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明清婴戏纹时代特点

 新用户32808405 2021-01-26

婴戏纹指描写儿童嬉戏、玩耍的画面。又称婴戏图或耍娃娃,是瓷画人物的传统题材。始见于晚唐长沙窑所绘“青釉褐彩婴戏纹执壶”,宋元时期,耀州窑、定窑、介休窑、景德镇窑、磁州窑等分别用刻划花、 印花、绘画等技法表现婴戏纹。明清两代广泛流传各种婴戏图,不仅数量多题材也层出不穷。画面上的儿童生动活泼, 稚趣可爱, 就像我们身边的孩童一样。可谓我国古代儿童画的杰作。反映儿童天真烂漫,活泼有趣的各种场景。瓷器当中的婴戏图,从明代中晚期一发不可收拾,儿童形象夸张,不断发展变化,特别能反映时代风气。

早期:洪武—天顺时期。这一时期婴戏纹特点主要有:
(1)婴戏纹饰风格从元青花的粗犷风格转向温和,装饰手法较为写实、工整,以一笔点画和勾勒塌染为主,五官较清楚。儿童特点:矮胖、圆脸、头大,额上有几根刘海,衣着描绘清晰,着墨不多而情趣盎然。
(2)多表现为庭院婴戏,明宣德之前多为庭院婴戏,人物较写实,绘画亦还工整。之后则多为郊外婴戏,人物较抽象,变化明显。婴孩数量最多到十六子,十六子婴戏图是永乐朝之首创。(如下图:永乐-宣德青花十六子婴戏纹瓷碗及婴戏图展开图【香港天民楼藏】

浅谈明清婴戏纹时代特点

(3)景泰时期婴孩面容壮健,五官攒聚脸心,头顶有辫翘起,斜向额前形似豚尾。(如下图:宣德至正统时期景德镇民窑青花 江苏常州市博物馆藏)

浅谈明清婴戏纹时代特点

(如下图:明正统-天顺 景德镇窑青花婴戏图碗 上海博物馆藏)

浅谈明清婴戏纹时代特点

中期:成化—万历时期。

一、这一时期婴戏纹饰风格从豪放粗犷走向了恬静、细腻和柔美,造型轻巧俊秀,绘画手法出现从写实到写意的转变。

(1)成化至正德时绘画技法既有写实,也有写意,实笔点画与勾勒平涂并举,成化时婴孩头型基本为正圆形,正德始后脑略大,开始呈现夸张写意的趋势。成化时婴孩衣服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衬底,故有“成化一件衣”之说。成化时期婴戏纹极富特色,生动表现出明代儿童生活的盎然情趣,充满活泼的童真和吉祥的意蕴。常见的婴戏纹图案如戏莲、蹴鞠、放风筝、捉迷藏、斗蛐蛐、玩花灯、习武、对弈等,都是明代儿童生活的生动写照。(如下图:明成化 斗彩婴戏碗

浅谈明清婴戏纹时代特点

(2)嘉、隆、万时期以写意为主,多采用勾勒平涂技法。婴孩头型自嘉靖开始向后凸出,并且时间越后凸出的程度越大,甚至成平卧冬瓜状,显得头重脚轻。

这一时期婴戏纹饰相对而言比较具象,线条的勾勒还较为工整,童子的五官趋简,衣饰清楚,身体结构基本符合比例关系,嬉戏的对象和场景也交代得比较具体,画面形象而生动。嘉靖时期婴孩头脑部开始突出,俗称“大头娃娃”, 身体较瘦长, 下肢较短, 比例失调。反映了当时人物纹饰的时尚。儿童五官描绘生动传神,而衣着寥寥几笔。儿童周围和器体各部位都用花草,山石或栏杆添满,画面呈现出一种沉郁雄健之美。(如下图:明 嘉靖窯 青花嬰戲洗 台北

浅谈明清婴戏纹时代特点

万历时期一反以前的工艺形式强的特点,出现了中国画构图式的人物,具有以少胜多,以写代描,以形写神,以物抒情的中国写意画的境界。(如下图:明代万历青花婴戏纹盘)

