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生作:散谈《壁虎生蛋》读写教学设计,做到这一点非常难,但是我们总要这样去做

 左手作文法 2021-01-28

陆生作的聪明作文法

证明为骨

聪明为丰腴

图:墙角壁虎蛋

散谈《壁虎生蛋》读写教学设计

/陆生作


赏析对象:微童话《壁虎生蛋》

壁虎要生蛋了,她很紧张。在地上挖个坑,把蛋生在坑里,用土埋起来,像鳄鱼一样?万一有大脚丫不小心把蛋踩扁了呢?在树上做个窝,把蛋生在窝里,像鸟一样?万一有大风把窝吹掉了呢?壁虎想来想去,把蛋生在了房顶的墙角,还请蜘蛛结了一张网。蛋粘在墙角,没大脚丫,没风,有保护,壁虎放心了。(文/陆生作

主要技法:目标-努力-失败-成功


大家晚上好因为时间比较晚了,你们可以回听。布置一下五月份写微童话的题目就是这一篇壁虎

在这篇微童话当中上课的时候我的设想有三个点第一个点就是让学生对壁虎有一个认知。说得大一点就是对自然有一个认知因为壁虎很奇特,它是粘在墙上的跟我们平常见到的鸡蛋鸭蛋不一样阅读写作教学应该学生好奇心,因为现在的学生基本上跟大自然脱节了,知而不识。那希望通过微童话教学,给他们一个感兴趣的能够生活当中多跟自然有一些接触。

第二个点是在赏析上面的。作为一个文学作品来讲,文学作品首要的任务就是塑造形象。那在这篇微童话当中有一个壁虎妈妈的形象,这是一个母亲的形象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当中能够感受到母爱是伟大的那么,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讲一讲一说——你从哪里感受到这个壁虎妈妈的爱,爱从哪里能够表现出来;再延展开去,或者说,在生活当中,你发现你自己的妈妈对你的爱是怎么样的。也就是说在教学当中应该带有一种教育的目的。带有教育的教学相对来会高级一点点。

第三点就是阅读指向写作就是说我们从这篇微童话里面能够读出什么写作方法来这一点是比较重要的,所以这个我要讲稍微详细一点点。我一开始就把这个方法拿出来了,目标-努力-失败-成功。我相信肯定有老师会讲壁虎妈妈只是想想,她并没有行动去做那算不算努力呢?——所以,我要对这个做一个解释大家看到这个方法的时候不要把它看得那么”,不要框住就不变了我们理解一个大概。虽然壁虎妈妈只是在想,可她这个想法完全可以付诸行动。如果说这个壁虎妈妈生三次蛋,第一次生在了地里,踩碎了,失败了第二次生在树上掉了失败了;第三次在前两次的教训基础上,生在了墙角,成功了。如此,想想的不就变成事实了。

类似的写法,我刚才了一个图出来,在《西游记当中有一回孙悟空变成一个东西他先想变成水蛇儿不行变成小螃蟹也不行最后变成一只水老鼠闯过去了这个跟壁虎下蛋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慢慢理解目标-努力-失败-成功在这微童话当中的写作方法。那第一点呢,可以理解为三思而行”。壁虎我能不能生在地里呀,像鳄鱼一样,哦,不行;我能不能像鸟一样在树上,哦,也不行那我在墙角啊,请蜘蛛织个网。也就是说,去最后实践之前会有三思而行,那这也可以当一个写作方法来讲,学生可能会更好的理解一点点。再说了,我们生活中办事不也要三思而行吗?

虽然只是壁虎妈妈脑子里的一个想法但是这个想法是完全可以付诸实践的。只是壁虎妈妈没有去这样实践。如果壁虎妈妈稍微笨一点,那么她可能去实践了,那它就变成了一个事实就是”,我们都可以理解为的努力失败。

这样子的这样子的构思、设计,在很多作文当中都有的就像,我心里出现了两个小人,一个小人是好的一个小人是坏的两个小人在斗争……在写作上,这些都是类似的构思。也就是说有点像宕开一笔,或者说这属于幻写——我可以怎么样,我可以怎么样,但是我最后怎么样了这种方法,如果你在微童话当中学会了可以迁移到其他的写作当中。我们在做这个微童话写作教学的时候当然不希望只局限于微童话的写作,而是可以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其他的写作文体当中去。这样才是一种能力的训练,而不是一个文本的训练。

刚才讲了第一种理解三思而行”。

那么第二种理解对小学生来讲,我们用他们熟悉的排比的方式去理解。比如说,生在地里行不行,生到树上行不行,到墙角。地里树上墙角,其实这也是1-2-3。这可以理解为一种排比的方式。这样理解了我们会发现其实这样的比较普遍的。比如说刘备三顾茅庐,不也是目标-努力-失败-成功

