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姑传奇 | 第二章 天资聪颖早磨砺 豆蔻年华显才气

 qiuhede 2021-01-27

6

 母亲去世以后,年仅七岁的小桂芬悲痛万分,天天躲在自己的房间内以泪洗面,任谁叫她、劝慰她,就是不肯出来,更不谈去学里读书。

中年丧妻,对熊仕君也是一件很不幸的事,他自然感到悲痛难过。但是他作为一家之主,还得挺起来操持这个家。两个儿子都很听爸爸的话,老大在管理他的小庄园,老二在县府学里继续读书,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的小女儿桂芬。桂芬从小是在她妈妈身边娇生惯养的,现在突然没有了妈妈,真的会很忧愁可怜。他一再劝慰女儿,开导她不要这么悲伤,再哭也哭不来妈妈。以往女儿是很听他的话的,这次,任他怎么劝说都没有用。这不,她妈妈已去世二十多天了,桂芬依然还是那么伤心。

熊仕君真为女儿感到担心,觉得再这样下去很不好,不但会耽误她读书,而且她的身体也会垮的。眼见着女儿这副模样,他的心里非常着急。他左思右想,女儿不仅要有人照顾她的生活,还要有一个合适的人教育引导她。所以,必须要请到一个能让她喜欢的保姆和一个辅导她读书的人。他想过一个又一个相关的人选,最后想到了他的一个远房亲戚——新建县横港涂村的大表姐。

大表姐出生在南昌县三江口万家村的一个大户人家,从小也读过好几年私塾,聪明善良,知书达礼,称得上是个大家闺秀。长大后经人说媒,嫁到比较邻近的新建县横港涂村一个富户人家,也算是门当户对。不料命运不顺,那年她丈夫家里吃了一场冤枉官司,从此家道中落,一蹶不振。特别是在她三十五岁那年,丈夫突然暴病死亡,大表姐以后的日子过得非常清贫和艰难。表姐一共生了两个儿子,没有生女儿,她含辛茹苦好不容易把儿子拉扯大,现在都已成家了。两个儿子对她还算孝顺,可是两个媳妇好像与婆婆的性格都不那么相合,儿子们都争着接母亲到自己家里生活,但被大表姐一一拒绝了。原因就是她担心会与媳妇产生矛盾,所以一直坚持独个儿生活,其生活费用主要由儿子们承担。而今表姐已年过五十了,身体还算不错。如果把大表姐请来陪伴、照顾小桂芬,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哪怕佣金高一点,也比请其他的人强。

想到这里,熊仕君立即去找五叔商量。得到五叔的应允后,熊仕君备好一客篮点心、礼品,亲自去横港涂村请大表姐。

熊仕君来到大表姐家,大表姐异常高兴,连忙起身迎接,一边接过表弟手里的客篮,一边满脸微笑着说:“今日是什么风把表弟吹来了?快坐,快坐!”说着,她赶紧就去泡茶。在寒喧、客套了一番之后,熊仕君向大表姐说明了来意,并把爱女桂芬的情况向大表姐详细地介绍了一遍。

“什么?要请我到你家去做小侄女的继娘(当地也叫母娘,实际上就是保姆——笔者注)呀?”大表姐先是吃了一惊,但她没有表露出来。沉默了一会儿,她对表弟说:“好是好,但我要同儿子、媳妇们说说,如果他们不同意,那我也没有办法了。”

熊仕君听罢,忙说:“是应该商量,应该商量。”

大表姐让表弟先坐着,她到厨房做饭招待表弟。待她把饭、菜都烧好了,又对表弟说:“你先坐,我去叫你两个表侄来陪你喝几杯。”

她既是去叫儿子同表弟见面、敬酒,更主要是先去跟儿子、媳妇打招呼,商量她去表弟家做继娘的事。起初,她的两个儿子坚决反对,认为他们兄弟俩都成家立业了,一个老母亲还去赚什么钱给别人做继娘,好说都不好听,使不得。她的小媳妇却说:

