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提高写作水平的5个仿写技巧:不满意你打我

 高分写作余老师 2022-06-11 发布于浙江

写作基础弱,可以仿写打基础吗?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本身就有点问题。

通过仿写,提高写作能力,因人而异。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好比说,多读多看能提高写作吗?

凭借我多年来对学生的观察,很负责任地告诉你,有的学生天天看书,貌似嗜书如命,书不离手,可是一写作文依旧呆若木鸡、两眼无神,好不容易“挤点牙膏”出来,别别扭扭,狗屁不通。

有趣的是,也有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还就真“腹有诗书气自华”了。平时文史哲地理什么书都看,没书的时候字典也能翻看得津津有味,到了写作文的时候,那真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这就是人与人的差别——天壤之别。所以,你说可以通过仿写能不能打基础,真的会因为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结果。

因此,敲重点:

关键是,怎么仿写才能帮助写作基础弱的人提高写作。

好,接下来,我根据写作教学实践和个人的实战经验,给您唠唠从哪些方面仿写。在正式开始之前,先来个“免责声明:

我所说的仿写方法,你100%记住了不等于100%奏效,关键看你怎么转化,怎么运用。

一、仿:遣词造句

遣词造句,听起来高大上,对吧?说白了,就是怎么用词,怎么写句子。这一点,咱们都读过小学,应该不能理解。

一二年级学语文,老师让咱们练的最多的就是组词,造句,组词,造句。你会发现,嘿!还真有点用。慢慢地,你就学会写短文了。

可是咱们得明白,高手和一般人的区别就在于,用个词,造个句那都不一样。

看到小孩子跑出来,咱们可能会说,这孩子跑出来了!鲁迅呢?他说“从屋子里飞了出来”。对比一下,鲁迅用“飞”这个动词,瞬间让人觉得孩子那种迫不及待、兴高采烈的激情,简直无法掩饰啊!

再说句子。

一般人看到鸭子在水里游,只会说“水里有只鸭子哎。诗人苏轼会说“春江水暖鸭先知”有人说,诗歌哪能比啊。

好,咱再看看叙事的句子。

看到天上的月亮,一般人会怎么写?大概率会是“天上一轮皎洁的月亮,好美!”张爱玲却这样写: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她笔下的月亮,为什么会是一个铜钱大小的红黄的湿晕呢?又像是信笺上的一滴泪珠?

这就是特殊的情感体验,独特的表情达意的意图造成的。

所以,要仿写高人的遣词造句,就要琢磨他的表情达意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去仿写:

1.仿用词的准确性

2.仿用词的情感性

3.仿造句的个性化

词句的仿写,不妨做个摘抄手帐(笔记),可以随时翻开看看,看得多了语感就会增强,说得雅一点,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摘抄手帐可以做得有意思一点,最好能让自己爱不释手——我读大学期间就对作家张炜的小说很痴迷,那时觉得这语言还能这样表达,太神奇了,于是就做了摘抄手帐,有空就琢磨,还真有点咀嚼的意思。

二、仿:段落结构

从句子到段落,这是上了一个层次。

好比懂得了如何用砖头和水泥砌墙,再往上就得知道一层房屋是怎么搭建的:承重墙设置在哪,窗户开在哪,楼梯设置在哪等等。

段落结构清不清晰,直接影响作者本人表情达意的效果,也影响读者阅读体验感。

结构清晰,前后衔接自然,读者看着自然有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一口气读下来也不会觉得累;相反,结构混乱,读者会觉得陷入云里雾里,不明不白。

关于如何仿写高手的段落结构,我之前写过一篇《拆解高手的文章段落结构》,其主要内容如下:


在读到一个好段落时,我们不妨试试提问拆解法。可以试着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这段话是围绕那个点展开的?


2.从哪几个方面或层次展开的?


3.展开的顺序或其中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4.如果我来写,我会怎么展开?


5.我和作者不同在哪里?