刘备的目标是请诸葛亮出山,第一回去了,当然很努力,做毕恭毕敬的见不着诸葛亮第二回又去又不行第三回,行,然后把诸葛亮请出来了这也是目标-努力-失败-成功,总的一句话,就是说我们对这个方法、这个公式的理解,不要抠得那么死,就是灵活运用。哪怕他失败一次也行,目标-失败-成功”,这也是写作公式。甚至目标-努力-成功也是一个可以编出一个故事来只是说故事少了一点波折而已。

因为微童话的篇幅很短,所以,即使请作家来写微童话,他也有比较大的难度,或者有很大的难度。因为微童话语言上很精炼——怎么用最少的语言表达出充分、生动、形象的内容,语言需要有足够的张力。那么对小学生来讲,微童话的语言这一关,要求有点高。所以,我就想从方法入手,从一篇微童话的结构入手,或者说从一个灵感入手。有一个很好的微童话构思这已经足够了。

我们这第一次写礼物的课例,目前我这里收到了9。我看了确实比我们原来做课例的水平高了一些当然新进来的老师,还没有,你刚起步嘛,可以跟大家多学习交流一下。总体上,我觉得都是挺好的虽然大家都很忙,但是能够坚持来写。我还是希望我们这次赏析指向写作的课例。希望在明年能够出版一本书比较顺利出来。

那,今天就讲这么多围绕壁虎下蛋这篇微童话,就三个点第一个认识大自然,给学生一个有兴趣的点。至少可以认识壁虎蛋它是粘在墙上的第二个点就是感受文学作品当中的一个形象,就是感受壁虎妈妈这个形象。在引导中,他们能不能感受到第三个就是总结出方法目标-努力-失败-成功,这是一个最主要的方法。

其实这篇微童话当中,当然仍然还有悬念这个方法。壁虎在地里,啊,不行树上,啊,好像也不行到底会到哪里去呢它就会有一个悬念。那最后她生在墙角,有点出乎意料,但又非常在情理当中又用上了蜘蛛的特点,蜘蛛网可以接东西嘛。有悬念,有性的运用这些都是小的点可以再赏析当中涉及到但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运用那个公式“目标-努力-失败-成功

还有一点就是礼物篇课例当中,我们问的是微童话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不好在里,你准备怎么改

那可能壁虎这篇微童话当中这样的问法会比较难回答,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比如说你喜欢这篇微童话吗我喜欢你喜欢哪里你为什么喜欢它让你想到了什么?等等。

你不喜欢这篇童话不喜欢哪里一种问法其实还是在说这篇童话好不好。但是呢,换过之后,能够让学生更好去接受,他有东西可以去发言。也就是说阅读的过程其实是一发现的过程。比如说,你能不能发现作者在写的时候他是怎么构思的你能不能发现作者隐藏在这个故事当中的情感?当发现这些之后心里面有没有受到感动心头能不能一震,这个是最重要的如果心头有过感动,觉得挺好的,那其实这个赏析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就像今天,看方美老师的课例的时候有个学生说感觉有一道光照进我的心里。这个我觉得就是非常诗意的说法当学生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其实《礼物》这篇微童话带给的能量已经直抵她的心灵了,那已经够了,肯定会一直记得这个微童话。

课例当中也可以看到某些老师上课有时候会比较着急。因为可能时间确实有限,但我觉得还是希望能够把这个赏析做得充分一点点。哪怕一个同学他没有发,但他一直在倾听,倾听也是参与,对他也是有意义的。

还有一点就是因为我们在上课之前会做一个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在我看来,它其实是一种预设首先一点就是给自己一个方向,一个框架,我这堂课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构。那第二个呢,因为有了预设,所以说,可以防止课堂上出现冷场。教学设计,其实是老师上课的一个支架,但是千万不要被绑架了,比如说学生一旦答出你预设的那个答案,你就表现得特别的兴奋,以为完成了这一部分,马上就切入下一个环节。就是说我们需要有预设需要有课前的教学设计,但是更要注重课堂的生成。因为学生的回答才是奇思妙想的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课堂是学生的老师只起一个引导的作用。也就是说老师的段位应该站得高一点,那么学生的反应都在老师的掌控当中这个掌控不是说学生的所有的回答都已经被老师预料到了,而是说,当学生回答出一个问题的时候,老师有方法有步骤的,能够去引导他。当然做到这一点非常难,但是我们总要这样去做,因为学生才是这个课堂的主人。然后我们教学生教是为了不教,所以要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去感悟出来。当然上课各位老师都比我有经验,我的这些说法,作为一个参考,一个建议。

就像刚才也在看周晓君老师的课例,其中一个学生问既然都拟人了,为什么这个ta还用宝盖头的它不用单人旁的他这种发现其实挺好的我之前也问过这个问题,因为我在组稿的过程当中会发现不同的作家喜欢用宝盖头,有的喜欢用单人旁那既然都拟人,为什么不当人来看呢这其实是一种表达的习惯,两个ta其实都是可以的。

邓宇航,问:童话里的主人公都会讲话,为什么还用这个“它”?