“依我看老娘完全可以去做。一来,老娘是到我们这个表叔家里做继娘,我们都知道这个表叔是出了名的好人,不是到一般的人家做继娘,表叔家里现在有困难,我们亲戚不帮,谁帮?二来,老娘这些年来不肯到我们两家生活,总是一个人孤单郁闷,去表叔家做小表妹的母娘,听说表叔这个女儿十分乖巧,既聪明又伶俐,老娘去带这个小表妹,一定会很开心的。你们没看出来老娘的笑脸么?我猜想她心里一定是已经同意了。”

大媳妇一听,心领神会,她明白小媳妇其实还有第三条理由没有讲出来,老娘去做继娘,从此就再不需要我们两家来负担她的生活费了。于是,大媳妇连声附和说她很赞成。

两个儿子自然顺从媳妇们的意见,这件事就这样一下子谈妥了……

7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知己知彼将心比心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这天早晨,太阳还只刚从东边山坡上露出脸来,熊仕君就听见女儿小桂芬那甜嫩的声音从她的房间里飘出来。他既兴奋,又奇怪,这个大表姐来做女儿的母娘还只有三天,怎么这么快就解开了女儿的心结,使得女儿的心情如此舒畅,大清早就朗读起《贤文》来?

常言道:知子莫如父,熊仕君的确是摸透了小女儿的脾气。女儿的性格十分倔强,她不愿做的事,你怎么劝她都没有用;她要做的,你不依她怎么也阻止不了。尽管你是为了她好,而且也很有道理,她就是不听。所以,熊仕君非常庆幸请到了大表姐来做女儿的母娘,是请得再好不过了。大表姐不但有文化,有教养,知书达礼,而且与桂芬的性格也很相合。这不,小桂芬什么人的话都不爱听,就是爱听大表姐的,大表姐教她学什么,她就学什么。

本来,按照仕君的计划,还是让桂芬到私塾去继续读书。可桂芬说什么也不肯去上学,她说她会跟着母娘学。没办法,仕君只得同大表姐商量,让她安排桂芬在家里学习。这母娘也真有能力辅导桂芬学习,什么时间教她识字读书,什么时间教她写字画画,并且巧妙地把下棋和弹琴唱歌当作娱乐活动来教她,寓教于玩。在时间上安排得既紧凑,又轻松,且有条理,使得小桂芬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学习热情非常高涨。

母娘感到,小桂芬的确很聪明好学,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很强,你教她什么,她很快就学会了,每每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你给她讲解了某一个问题,她不但一听就能明白,还往往会想着下一步的问题。母娘教她练习毛笔临摹,她一动手就练得很不错。所以,母娘越来越喜欢小桂芬,非常乐意教导她,母娘与桂芬俩人简直成了很亲密的“忘年”朋友。

桂芬真是个天性活泼可爱的女孩,每天晚上睡觉,都吵着要她爸爸给她讲故事,渐渐地养成了一个习惯,她听着讲故事才能够入睡,不听故事就睡不着。她爸爸也很有耐心,天天晚上要陪着给她讲几段故事。起初,给她讲的是比较简单的故事,什么寓言、神话故事都讲。随着她年龄的增长,她的爸爸有意识地对她寓传授知识于讲故事之中,步步深入,故事的内容越讲越深奥。给她讲秦始皇,讲汉武帝,讲李世民,讲武则天,讲朱元璋,讲陆游,讲晏殊,讲苏东坡,讲李清照,讲苏小妹,讲杜甫,讲李白,讲王勃,讲柳永,讲汤显祖,讲欧阳修,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讲揭傒斯中年布衣入翰林,等等。后来又讲《三国》里的故事,讲《水浒传》,讲《西游记》,讲《白蛇传》,讲花木兰替父从军,讲薛仁贵征东、征西,讲岳飞奋勇抗金,岳飞母亲在岳飞背上剌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等等等等。爸爸每次给她讲故事,她都听得津津有味,有的地方没听懂,她都不会打断爸爸,只是记在心里,等爸爸讲完了,她再来提问。

有一段时间,爸爸给她讲《杨家将》的故事,讲杨老令公撞死在李陵碑,杨六郎镇守三关口,杨宗保被穆桂英捉进山寨成婚……杨家将一个个忠诚勇敢,立下了那么多功劳,可是,当朝皇帝老是听信奸臣的话,一次次差点被“推出午门外斩首”。桂芬听了以后,总也想不明白,就问爸爸:

“爸爸,杨家将那么尽忠保国,为什么还遭人陷害,皇帝总要拿杨家将开刀问斩呢?”