如琢如磨,如切如磋。久而久之,你就能掌握高手安排文章段落结构的技巧了。


三、仿:构思布局

如果说,段落结构涉及到的是一层房屋,那么构思布局涉及到的就是整幢房子,甚至包括了前后的花园和围墙。

你想让进来参观的人惊呼“太美了!”,那就得精心营造,用心布局。

仿写高手的构思布局,没必要一上来就从鸿篇巨制开始。

因为太复杂了,不好把握。比如,我们拿小说来讲,《水浒传》是串珠式的结构,108将先后出场,前面出场的人物带出后面的人物,串联起来就很有点像冰糖葫芦。

再比如,古典小说《红楼梦》,那可是立体网状结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只是这大网中的大节点而已;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情节故事的推进和展开,用了多条线索。

如甄士隐的穷衰潦落,尤三姐的爱情悲剧,贾雨村的宦海浮沉,等等。曹雪芹把千头万绪的生活场面一齐抓在手里,让人叹为观止。

得了。这么复杂的,咱先晾在一边。来点清新爽口的:

简单又常用的布局方式,往往是几种结构组合起来的:

(1)总——分——总

(2)因——果

(3)现象——本质

(4)并列结构

(5)递进结构

在此基础上,就可以组合了,比如:

总(因果)——分(并列结构)——总

也就是,总的部分,由因到果,简要写出;分的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几个方面加以展开(比如我这篇文章就是从5个方面),这一部分通常是要详写的;最后总结全文。

当然,我这里只是简单举例。

事实上,文章的构思布局千变万化,我们在仿写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好处在哪。

所以,有效的仿写,不是照搬照抄,而是琢磨人家文章怎么组织起来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儿是重点,如何展开等等,然后再把它化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

不知道你有没有get到了?

对了,还要补充一下,不同类别的文章,其实构思布局都会有一定的套路,可以总结一下。

四、仿主题立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文章,语言极其华丽,看上去美极了,可是细细一想,会觉得没什么内容。看完之后,你会直呼“上当了!”

再或者,看完之后,觉得这文章的内容好像在哪见过,有点“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

这其实就是文章的主题立意出了问题。要么,立意不够深,要么立意与人家雷同。

这样看来,如果我们把语言文字看作是颜值,主题立意看作是灵魂,很显然,灵魂更重要。可以说,始于颜值,终于灵魂。

一篇没有灵魂的文章,辞藻再华丽,也无法留住朕的心。

你说要不要好好学习高手的主题立意功夫呢?

当然啊!

举个例子吧。

相信很多人都读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讲的是一位名叫桑地亚哥的老人,几十次出海打鱼都两手空空。最后,好不容易捕到一条大马林鱼,中途却被鲨鱼围攻,老人虽然极力拼搏,最终等待他的也只是一幅鱼骨架。

由此引发了一场”老人是不是失败者“的讨论,这说明作者的主题立意并没有落入俗套,把它定在”成王败寇“的老套路上去。

一篇文章的主题立意,可以说决定了文章的最终质量。

好的立意,要追求3个字:

(1)新

(2)深

(3)通

简单解释一下,新,就是立意新颖,不人云亦云;深,即是深刻,不流于表面;通,就是要能打通人类的共性,让更多的人可以从中受益。

所以,假如有一篇闪闪发光的文章摆在你面前,你该怎么办?

除了以上提到的仿遣词造句、仿段落结构,仿构思布局,千万别忘了好好琢磨它的主题立意。这才是文章制胜的法宝呀!

任何好的文章,能够流传至今,绝大多数离不开它的立意取胜。

五、仿:洞察事物

恭喜你坚持看到这里!

这是仿写文章的最高级别。为什么?因为在看我来,一篇文章,其实反映出来的是一个人对世界的洞察。

文章如同湖水,照出我们的倒影。

假如我们自身内在贫瘠,文章自然骨瘦如柴;假如我们内在丰盈,文章自然也就血肉丰满,有思想有灵魂。

讲真,仿写的过程中,要能看透一位作者(高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所以,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都要努力。

不过,例子还是要举一个,否则就对不起努力看文章的你了。

我们拿爱情主题来说,从古至今,可以说这方面的诗文歌赋多如牛毛。虽说江山代有才人出,要想写出新意,也并非易事。

民国才女张爱玲却能够在老主题下有新的洞察: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

——张爱玲《爱》

这份新的洞察是什么呢?有别于旧社会的有情人总被残酷的制度“雨打风吹去”,在《爱》这篇散文里,张爱玲表达了一个新的观点:

即便是两个有机会追求新生活的有缘之人,也会因为种种原因,只能轻轻道一句“你也在这里”。这样的心酸和无奈,是整个时代的悲哀。

张爱玲对爱情的这份洞察,使得她很快在上海的文坛上崭露头角,最终成为深受人们最喜爱的民国才女和畅销书作家。

最后,再唠叨一句,仿写的最终出路,应该是创新。

这是写作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共勉。


点亮 在看  | 遇见更多自媒体同路人  |


猜你想看:

01 视频号带来“微信新时代”,公众号更值钱,个人怎么开通?

自媒体新人,

从这里出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