陆生作,答:这个问题好!我也曾跟前辈讨论过,有的作家习惯用“它”,有的作家习惯用“他”和“她”,两种都可以,但我个人认为“他”更像人。或者这么理解,人在童话中,当然用“他”或“她”;动物、植物和器物等,在童话中尽管会说话,但只是“拟人”,终不是真人,所以用“它”。大概可能,用“它”的作者,不知不觉中还是有一条界限,有分别心;用“他”和“她”的作者,“万物有灵”,一视同仁。而在出版中,两种都可以,但要统一,或只用“他”和“她”,或只用“它”。

补充讲个三点。第一个就是我们对目标-努力-失败-成功这个目标的理解,应该宽泛一点。它可以是一个目标,可以是一个任务可以是一个愿望,这些都可以就是主人公要去做一件事情,这些都可统称在目标之内。有了目标之后,有一个去做的事情,这就涉及到第二点。

这点就说,既然有了一个目标,然后要去实现这个目标,换一种说法就是这个主人公他有一个问题需要处理。处理问题就是遇上问题解决问题,主人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没有失败也没有关系,“目标-努力-成功也是一种方式,只是说加一个失败会让故事情节更加曲折一点点。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这个目标-努力-失败-成功分解为三个模式

目标-努力-失败-成功这是一个完整的链条

●再一个目标-努力-成功,这也是一个

●再一个第三个就是目标-努力-失败这也是一个因为失败也能够给读者带来思考成功可以带来喜悦,成功的背后也有这种道理好讲。也就是说我们写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可以有留白,可以讲得很完整,但是故事的背后有一个道理存在。这个道理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比如说母爱,它就不是一种道理,但可以感悟到、是能够感化心灵的那种力量。

最后一点就是目标-努力-失败-成功这个方法在课堂上运用,因为昨天讲的都是阅读、赏析《壁虎生蛋》这篇微童话,三个指向一个是对大自然的认知第二个是体会壁虎》中壁虎母亲这个形象的温暖,母爱第三个是指向写作,总结出一个方法目标-努力-失败-成功。这三部分都是阅读的写作的时候,我怎么去运用方法,怎么去引导学生我个人建议第一步,你想写谁,确定你的主人公;第二步你给主人公安排一个任务第三步,请你想一下,主人公是怎么样去实现这个任务的完成这个目标的。在完成目标的过程当中,他有没有碰上困难?碰上困难就可能导致他的失败,后来他改进了,最后又成功了。

从人物入手,沿着目标-努力-失败-成功这样的标签走。我觉得这个线条会比较清晰一点点。

以上所讲,都是我的个人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大家在上课的过程当中还是八仙过海,各各法各显神通,尽量做出差异化的课例,因为没有一个东西是能够适合所有人的。我讲了这么多可能某一点对你有启发,那你就思考起来,把这一点用进去。做,最终是做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而且还有一点就是,各个老师教的年级可能不一样,对高年级要求可以高一点对于低年级,一二三年级能够把故事讲清楚就可以了。对象不同,要求不一样,所以不要太苛求。总之赏读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一个收获的过程,一个成长的过程,一个比较喜悦的过程那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能够学校写作要求达标也可能够写得更好一点,当然是最好了。

在教学过程当中还是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打个比方说,比如说六年级完成了目标-努力-失败-成功”,他可以把这个链条很完整写完那对二年级我就写一个目标-努力-成功也行啊,写一目标-努力-失败也行,就我可以选择性的运用,不一定要去苛求。总的一点说来,在前面,我几次说到,不要那么死板地按部就班,只要这个教学是有的就可以。要让学生去到微童话当中,全身心体验,要跟学生做有吸引力的沟通。

那,五月题目就这么安排了。有疑问,提出来,我们商量着解决。大家自己找一找结构是“目标-努力-失败-成功”的例子。我的微信公众号上也有这样的例子可再看看。(本文为语音整理。

链接:陆生作:妙招!让小学生快速成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