爸爸解释说:“皇帝是昏君,高高在上,不了解情况,专听身边奸臣的话。”

“那杨家将为什么还要替朝廷去打仗呢?”

“杨家将忠就忠在这里,要不怎么叫‘忠臣’呢。其实,皇帝也不见得就很坏,坏就坏在奸臣当道。”

“杨家将就不要那么拼命去打仗,让那些奸臣去打好了。”

爸爸说:“让奸臣去领兵打仗,肯定只会打败仗,吃苦送命的还不都是那些当兵的和老百姓,甚至还会亡国呢。”

小桂芬若有所思,像是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桂芬的爸爸不愧是老先生、老进士,不但知识渊博,而且很有口才,每次给女儿讲故事,总是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有情有节,听来有滋有味。每个故事经他绘声绘色一讲,就活灵活现,每个人物也栩栩如生。小桂芬每听了一个故事,都会学到一点知识,都会懂得一个道理。这样日积月累,使得她受益匪浅,学习也大有长进。

转眼,小桂芬已十周岁了。经过她爸爸和母娘的精心教养,这个半大不小的姑娘已经远近闻名了,她不但能够读书写字,还熟悉琴棋书画,而且也能够吟诗试对……

8

    小桂芬学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以后,紧接着一部连一部学起《四书》和《五经》来。当然,这也是她父亲的安排。

小桂芬就有这么强的接受能力。母娘和她父亲讲什么课,她都能够听得懂,学得进,记得住,甚至有不少还能够背下来,也能够试着写一些诗词和对联。对此,熊仕君别说心里有多高兴,虽然当面不轻易表扬她,可在背地里总忍不住向他的朋友们夸赞一番。所以,也就引起桂芬的那些“叔叔、伯伯们”好奇,总是经常故意要“考考”她。

这天,她的一个张伯伯上门来与她父亲聊天。聊了一阵以后,张伯伯特意把小桂芬叫过来,逗她:“伯伯今天碰到一个人,给我出了一道题,我做不来,你能帮伯伯做出来吗?”

“伯伯先说是什么题,我试试看。”

“是一副对联的上联:扬子洲头万里浪’。要我对下联,我真的对不上来,请你帮伯伯的忙,给对出来。”

桂芬略思考了一下,随口而出:“伯伯,您看这样对下联行不行:滕王阁下一帆风’。”

“要得、要得。侄女,我这里还有一个上联,我想了好久都没对出来,还是请你帮我对一下行吗?”

“好吧。要是我对不来,伯伯可不要怪我哟。”桂芬很有礼貌地说。

“伯伯怎么会怪你呢?你听着:滕王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

桂芬低头想了一会,说:“伯伯,不难:扬子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可以吗?”

“可以可以,非常好。哎呀!不简单,不简单!小小年纪就这么厉害。”张伯伯哈哈大笑着,转身对仕君说:“你这个女儿真是个才女呀!”说得熊仕君也咯咯笑起来。桂芬见这位张伯伯这样夸她,觉得不好意思,她害羞着跑开了。

还有一次,桂芬同村里一个放牛的姑娘去山上放牛,路过一片秧田,正好有好多大人在田间拔秧。其中有位王叔叔看见桂芬,也想考考她,便叫住她说:“桂芬呀,都说你会对对联,我就不相信。我现在想到一个上联,你对给我看。”他拔出一把秧,边用一根稻草捆秧边说:禾秆捆秧父绑子。”

这一下可把小桂芬难住了,她想了好一阵还是没有想出来。她真有点着急,脸儿开始涨红。正在这时,刚巧有一个妇女,提着一竹篮蔬菜从菜园里回家,与桂芬擦肩而过。桂芬一见这个竹篮子,灵感就来了,马上说出下联:竹篮提笋母抱儿。”

大家听了,齐声叫好。刚才那个出联的王叔叔称赞说:“真是绝对、绝对!”

