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抄手砚源流

 一鉴斋 2021-01-28

友情提示:在阅读本篇之前,请先阅读《箕形砚源流与发展》,能够更好理解砚的发展史。

2014年,笔者曾于新浪一鉴斋博客中发布过《宋代抄手砚源流》一文。后期感觉当时的文章涉及面还有不足。此次在原篇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内容,重新编辑发布于一鉴斋公众号。文中大多数砚为一鉴斋所藏,其余为博物馆藏品。

箕形砚发展至晚唐,砚面有折痕的箕形砚出现,也就是米芾《砚史》中提到的“至本朝变成穹高,腰瘦,刃阔钺斧之状”。其特点是砚首及两边有折痕,砚额呈弧形,即“穹高”。唇沿也作弧形,其平面一如斧钺。砚足多为梯形,亦有平底五足的。实际上这种砚形并不是米芾所在的“本朝”宋砚的特点,而是晚唐五代时期砚形的主要类型——风字砚。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五代周文矩《文苑图》,画中二砚均为风字形,基本符合文献记载及出土五代古砚的特征。

至北宋,砚面由倾斜而提起,逐渐与两边渐平,底部空间增加,可抄手,两边下垂着地,替代原来的双足。这一新砚形被称作“抄手砚”。于是,抄手砚的盛世在两宋时期拉开了序幕。

宋代,是历史上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文人阶层的社会地位得到极大的提高,成为人们敬仰的对象。文人雅士的审美意趣与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家具、服饰、建筑等,文人引导社会潮流的话题,可参考《浅析晚明文人推动明式家具形成的原因(四)—— 文人家具(上)》一文。

文人气质体现在抄手砚的砚形上是推崇简洁、质朴的造型,少有繁缛的装饰,具有端庄、雅致、素净的艺术风格。

关于宋代抄手砚源流,上海博物馆的华慈祥先生有着比较深层次的研究,并著有《中国古砚》一书详细解析。其研究的观点,笔者在参考了天津博物馆及苏州博物馆馆藏砚的断代方法后,与华慈祥先生的观点保持基本一致。本文主要目的就是总结华慈祥先生关于宋代抄手砚源流的观点。宋代抄手砚按器型可分四类,分为宋代一式、二 式 、三式和四式。

一、宋代一式抄手砚

这类抄手砚,砚堂稍鼓呈斜坡状,砚首窄砚尾宽,略呈现梯形状,三侧壁内敛。这类砚式,还留有箕形砚的影子。宋代一式抄手砚流行于北宋及南宋初期。

宋代一式抄手砚,除了以上一鉴斋所藏的这两方无修饰的以外,还有砚池有浅浮雕纹饰修饰,及少量造型雕刻修饰的。

二、宋代二式抄手砚

至北宋中晚期,将一式抄手砚的砚堂逐渐抬起,坡度渐趋平坦,砚首仅稍窄于砚尾,三侧壁也仅略内敛,由此形成砚堂平坦的二式抄手砚。这类抄手砚在南宋时期较为流行。

宋代二式抄手砚发展到元明时期,在此基础上演变和发展出造型类别丰富的明代抄手砚。

三、宋代三式抄手砚

宋代一式、二式抄手砚,砚尾做开口状,不设拦水线,而三式抄手砚则有拦水线,与砚的另三条边合拢,形成一个砚面周缘。三式抄手砚出现在北宋中晚期,南宋时有所见。

下图这方抄手歙砚砚池为海棠池,砚尾有拦水线。

这类砚尾增加拦水线的做法,在明代抄手砚中非常常见。下图两方明代一字池抄手砚中,右下这方一字池歙砚,尾部带有拦水线。

四、宋代四式抄手砚

宋代四式抄手砚的砚堂作椭圆形,砚堂呈斜坡状,边线凸起。这类砚,亦称为履式抄手砚,此砚式出现于北宋中晚期。

抄手砚发展到南宋,出现更多的造型,砚池造型也呈多样化。至明代,形制由上阔下窄的向下内敛型,定型为砚底抄手,砚首、砚尾几乎等宽,三侧壁相互垂直的造型。明代抄手砚砚截面为长方形,砚池形状及修饰更为多样。砚的高度亦增加,后世的抄手砚亦如此。

参考阅读:

新一鉴斋书斋

渔隐山房

渔隐山房 | 花笺茶事

渔隐山房 | 围炉煮茶

2020 | 新年开篇  渔隐山房

零基础小白  如何寻佳砚

海棠池式砚

罗纹底眉纹 | 一字池浅抄手歙砚

宋墓出土文房器用与两宋士风

冬月研墨

想知道如何研墨吗?

砚之发墨

砚之锋芒

择砚 | “下发俱佳”一词已经用烂

养砚

砚 需要浸水养护吗?

砚事 | 十砚之约(一)

寻一方良砚

不要被名号忽悠(一) | 端砚

几大名砚? 有意义吗?

明式家具文章索引(2020.1.1)

砚 之 索引(2020.1.1)

 零基础小白  如何寻佳砚

墨 之 索引(2020.1.1)

茶器文章索引(2020.1.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