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之美:宋朝书法与宋茶的跨界碰撞

 兰博2000 2021-01-28

司马光和苏东坡有过一次“墨茶之辩”,司马光问东坡:

“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同爱二物?”

司马光说,茶以白色为上品,而墨以黑色为佳,茶汤要厚重,而墨以轻为佳品,茶要越新越好,而墨却是越陈越好,这样截然相反的两样东西,你为何同时痴迷于它们呢?

苏东坡答:“上茶妙墨俱香,是德;皆坚,是其操也。” 东坡说,上等的好茶和墨都有妙香,正如君子具有高尚品德一样;好茶与墨材质都坚硬,这正是君子不改节的操守,所以如何说它们没有共性呢?

要理解司马光的这个问题,不能站在我们今天的茶叶角度来思考,得先了解宋茶,宋茶在制茶时,事先会经过压榨去汁,叶绿素都被榨出来了,所以经过一系列点茶过程之后,出来的茶汤是偏白色的,另外因为宋茶都属于绿茶分类,所以是新茶为佳品 。

不过我们今天讨论的并不是宋茶如何,而是去探寻宋朝的书法与宋茶之间的联系,在我国书法史上,宋代书法的成就很高,对后世的影响极大,而宋茶也是中国茶道美学的一个巅峰,那么它们之间有产生过什么文化效应吗?

苏东坡和蔡襄是最能代表宋朝书法美学的两位文人,他们也都极爱茶,一位是专业的茶文化学者,一位是被贬谪时还要搞一块地来种茶的爱茶之人,他们手中的笔墨与茶有过什么样的跨界碰撞呢?

文化之美:宋朝书法与宋茶的跨界碰撞

苏东坡 元朝 赵孟頫 绘

一、苏东坡 茶与茶帖

如果让今天的你邀请一位朋友来喝茶,你会选择什么方式?大概率是在微信上打几个字或者发一段语音就完事。

但在古时候并没有现代这样的即时通讯工具,古代文人会选择写一张书帖送给对方以示邀请,这张手写的帖子,既是给友人的信,又是一份书帖,邀请对方来喝茶的话,自然就是发一张茶帖了。

苏东坡就写过这样一张茶帖,名为《啜茶帖》。东坡既是大书法家,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后人认为是宋代书法成就最高的四位书家,并称为“宋四家”。

黄庭坚在《山谷集》里又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意思说,不管别人怎么说,他黄庭坚认为苏东坡的书法就是宋朝最好的。

另外东坡被贬黄州时所写的《寒食帖》又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唐朝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这么些名头罗列下来,东坡的书法有多好已经不言而喻。

这幅《啜茶帖》,又称《致道源帖》,全文只有三十二个字,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写给好友道源的,原文如下:

道源无事 只今可能枉顾啜茶否 有少事须至面白 孟坚必已好安也 轼上 恕草草

换成今天的咱们来邀请,大概就会说:道源兄你好,没事的话你今天来我这儿喝个茶呗,我顺便有个事要跟你当面聊聊,对了,你儿子孟坚最近应该还好吧,替我问候他。

这幅《啜茶帖》行文内容轻松随意,落笔自由,很符合东坡崇尚的“书初无意于佳乃佳”的书法美学,宋朝的书法“尚意”,东坡认为书法不应该局限于追求字形美,不应被字形的法度所困住,而应该更看重书法所传递的精神意蕴。

文化之美:宋朝书法与宋茶的跨界碰撞

苏东坡 《啜茶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而这幅看起来轻松惬意的字帖,其实是写在东坡人生的艰难时,就在写这幅字帖的上一年,元丰二年,东坡刚因为写了几首抨击时政的文学作品,被小人诬陷入狱四个多月,最后被贬谪到当时还很偏远的湖北黄州,这就是宋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这幅《啜茶帖》就是在这样人生最落魄的时候所写的,了解了这个背景之后便感觉这幅书帖愈加珍贵,请你来喝茶,在此时更代表了一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东坡爱茶,甚至在黄州时将自己的口粮地拿出一部分来种茶,他一生还写过不少茶帖,有一张写给他的好友赵梦得的《致赵梦得一札》写道:

“旧藏龙焙,请来共尝。盖饮非其人,茶有语;闭门独啜,心有愧。”