熊仕君为了让女儿多见识一些外面的世界,增长一些社会知识,使她阅历广泛一些,平时如果到哪里去参加什么活动,能带着桂芬去的,就会带她去。这桂芬也确实是父亲疼爱她惯了,父亲每次出门,她总吵着要跟父亲去。一天,仕君应朋友之邀到吴城镇去,又带着桂芬坐上了船。从南昌这边下吴城、到南京,或是去武汉,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坐船。从南昌到吴城,要经过新建县的窑头街和老鹳嘴街。这窑头街距南昌比鹳嘴街距南昌要近些,蓬船从南昌出发到窑头街大概是中午时分,客船一般都会停靠窑头街码头,让乘客到窑头街上吃中饭。而蓬船到达鹳嘴街就差不多天黑,客船一般都会到鹳嘴街过夜。

小桂芬可是头一次坐船,她高兴得欢天喜地,一路上乐颠颠的。傍晚时分,蓬船到达老鹳嘴,便驶进港内停歇。老鹳嘴是个非常繁华、热闹的街市,每天晚上都有很多蓬船停泊,过往的客商至此,都得停宿一个晚上,等第二天再走。熊仕君父女上岸后走进鹳嘴街,登记了一家旅馆,便来到饭店吃饭。这时,就在他们的邻桌,有五六个书生模样的青年在一起喝茶凑乐谈笑,只听一个戴蓝色礼帽的青年说:“各位仁兄,我刚刚想到一个上联,请哪位仁兄给续对?”众青年说:“哎呀,有什么你就说出来!”戴礼帽的青年清了清嗓门,说:“大家听着:口喝香茶来灌嘴(鹳嘴街)——众书生听了,有的紧皱眉头,有的抓耳挠腮,刚才欢腾的气氛顿时肃静了下来。大家面面相觑,想了许久,谁也对答不上来。

正在这时,有个老头挑着两个石坛子走进饭店,经过桂芬坐的桌边,桂芬隐约闻到有点酒的香气。这可触动了桂芬,引发了她的灵感,只见她眉毛一扬,对父亲说:“爸,我会对这幅上联。”她不等父亲答应,就跑过书生们坐的那桌去,对书生们说:“各位大哥,我可以对这幅对联么?”大家见是一个小姑娘,都惊愕了,戴礼帽的青年不屑地说:“你会对?”

桂芬说:“如果我对得不好,就请各位大哥指正。”于是,她对道:鼻闻酸酒去摇头(窑头街)。”众书生一听小姑娘的续对,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戴礼帽的青年带头鼓掌,大家边鼓掌边啧啧称赞“对得好、对得妙!”

桂芬向各位书生鞠了一个躬,又害羞地跑回到父亲身边来……

9

    熊桂芬像个快乐的小天使,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她在母娘的调养教育下,不但文化知识日渐见长,而且她的身体也健康成长,已长得粗手大脚,与她同年出生的女孩相比要高大得多,出落成一个老大不小的姑娘了。母娘见她长得这么快,在她十岁那年,为她精心做好了裹脚布,准备给桂芬扎脚了。可是,熊桂芬这件事却不听母娘的话,父亲劝说也不顶用,不管怎么劝说,她就是不肯扎脚。

在那个时代,男的留长辫,女的扎小脚,是非常普遍的社会风俗。尤其是妇女,不扎脚可不得了,属于“大逆不道”。不扎脚的姑娘不但遭人讥笑谩骂,甚至连找婆家都很难。小桂芬天生一副倔强性格,可不管这一套规矩,尽管母娘苦口婆心天天开导、劝说她,还特意带她到附近的各个村庄转了一圈,指着一个又一个妇女的小脚给她看,她硬是“无动于衷”,坚决不肯扎脚。

