于是鲁庄公得到了土地。

曹沫其实就是胆子大,算不得标准的刺客,一个臣子的忠勇可嘉而已。所以,司马迁着墨很少,轻描淡写地写了曹沫,作为第一个所谓的刺客。

167年后的专诸,有了更完整的刺客形象和风范,也多了几分悲壮。

伍子胥是刺客伯乐,发掘了专诸,见“专诸方与人斗,将就敌,其怒有万人之气,甚不可当”,于是和专诸交往。伍子胥洞见专诸有死士的潜质,便推荐给了公子光。公子光优待专诸,养他来对付劲敌吴王僚。

公元前515年,公子光设下鸿门宴,引来吴王僚。专诸把匕首放到烤鱼的肚子里,进献上去。到吴王僚跟前,专诸掰开鱼,趁势用匕首迅速刺杀王僚,吴王僚当场毙命。然侍卫人员击杀死了专诸。专诸的剑叫鱼肠剑,也名鱼藏剑。此后,公子光自立为国君,他就是吴王阖闾。

专诸完成了一次绝美的刺杀,目标死掉,自己也英勇就义。食君之禄,当报答君恩,专诸的命是伍子胥和公子光给的;他生命的唯一意义,也当为公子光而死得其所。刺客和政客,专诸和公子光之间,正义和道义似乎都不沾边。而刺客专诸,实现了一次完美的刺杀,称得上真正的刺客。

在我看来,刺客的死是必然的,而能否杀掉目标,是衡量刺客实力和水平的标准。专诸和公子光精心策划,缜密的刺杀计划获得成功,也证明了彼时豢养刺客的价值和意义。伍子胥的心机没有白费,公子光的期望没有辜负,专诸也完成了人生唯一一次生命和存在的交换。

为报恩而当刺客的,不仅有专诸一人。70年后的豫让,刺客的执念更令人叹息。而他唯一的目的,也是为了报答主人智伯的知遇之恩。豫让是智伯的家臣,但智伯很器重他,所以豫让很感动、感恩。赵襄子灭掉了智伯,还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

逃到山里的豫让开始了漫长的复仇和刺杀之路。豫让伪装成修厕所的人,欲刺杀赵襄子,却被发现而被捕。赵襄子觉得家臣为主人复仇的人是闲士,于是放了豫让。

豫让的执念不改。他把漆涂在身上,使皮肤烂得像癞疮,然后吞下炭火,使自己的声音变成嘶哑,乔装打扮连他的妻子都不认识他。豫让精心算准了赵襄子的出行时间和路线,埋伏于桥上,不料再次被抓,行刺失败。赵襄子不解,豫让说:“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刺杀无望,豫让仰天长啸,请求赵襄子脱下衣服一件,让他象征性地完成刺杀。而后,豫让悲戚万分,伏剑自杀。豫让的死,让赵国人感动和悲泣。豫让一生的刺客执念,从未改变,不在乎生命,只求回报恩人。

豫让这个刺客,把道义推到了极致。他最敬重的恩人,死掉且受到了侮辱,他发誓要用自己的一生去复仇。刺客的坚韧和专注如一,在豫让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豫让的故事,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历史典故,让世人动容,也让太史公钦佩万分。

聂政是武功最高强的刺客。

聂政的出生年月都是谜。他曾是一个屠户,年轻时也是一名侠客。和之前的刺客相比,聂政多了侠客的豪气。行侠江湖的高手,总是令人敬仰和崇拜。他忘不了严仲子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聂政在母亲死后守孝三年,然后开始了刺杀之路。

聂政的目标很明确,也不乔装打扮,更不玩套路。一人一剑,刺杀韩国国相侠累。没有任何策划,聂政是如何冲到国相面前的,如何做到的呢?这个画面很难想象。一般意义上的刺客,比如专诸和豫让,都费尽心思伪装自己,才能给予敌人致命一击。可聂政太牛逼,一把剑,没有什么花里胡哨,全干货地杀杀杀,就干掉了侠累;而后,勇猛的聂政,又杀掉了数十人。要知道,国相身边的侍卫,也绝非泛泛之辈,起码也是江湖高手网罗而来的。

聂政刺杀掉国相侠累的画面,很难想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聂政的本领高超,剑术一流,否则难以完成匪夷所思的不可能的任务。

更凄惨的是,刺杀成功后,聂政自己剥掉面皮,挖出眼睛,然后还挑出自己的肚肠,死掉。他的目的,是为了不连累他的家人。后来很久,都没有人知道聂政是谁。

聂政是一个最寂寂无名的刺客,却也是一个刺杀水平最高的刺客。他的刺杀,简单直接,完成度100%;他刺杀的对象,是韩国国相。如果韩国后来强大起来,没有秦国,我相信:聂政会成为历史上最有名的刺客。而完全没有荆轲的什么事。

但没办法,我们大多数人还是牢牢地记住了荆轲,千百年来吟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为荆轲而感怀万分。刺秦的荆轲,以图穷匕见的方式,以投名状的心机站到了秦王的面前,完成的却是一次非常失败的刺杀。

我始终觉得,荆轲作为一名刺客,是相当失败和有失水准的。其一,他有东施效颦之嫌,他抄袭专诸鱼藏剑的方式,却不得要领。其二,他冲到秦王殿上,心理素质不过硬,紧张惶恐被看出端倪,完全没有职业刺客的素养和水准。其三,秦始皇绕圈几下就躲过了他的伏击,和聂政相比,荆轲的剑术被聂政甩几条街。都不知道他平时怎么练的。

但司马迁总共写了五个刺客,最后还是倾注最多的笔墨在荆轲身上。后人也非常理解司马迁,把荆轲奉为了刺客之神。刺秦的人远不止荆轲一个,还有秦舞阳、高渐离、仓海君、张良等。特别是高渐离,在荆轲死后进宫,眼睛被弄瞎的情况下,还要为好友荆轲复仇,刺杀秦王失败而惨死。

刺客都得死。几乎所有的刺客都躲不过这样的宿命。且许多刺客死后都无人能知。毕竟职业杀手的一生,就是完成心无旁骛的绝杀一击。不管是为道义、为报恩,还是卷入政治刺杀之中,刺客都很难全身而退。刺客关心的,也非自己的性命,而是目标的命。

我其实不太喜欢荆轲,这个被推上刺客神坛上的刺客。他牢牢地霸占了千年来刺客的霸主C位,就因为他刺杀的是最大的官,是一个皇帝?一个刺客,刺杀的结果不应该是最重要的吗?荆轲刺秦的失败,如何演绎出了他的刺客网红之路呢?实在是令人费解。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或许才是真正的原因。刺杀是血腥的,而荆轲刺杀前的前戏,有友谊高歌、有易水离别、有从此天各一方的命运无常。所以,成为了传奇和不朽。原来,有时候,前戏才是更重要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