东坡说自己有一份藏了多年的好茶,邀请赵梦得来和他一起品尝,他还说,如果不是爱茶、懂茶的人来品尝,恐怕茶要不高兴,若是让他自己关起门来独自享用,不与朋友分享,他心里又有愧疚。

东坡的第三次被贬就更惨了,直接贬到当时最偏远的海南岛,但他依然没有什么怨气,还在岛上教书育人,其中有一位学生姜唐佐是东坡的得意门生,东坡也给他写过茶帖:

“今日雨霁,尤可喜。食已,当取天庆观乳泉泼建茶之精者,念非君莫与共之。”

东坡说,今天雨停了天气放晴,真令人高兴,待会吃完饭我准备拿好茶出来品尝,想来想去必须喊上你来一起共饮。

遗憾的是,后面这两张茶帖都已经遗失了,我们只能在文字里找到它们存在的记录,幸好还有《啜茶帖》能让我们亲睹东坡的笔墨风采,仔细看看这幅书帖,是否还能闻到当年那阵茶香呢?

文化之美:宋朝书法与宋茶的跨界碰撞

苏东坡《一夜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书帖虽然不是邀人来喝茶 但末尾也提到随信附上茶为赠品

二、蔡襄 茶与茶书

说完苏东坡,再来看看与他同为书法宋四家之一的蔡襄,在书法上他们都是宋朝的翘楚,但在茶道上,如果说东坡是业余爱好者,蔡襄就是专业玩家了。

蔡襄曾出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宋朝最好的茶就产自福建,而北苑是宋朝的皇家制茶厂,蔡襄在那里还研制出了有名的小团茶,这样一个大书法家与职业茶人,会有怎样的碰撞呢?

蔡襄留给后人的最大贡献,当属他将自己多年制茶、饮茶经验总结而成的一篇《茶录》,它既是我们了解宋朝茶道的绝佳途径,又是一篇优美的小楷书法作品,就连蔡翼自己也感到这是他自己的“平生得意书”。

这篇《茶录》虽然只有八百多字,却面面俱到,是宋代茶学第一次全面总结之作,不仅介绍了如何辨别茶的好坏、如何点茶,还介绍了各式茶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还介绍了宋朝特有的“斗茶”习俗,不仅是宋朝,也是中国茶文化史上重要的茶学专著。

文化之美:宋朝书法与宋茶的跨界碰撞

蔡襄 《茶录》碑帖

为《茶录》作题跋的大文豪欧阳修说:

“善为书者以真楷为难,而真楷有小字为难……君谟小字新出而传者二:《集古录目序》衡逸飘发;《茶录》劲实端严。为体虽殊而各极其妙。盖学之至者,意之所到,必造其精。”

明人孙承泽也说:

“宋人务工楷法者,忠惠《茶录》出入晋唐间,绝构也。”

孙承泽说蔡襄的《茶录》用笔有晋唐古风,是妙绝之作,确实,蔡襄的书法善于学古又不拘束于古,注重内在意蕴的表达,书体端劲高古而又淳淡婉美,风格自成一体。

文化之美:宋朝书法与宋茶的跨界碰撞

蔡襄 《茶录》碑帖

可见无论是从茶学还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说,《茶录》都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茶学知识随着蔡襄的书法一起流行开来,成为宋朝人点试上品茶时的指南。它不仅推进了宋朝饮茶的艺术化,也为宋朝写意书法增添了一份色彩,是宋朝茶道和书法这双重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除了《茶录》这样的专业茶书,蔡襄还有多幅与茶有关的书帖,如《精茶帖》《思咏帖》《北苑十咏》《即惠山煮茶》等,蔡襄在《精茶帖》写道:

“襄启,暑热不及通谒,所苦想已平复。日夕风日酷烦,无处可避。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精茶数片,不一一,襄上。公谨左右……”

这是一幅行书作品,写的是酷热的暑天,被炽热烦恼逼的无处躲藏时,正感叹当人生累累负重不得自在之时,突然得了精茶数片,令人欣悦而忘忧,不知道类似的快乐你可曾有过呢?

文化之美:宋朝书法与宋茶的跨界碰撞

宋 蔡襄 《精茶帖》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茶与书法,这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在一代代文人的笔墨里,却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联系,书法静气,茶道养心,在文化的传承中相辅相成,共同造就了一段灿烂的历史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