就这样,她以后真的成了一双“大脚板”。

不仅如此,她随着年龄的增长,还养成了好动、坐不住,爱凑热闹的性格,也很贪玩。每天在家里学习课文或是弹琴、唱歌、写字、绘画,学过以后,总爱往村里跑,去找她的那些小伙伴姐妹们玩,有时人家去砍柴、放牛,她也会跟着去。虽然她的身材长得好,很匀称潇洒,皮肤白皙,头发乌黑,脸相也很不错,但脸上长了那些个肉痣,又没有扎脚,天天在外面被太阳晒得有点黑,也就不怎么好看。为此,她父亲和母娘都非常生气,但又管教她不理。

这天早晨,桂芬兴冲冲地拿着一个本子来到父亲的书房,说她上次去吴城,写了两篇诗词,送给父亲修改。父亲接下来看着,第一篇是“十六字令四首·赞鄱阳湖”。她是这样写的:

“其一、豫章北部彭蠡府华夏地最大淡水都。其二、西出长江接匡庐鱼米乡富裕满员途。其三、兵争要地任卷舒千百年鏖战比刀斧。其四、浩渺壮丽入屠苏烟波涌人类造洪福。”

第二篇是这样的:“忆秦娥·访吴城——望夫亭大明洪武战吴城战吴城娄氏跳湖陈败朱赢。        黄金航道最繁荣商贾云集收益丰收益丰江西名镇首当其冲。”

熊仕君看着看着,脸上禁不住绽开了满意的笑容。这几首填词虽然还不很规范,有的文字也写得不是很好,但是这毕竟是自己的女儿写的呀,况且女儿还只有十二岁,熊仕君能不高兴么!他还记得,去年秋天带女儿到南昌去参观绳金塔,女儿回家以后也写了一首《菩萨蛮》:“洪都闹市垒高塔文化底蕴留传画风雨历千年今朝露俊颜。             祭拜香火盛镇邪保康靖。神灵护豫章,古城更吉祥。”

这年春节期间,熊仕君带女儿到南昌妹夫家做客,顺便带女儿去游览了滕王阁,是妹夫和表侄一道陪同去的。爸爸的妹夫和表侄,桂芬当然就是称呼姑父和表弟。他们参观了滕王阁,回到姑父家以后,姑父就问桂芬:“你是第几次参观滕王阁呀?”

桂芬说:“回答姑父,是第一次。”

姑父又问她:“听说你特别喜欢读《诗经》,也很喜欢读唐诗宋词,你读过王勃的《滕王阁序》吗?”

桂芬回答姑父:“我早就读过《滕王阁序》,而且我还能背诵得出来。不信,我现在就背给您听。”

姑父连忙说:“我相信、我相信。不过,你既然能够背出《滕王阁序》来,今天又亲临观瞻了滕王阁,我听说你很会写诗,你能不能写一首参观滕王阁的诗给我看看?”

桂芬听姑父这样说,顿时感到有些不好意思。她知道,诗并不是要写就能写得出来的,没有灵感甚至连动笔都动不了。但她马上想到,如果不答应姑父,面子上将会更过不去。于是,她只得回答姑父:“我试试看吧。”

桂芬向表弟要了纸和笔,躲到表弟的房间,关起门来为完成姑父交给她的“任务”而苦思冥想……

姑父看看座钟,已过了一个多钟头了,桂芬还没有打开房门。厨房开始端菜上桌吃晚饭了,正好这时桂芬也开门出来,她笑盈盈地把“答卷”交给姑父。姑父赶忙接住,凑近灯光看了起来。只见桂芬写的是一首《七律·滕王阁》:

名楼耸立大江边坐揽洪都喜变迁市井繁华添锦绣街民乐业颂平安绳金塔上观云雨万寿宫前赏玉环赣水苍茫翻白浪渔舟唱晚沐青岚。”

姑父看过一遍以后,边琢磨边问桂芬说:“‘名楼耸立大江边’,‘名楼’当然指的是滕王阁了,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大江’嘛,赣江是江西最大的江,可以称为‘大江’。‘绳金塔上观云雨’,这‘观云雨’是什么意思呢?”

