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州小吃涨价前先等等我

 新西兰导游天舒 2021-01-28

听说国内的猪肉涨价,一时有点紧张,我主要是担心福州的很多小吃从此又要变成大吃了。

上次是打沙县小吃开始的,著名的拌面扁肉情侣套餐从我在福州工作时的两块钱涨到十几块钱,估计现在坐进沙县小吃里想找到小吃的感觉有点儿不容易,记得03年在福大上工商管理晚课的时候,来不及吃饭就去沙县来个炖罐,几块钱就把胃滋润得妥妥帖帖,没想到转个身的工夫就物是人非。

福州小吃很多,可原来并不知道其中许多都是与下水相关的,捞化、炒粉、大肠卷煎、牛杂汤等等,这让人很意外,一个临海的地方怎么这么会吃肉?后来想想福建的历史也属必然,这里很多人都是唐代前后战乱动荡的年代从中原地区移居过来的,自然把中原的风土人情也携带了过来,包括对于肉类的娴熟使用以及情有独钟。

捞化也是福州的一个特色。化我一直不懂是什么意思,据高人介绍是米粉的意思,也不知道对不对,但是捞化肯定就要加诸如各种动物内脏的东西,如大肠、猪血、鸭肠什么的,名字也相应地变成猪血化、鸭肠化了。过去福州比较有名的一家捞化店叫依土捞化,在井大路跟庆成路的交叉口,在市场的披屋里,暗摸摸的,殊为可疑。不过里面经常是人满为患,生意硬是好得紧哩。除此之外,我还曾经不远迢迢地去吃另外一家捞化,位置在新港附近弯弯的小巷子里,一个近50的男人经常就躺在树荫下面,不紧不慢地抽烟。去了还经常说一句:捞化已经没有了!气人,可这也说明人家的捞化肯定是正宗的。

福州另一样肉产品就是燕皮,过去在南后街没有改造的时候就有一家专门做肉燕的,每天上万次地用木锤敲打着木砧上的肉泥,还发出“呼喝呼喝”的声音,与鲜族敲打年糕有异曲同工之处,那些千锤百击的肉浆会被调制成薄如蝉翼的皮,像馄饨皮一般,然后再包上馅嫩的肉馅,这就是著名奉如肉燕,婚嫁节庆都是席间必备,名曰太平燕,讨个太平的口彩,里面再放一个鸭蛋,福州话“鸭卵”恰是“压乱”的谐音,祈求和平的心意溢于言表。

这些都是跟猪肉相关的,所以我十分担心这次借着猪肉涨价的东风所有的小吃都涨将起来,以后去吃小吃,肉不疼心疼,小吃变成大吃,一点点的趣味也不见了,这些年我短暂认知的福州在迅速地消失,比我的味觉退化还快,这真让人无比感伤,下次回到福州要抓紧再多吃一点,趁着那些古老的味道还没有湮灭之前。

只是不知道何时才是下一次。

前一篇:

    《手执闪电的特斯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