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年时的朋友

 豆棚篱落 2021-01-28

(太喜欢“发呆”拍的此图了)

小学和初中时的好朋友小王,前些天到网上搜一下她父亲的有关信息,搜到了我的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是7年前写的,发在我博客上(现在博客都好久不去了)。博客上的信息是这样:

童年时的朋友

作者:林中雪504   提交日期:2011-5-31 20:15:00  | 分类: | 访问量:835

——访问量还不少啊,毕竟几年了。

小王把这文章发了微信朋友圈,我就又回看了一下,觉得写得太质朴了,一点文采也没有,完全就是自己写了自己看看的那种。现在拿出来,再稍微修改一下语言吧。

童年时的朋友

      因为一直在异地生活,离家乡远了,童年时的朋友,便来往得很少了。


  这一天晚上(2011年5月的一天),我在盐城艺术中心看芭蕾舞,是俄罗斯一个芭蕾舞团来演的《天鹅湖》。

正看着,有人打大胡子手机。就在剧场里接听电话,低低地问是谁。先没听清是谁,后来明白了,是我小时候的朋友小王。我因为没带手机(基本没人给我打电话),她打我手机打不通,就打了大胡子的。剧场里不好多说,说过一会打给她。看完演出,我打给她,知道她要到这里来参加一个同学聚会,想来看看我。

我被同学情谊打动,觉得暖融融的。小王是我小学和初中时的同学,起码有二十多年没相见了。

  话说,她是怎么知道我的手机号码的呢。她说先是问了玉珍,她在常熟和玉珍住在同一个小区,经常和玉珍一起出门锻炼散步的。

       玉珍是谁呢,是福山乡田山村我外婆家村上的人,比我大几岁。说起玉珍,我大约有三十几年没见了。

        小时候有一段时期,1966年到1973年,我一直生活在田山二队的外婆家,玉珍就是村上人。田山二队是一个欢乐的生产队,人们都很有趣,譬如,村里有一个“俱乐部”(这么高级的一个名称,我们村里人随便说,那是一处公房,常有人在那儿唱歌)。大约1970年左右,全村人大唱样板戏,唱出了一个著名的“八嫂嫂演唱队”,在福山公社全境都很有名。我当时只有十岁左右,也跟着小伙伴唱样板戏,玉珍就是小伙伴之一。

(在农村的岁月真是难忘啊。)

        玉珍比我大几岁,她显然很喜欢我,有一年夏天,她非要拉我到她家去睡觉,我莫名其妙就答应了。其实她还和她姐姐睡一个房间,于是睡了几晚后,她姐姐说我会磨牙,说要吃猪尾巴就好了。

       现在,小王问玉珍能否弄到我的电话号码。玉珍就打电话到田山二队我表姐夫那儿,问他有没有我电话号码。我表姐夫也没有,就打电话问我妈。我妈把手机号告诉表姐夫,表姐夫告诉玉珍,玉珍再告诉小王。

  
  小王和我先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同学,当时是福山中心小学。后来三四年级时,文革要革新了,创新“公办小学下队办”,小学都分到各大队去办了,我就到田山大队办的小学念书,就和小王分开了。后来,小学五年级时,我又到镇上小学念书,又和小王同学了。初中两年半时间(五个学期),一直和小王在一个班,是很“要好”(常熟方言)的同学。
  
  小王比我大一岁,长得很美的。她脸有些圆,皮肤白,眼睛大。小王的爹爹(父亲,我们方言叫爹爹)是个中医,叫心柏,在小镇上非常有名。我外婆身体常常不好,会“胃气痛”,总会念叨,什么时候叫心柏先生看看,吃几贴中药就好了。但外婆是小脚,走一趟街上不容易。好不容易去了街上找到心柏先生,她会跟他谈毛病谈家常的,谈好久。原来外婆娘家曾和心柏先生家住隔壁,他们从前就很熟络。
  
  小王是心柏先生最小的孩子。她出生时,父亲年龄稍大了。小王的特长是写毛笔字,写得特别漂亮。因为她父亲的毛笔字就是小镇最好的,她当然也练得很有功力。我一直对她的字心生羡慕。
  
  那时喜欢上小王家玩。小王家在大庙场往南不远处,离我们上的小学挺近的。小王家真是很美很漂亮,因为她家院子里长了好多好多的花。

        从前的农村(即或是镇上),很少看见人家长鲜花。家里种鲜花是稀罕的事,想想,人们吃饭吃菜问题都很严重,哪有闲情闲力去种花呢。可是,小王家种了不少花,有一个花园,显见得小王爹爹是有品位有才情的人,是镇上不一般的人家。

很少看到花的乡下小女孩,一旦看到大朵的月季,粉簇的“十姐妹”(“十姐妹”,粉色的花一开一簇,一簇有十朵,真是漂亮),那简直眼睛都来不及看了!如果能采到她家的一朵花,那简直会高兴好多天!

(这就是十姐妹花。)  

小王家有院子,房子还比较大。有关房子,听小王说过掌故。日本鬼子来的时候,小王家人都逃难去了。日本人看这家房子比较好,就进驻他家做了指挥所。这便把他家所有桌子的脚都锯掉了,因为日本人喜欢矮桌,放在地板上用。小王家有地板,他们就当是榻榻米了。
  
  小王家是这样的家世,文@革时当然要受冲击了。五年级时,有同学去老师那儿看名册,看到小王家的成分是“小地主”,这便大加宣扬,说某某家是小地主啊,要打倒啊。小王十分生气,反复跟我们说,那同学看错了,绝对不是小地主,是“小土地”。我才知道有一种成份是“小土地”,想来是因为解放的时候,家里有些土地吧。
  
  我上高中时(1975年)去了县城,就和小王她们分别了。后来我难得回福山镇去,也就难得和老同学见面了。工作后也见过两次,都是匆匆忙忙的。


  我们那时候小学和初中的同学,读书岁月刚好是1966年到1976年,基本是荒废学业的。毕业后,下乡的下乡,做工的做工。小王高中毕业后,跟父亲学了中医,一直在镇卫生院工作。后来,小王结婚生子后,就到常熟城里工作了,一直在城里中学做校医。去年小王退休了。
  
  小王来看我。我发现她没有多大改变,还是那么漂亮白晰。我们一起叙旧,谈今,感叹,欢笑。岁月真是匆匆又匆匆。我们把彼此认识的人都谈了一遍,我细细地问,她细细地谈。把旧时熟悉的地方也细细谈了一遍。小王让我回去找她玩,我说好的,等暑假回去找几个童年的朋友好好聚一聚——一起跳橡皮筋,一起跳绳,一起踢毽子,一起扔沙包,一起甩扑克,一起玩得极疯狂的小时候朋友。 

一张我和小王的模模糊糊的老照片。

是1971年冬天。小学五年级时拍小学毕业照,顺便拍了这张。那年月,小学读了五年半,冬天毕业的。后来初中读了两年半。

照片上,戴着一样的彩格的方围巾,穿的都是中式棉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