桂芬解释说:“我是根据王勃的‘画栋朝飞南浦云’和‘朱帘暮卷西山雨’而来的,意思是站在绳金塔上,既可以透过画栋看见南浦云,又可以穿过朱帘看见西山雨。”

姑父又问:“那‘赏玉环’呢?”

桂芬说:“‘玉环’是指环绕在南昌市区内那纵横交错像玉带一样的小支河流”。“最后一句中的‘沐青岚’呢?”

“我的意思是:傍晚,在赣江江面的渔船上,沐浴着西边梅岭的一片青岚景色。”

姑父听了桂芬的解释,连声叫好,并递给仕君:“写得真好,表侄女果然名不虚传,不错不错,真是个才女!”

姑父这一夸奖,把桂芬的脸羞得通红……

10

   一日下午,熊桂芬又跟着村里一群放牛的男女小孩去背后山上玩。在玩的过程中,突然小林说他的水牛不见了,熊桂芬与其他几个小孩一道,帮助小林去寻找水牛。结果,在一片树林下面的水田里,有两头水牛在吃熊老六家的禾苗,其中一头水牛就是小林的,另一头牛桂芬不认识是谁家的。熊桂芬他们把两头水牛都赶到山上来了,看见小强把另一头牛牵走了。

到傍晚回家以后,熊桂芬听说小林的父母正在与熊老六吵架。桂芬赶去一看,见他们两家越吵越厉害,并且明显的前者比较弱,后者比较强。熊桂芬走近去细听,才知道是熊老六要小林家父母赔稻谷。小林的父母说我只能赔一半,因为是两头牛吃的。熊老六说:“你说两头牛吃的,另一头牛是谁家的?”小林又讲不出来,其他的小孩有的是不知道,有的是不敢说,因为小强家里宗族势力比较强。熊老六见小林讲不出来,就硬要他一家赔偿,为此而发生激烈争吵,眼看熊老六要动手打小林的父亲。

正在这节骨眼上,熊桂芬挺身而出对稻田主人熊老六说:“我亲眼看见你家的禾苗是两头牛吃了,不是他家一头牛吃的。”稻田主人气势汹汹质问桂芬:“你说另一头牛是谁家的?”熊桂芬就讲出是小强家的。熊桂芬马上带熊老六去找小强的家长,小强的家长问自己儿子小强,小强当着熊桂芬的面不得不承认了。于是,一场即将发生的斗殴被桂芬当面作证而平息了。

这件事一下子就在村里传开了,人们称赞桂芬小小年纪,能够这样主持公道。真是不简单!

在熊桂芬十六岁那年秋天的一个上午,熊桂芬到村西头去找她的好朋友熊玉莲家里拿书,遇见有两户人家为屋宅地之事引发一场纠纷,闹得不可开交。她好奇地询问玉莲的母亲,到底他们是为什么事情争吵。熊玉莲的母亲告诉熊桂芬,这完全是一件恃强欺弱的事:熊仕地家与熊名前家是隔壁邻居,熊仕地家比较贫穷,熊名前家就不同了,可谓有财有势。熊名前家本来有那么多房子,今年又要做屋。他做他的屋,本无可非议,可是他做屋要做得很大,而他家的空地却没有那么大,他就想到隔壁熊仕地家的那间舍屋,要人家拆掉舍屋,把宅基让给他做屋,说是说算钱买下来。熊仕地家本来房子就紧张,卖掉舍屋就更少了,以后如果有钱想做好点的房子就无法做了,所以他就不肯拆。熊名前家明显是以势压人,非要人家拆屋腾基,让地给他家做屋。尽管他说算钱买,也没有这样的道理,逼着人家拆屋卖地给他。

