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写作37:“伏笔”是个土行孙

 左手作文法 2021-01-28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聪明作文  

谈写作|往期链接

谈写作30:编故事好像堆积木

谈写作31:怎么设计文章的高潮(徐老师)

谈写作32:武松没有打虎,施耐庵造假

谈写作33:怎么让作文有创意

谈写作34:作文“观察”不仅仅是眼睛的事情

谈写作35:作文怎么塑造人物形象

谈写作36:作文中的“伏笔”(徐老师)


“伏笔”是个土行孙

文|陆生作

伏笔、伏兵、伏应

伏笔,一种写文章的结构技巧。

古有“刀笔”之说。那时,写文章光有笔还不行,写错了,得用刀刮掉重写,故刀笔借指文章。

又有“书生笔下百万兵”之说。

于是,我把“伏笔”理解为“伏兵”。

既然是伏兵,埋伏要巧,当如蜥蜴的伪装色,天然一般。

伏得巧,还不够。要起作用,就得杀将出来。

比如《西游记》第七回。

“真个光阴迅速,不觉七七四十九日,老君的火候俱全。忽一日,开炉取丹,那大圣双手侮着眼,正自揉搓流涕,只听得炉头声响。猛睁睛看见光明,他就忍不住,将身一纵,跳出丹炉,忽喇的一声,蹬倒八卦炉,往外就走。”

读至此处,“蹬倒八卦炉”这五个字,平淡无奇,怎么可能想到是伏笔呢?!读到后边,才知巧妙至极,不禁抚掌而笑。

《西游记》第六十回。

土地道:“这火原是大圣放的。”【证道本夹批:绝妙绝妙!乍闻此语,岂不令人惊煞?】

行者怒道:“我在那里,你这等乱谈!我可是放火之辈?”

土地道:“是你也认不得我了。此间原无这座山;因大圣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时,被显圣擒了,压赴老君,将大圣安于八卦炉内,煅炼之后开鼎,被你蹬倒丹炉,落了几个砖来,内有余火,到此处化为火焰山【李本旁批:如此照应,奇甚。】我本是兜率宫守炉的道人。当被老君怪我失守,降下此间,就做了火焰山土地也。”

读至此处,“火焰山”应了“蹬倒八卦炉”,一伏,一应,妙极!难怪李卓吾先生旁批:如此照应,奇甚。

由此可知,我们所说的“伏笔”已经包含了“照应”,也可称“伏应”。

如果不“应,前面“伏”它干吗呢?岂不多此一举?

对此,俄国作家契诃夫有妙论,称“契诃夫之枪”——在故事开头出现过的物品一定要在后来用到,否则,它压根就不应该出现。比如,在一部影片的开头,镜头扫过墙上的一把收藏用的古董枪,到影片结束的时候,它应该发挥作用(比如,出其不意地用它干掉手持火箭筒的大坏蛋);否则,这杆枪压根就不应该出现在镜头中。

契诃夫,1860生,1904卒。

毛宗岗,1632生,1709卒。

金圣叹,1608生,1661卒。

“契诃夫之枪”更为精妙的,是毛宗岗提出的“隔年下种”。把“伏笔”喻为一颗种子,种子埋在字里行间,时间一到,它是要开花结果的。

就像土行孙,这头钻下去,他得那头钻出来啊。


有时,伏与应,不像八卦炉与火焰山说这么明白,不仅伏得巧,应得也巧,留足空间,给读者的脑筋遛个弯。

比如《水浒传》第十回。

伏——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边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应——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因为“四下里崩坏了”,所以要“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所以被“雪压倒了”。

伏与应的关系,是因果关系。

这“照应”还可以更巧,仍是《水浒传》第十回,风雪山神庙。草屋被雪压倒了,紧接着,林冲做了一件事——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这“火盆”为“大火”伏笔。

因为“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所以,草料场大火,不可能是意外,只能是人为纵火。

关于伏笔,金圣叹有“草蛇灰线”一说,也是极好的。

“草蛇”指一条蛇从草丛穿过,不会留下脚印,但蛇有体重,还是会留下一些不明显却仍存在的痕迹。

“灰线”指拿一条缝衣服的线,在烧柴后的炉灰里拖一下,由于线特别轻,留下的痕迹也是很恍惚的。

现用“草蛇灰线”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

这“草蛇灰线”还是说伏笔要巧,隐藏要妙。蛛丝马迹。

还是《水浒传》第十回,风雪山神庙。文中有7处林冲的“花枪”,前6处,列在下面。

5处,伏:

1.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

2.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

3.把花枪挑了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

4.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

5.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

看似闲笔,却有大用。

6处,应:

6.挺着花枪,一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

这林冲之枪,应了“契诃夫之枪”!!!它“开枪”了,结果了3条人命。

本来,花枪是平常的,但是,开枪之后,就平中见奇了。

伏笔,在文章中有妙用。

不仅让结构更严谨,情节连贯,也让阅读空间更大,阅读更有味。

阅读是破案,从来都是一个脑力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