浅谈明清婴戏纹时代特点

晚期:万历后期—崇祯时期。

明未天启、崇祯两朝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国力衰竭,这些社会现实折射在婴戏图中,孩童们瘦骨嶙峋,脚奇长,后脑特大,形体十分抽象,看起来奇形怪状。此时的婴戏纹已经完全忽略了背景的描画,画面中几乎只剩下翩翩起舞的嬉戏的婴孩。使用单线和平涂。儿童的形象已经简化至近乎抽象的符号:身体和挥舞的双袖甚至被概括为“V”形,面部只勾画轮廓而不画五官;运动中的双腿成了两根单线,足部则成了两个圆点。富有动感的夸张写意形式,将儿童天真活泼的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笔不到而意到的效果。这种“极写意式”或“大写意”的画法,呈现出一片清新之风。(如下图:明崇祯 青花婴戏书镇)

浅谈明清婴戏纹时代特点

清代瓷器装饰的最大特点是“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目的是来满足人们心中对吉祥平安的向往。从纹饰整体的风格来看,清代婴戏纹彩瓷具有满、繁、密的特色。一些以民间传统节日为主题的婴戏纹彩瓷大量出现,画中选用带有吉祥寓意的动物、植物、器具等作为画中婴孩玩耍之物。清代婴戏纹彩瓷,以粉彩瓷器为主。

明后期至清早期动作较为夸张,动感强烈,整幅画面俏皮淘气,举手投足无不似胡人跳舞,有很强的美感。清代不仅有釉下青花婴戏图,也开始出现粉彩婴戏图,儿童形象古朴端庄,色彩绚丽。(如下图:清顺治 青花婴戏图香炉)

浅谈明清婴戏纹时代特点

康熙官窑婴戏纹饰绘工精湛,童子多为头顶的束发,眉目清晰、层次分明。 民窑: 婴戏纹饰单线平凃,布局较满,童子头较长,后脑凸起,色泽艳丽丰富,人物比例协调。(如下图:清康熙青花婴戏牡丹纹盘)

浅谈明清婴戏纹时代特点

雍正官窑婴戏纹饰有工笔画风格, 面目清秀, 头部浑圆。 民窑: 婴戏纹饰偏重于图案化, 头部较长,后脑突起不明显。(清雍正黄地绿彩园林婴戏纹瓷碗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

浅谈明清婴戏纹时代特点

乾隆官窑婴戏纹饰绘工精湛,姿态多端,肌肉丰满,虽然头部略大,但比例基本合理。民窑:婴戏纹饰造型生硬,绘工粗糙。(如下图:清乾隆 珐琅彩婴戏双联瓶 故宫博物院藏)

浅谈明清婴戏纹时代特点

乾隆之后大多因袭前朝风格,婴孩形象日显呆板,以麒麟送子题材为最常见。至清末,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清朝中期的嘉庆、道光、咸丰三朝,婴戏图上人物呆板笨拙,儿童粗头大脑,反映了国运衰落的现实。

清朝晚期同治,光绪时期婴戏图出现了官民不分的现象。提高了民窑的生产水平, 并将官窑纹饰带到了民间。其民窑婴戏纹饰器物较多,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人物众多,或十六子、或二十子, 场面给人热闹红火的感觉, 但与明清早中期的婴戏相比较,虽然场面大而热闹,但画面过于满乱繁多,缺少婴戏应有的清新活泼。(如下图:青花婴戏纹图碗 清光绪 故宫博物院)

浅谈明清婴戏纹时代特点

一般来讲,婴戏题材是明清时期瓷器上广为流传的装饰纹样。但各个时代纹样不尽相同。无论是颜料的色泽,还是构图的疏密, 或画法上的勾勒及平涂, 均有差异。这不仅反映了当时工艺水平的高低,同时也是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应兆。当代的时代是和平的时代, 是人才济济,群星璀璨的时代。现代的陶艺家们在继承传统的技艺精华中大胆创新,注入新的理念和新的表现技法, 使得古老的婴戏纹样异彩缤纷, 艺术风格多姿多彩。赋予婴戏图新的含义, 更加注重对童子本身的刻画:或稚趣可爱、或拙态可掬、或超然脱俗、或追求中西艺术的珠联璧合、或是对色釉研究的拓展。总之从这些作品中, 可以感受到时代的艺术观念和审美取向, 以及新时代对婴戏的思考。从而使得陶瓷艺术创作取得新的突破和真实反映当今时代的精神风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