熊桂芬拿了书后,告别玉莲母女,心里想着那两家闹纠纷的事,觉得很不舒服。于是,她来到熊名前的家里,对熊名前说:“名前公公,我听说您与仕地叔叔家里为您家做屋少地的事发生矛盾,是真的吗?”熊名前说:“是真的,我要做屋地不够,叫他腾他那间舍屋的地给我,我算钱给他,他却不肯,这不是存心跟我过不去,坑得我做不成屋吗?”桂芬说:“公公,你做屋是好事,但你的地不够,可不是仕地家‘坑’得你家做不成屋,他家的舍屋是几十年前做成的。他家的房子不多,你要他拆掉舍屋让地给你,人家不愿意,你就不能强迫人家了。”熊名前一听桂芬是这么个态度,顿时火冒三丈,厉声说:“你给我走开!你一个小姑娘家懂什么?人还没生成器就爱管闲事,不看在你父亲的面子上,我要打你一顿。”熊桂芬见名前这么野蛮,不讲一点道理,不再跟他说了,气得跑回了家。

大概过了四五天,熊桂芬听说熊名前请来了邻近村庄的五六个有名的大先生。那时农村发生什么纠纷,一般都是请一些有权势的先生来解决的。整整一上午,这些先生们坐在熊名前家里喝茶吃汤吃点心,谈天说地,根本不作什么调查,然后就在他家吃饭喝酒。吃饱喝足以后,才把熊仕地俩夫妻叫过去,由一个为首的万先生宣布:“你家那间舍屋就是要拆,宅地算八块现洋,他一定要给你,做到先付现洋后拆房。两家不准再闹!”熊仕地俩夫妻听得肺都气炸了,但又叫天不应,只得嚎啕哭着回到自己家来。还是熊仕地的妻子先清醒下来,她听说过前几天熊桂芬找熊名前讲理的事,知道熊桂芬年纪虽小,但正直公道,又有胆识,于是叫丈夫去找熊桂芬来商量。

熊桂芬果然一“请”就来了,桂芬本来就想为熊仕地打抱不平,听了刚才的情况更是义愤填膺。她想了一阵,对熊仕地夫妻说:“这样,你把你一大家的男女老少都叫拢,人人都用白布扎头,手里都拿上锄头、扁担等凶器,集中在你家里。等那些先生们回去的时候,只要一走出村庄院子,你们这些人就冲到名前家门口,高声呼喊‘跟他拼命、不活了!’但一定要做到,只能喊杀,不能真打,喊得声音越响越好。你们做得到吗?”熊仕地说:“做得到、做得到!”

话说这边熊名前家正在热情地欢送那些先生回去,先生们迈着八字步,谈笑风生地缓步走出村庄。当他们刚走出村院栏口,忽然听见熊名前家那边响起一片嘈杂的“打呀、杀呀”的喊叫声,先生们不由得停住脚步,惊愕在那里。其中年纪最长的孙先生说:“我看今天的问题我们这样解决不行,不但会逼出人命来,而且旁人也会说我们处事不公,有损我们大家的脸面。”为首的那位万先生对送他们的熊名前说:“你赶快回去拦住你们全家人,千万不能和熊仕地家的人接头打架,我们随后就到。”

这些先生重新回到熊名前的家里。他们叫人找来村里一些与这两家都没有关联的群众来询问、商谈,大家一致意见:熊名前家做屋做小一点完全可以,不需要熊仕地家拆房子。何况熊仕地家里又穷,房子又少。先生们听了群众的意见后,觉得他们自己今天“解交”确实解偏了。于是当场纠正:熊名前做屋,不要熊仕地家拆房腾基,熊名前做屋只能在自家现有的空地上做。

村里的人听了,都“噼噼啪啪”鼓起掌来……

| 义 | 门 | 裘 | 氏 |

中国义门之最    孝义传家楷模

微信号:yimenqiushi

将你身边的裘氏故事,裘氏新闻和我们一起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