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维密性感消亡史

 昵称73574804 2021-01-28


原图来源/ 维密公众号

文/ 卢致珍

编辑/ 付庆荣

排版 / 小花花

两年前,奚梦瑶在上海维密秀“一摔成名”,顺带让更多中国人知道了维多利亚的秘密Victoria’s Secret(以下简称“维密”)。

可命运的“玩笑”,有时来得突然。跌倒的小明,现在已经是豪门准媳妇;头戴王冠的维密,却未能承其重,栽进了泥潭。

上周五,维密母公司L Brands CEO给超模圈扔了个“不定时炸弹”:今年维密秀将面临重大调整,因为电视和网络已经不适合播放大秀。

对此,有分析认为,维密秀很有可能停播甚至取消。


超级IP维密秀,是维密品牌行走的广告语,是L Brands集团的“摇钱树”。20多年里,维密秀去过巴黎、伦敦、戛纳、上海等时尚之都,“维密天使”的带货吸金力毋庸置疑。

现在,华丽内衣的性感肉体、重金打造的Fantasy Bra、梦幻的天使翅膀,诱惑力正消退,维密秀收视率一路下跌。维密的业绩,同样扑街,关店潮汹涌。

中国,曾是它的救命稻草。可稻草的效力终有耗尽时刻,未能赶在这之前建立护城河,那结果可想而知。就算是“内衣届神话”,又怎样?

1

20多年维密秀被叫停?性感神话破灭

维密首家门店出现在1977年,但真正风靡全球是在1995年,首场维密秀诞生于纽约。模特们在T台上“袒胸露乳”,瞬间引爆时尚圈。

2001年,维密秀首次登上美国ABC电视台。滋滋信号波,让维密的影响力越过美国、北美洲,传播到世界各地。

十几年的高光之路,由此开始。年度大秀是维密最重要的营销活动,对品牌销售的刺激效果明显。辉煌时期,维密曾创下“平均每分钟卖出600件内衣”的战绩。


可再美的秀场,十几年如一日,未免单调了点。舆论风波也是此起彼伏,天使门槛越来越低、模特身材过瘦、哗众取宠、产品设计糟糕……2017年奚梦瑶摔倒,引发社交媒体吐槽高峰。

维密秀的新鲜感和关注度不断下降,收视率在2015年暴跌30%,收看人数骤降至659万人次。到2018年,观看人数直接腰斩,创历史新低,不及2011年巅峰期的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性感营销”失灵,维密的业绩也不再耀眼。

来源/L Brands财报  制图/商业地产头条

据商业地产头条统计,L Brands集团2014-2018财年中,维密净销售额仅在较低个位数内增长,2017财年甚至下跌5%至73.87亿美元。

这厢业绩增长乏力,那厢关店频频。今年3月,L Brands宣布,计划2019年在北美市场关闭53家维密门店,远超此前年均15家关店数。

作为L Brands的主力品牌,维密的失落,直接拖累了集团的盈利与扩张。

来源/L Brands财报  制图/商业地产头条

过去五年,L Brands净利率整体下滑,从9.1%跌至4.9%;净利润已连跌三年,2018财年同比大跌34.5%至6.4亿美元。近两年,集团扩张基本停滞。

如此看来,曾经性感神话终是破灭。追究背后原因,主要有两点:

  • 营销高于产品,品牌不具备包容性

维密秀的性感营销做得越好,现实中的消费者就越容易忽略维密的产品。换言之,就是转化率低。大秀的狂欢与渲染,掩盖了致命伤——产品跟不上审美风潮,品牌不具备包容性。

社会对于女性特质和性别职责的固化印象早已不存在,审美多样、消费分化才是主流。

2018年,一批提倡大众、包容理念的内衣品牌大受好评,其中包括维密曾主动提及的竞争对手ThirdLove——提倡女性为本,产品服务任何体型、身材、年龄、人种、性别认知、性取向的女性。

ThirdLove的崛起,刺到了维密的痛点。不久前,维密申请了“First Love(初恋)”一词的商标权。

其实,First Love最早出现在去年维密秀上,当时维密前首席营销官Ed Razek火药味十足,“我们不是任何人的第三爱(ThirdLove),我们是他们的初恋(First Love)。”

  • 战略性失误,砍掉了受欢迎的泳装业务

2016年春季,为聚焦核心内衣业务,维密决定停止经营泳装品类。L Brands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因为这个决定使维密失去了大批忠实消费者,并产生了持续的负面影响。

毕竟泳装曾占维密总销售的6.5%,年销售额为5亿美元。

来源/维密官网

有趣的是,今年维密泳装悄然回归。商业地产头条发现,维密官网早已上线泳装页面,截至目前共售卖比基尼、太阳镜及连体泳衣等超过700件单品。

维密此举是想要通过挽回相应消费者,带动实体店和线上流量。

但有业内人士称,虽是积极的信号,但成熟市场的优势企业仍要面临深度调整难题,以及市场适应、竞争等问题。

2

行业激烈厮杀,维密下一次高光在美妆?

维密的失落,是个案吗?答案,否。

纵观全球,其他一些国际传统内衣巨头同样面临业绩压力。例如日本华歌尔,2017财年净利润下滑22.2%;意大利La Perla近年销售收入持续减少,2017财年未盈利;奥地利Wolford近两年收入、利润双降,去年5月已“卖身”复星……

这些品牌,无一例外,都是成熟内衣市场上的优势企业。如今纷纷式微,通病在于:囿于规模、定位、创始人家族与经营者磨合、渠道老化等诸多因素,经营策略调整节奏相对较慢。

即便如此,中国依旧是它们的必争之地。

据咨询机构沙利文相关报告,2019年全球内衣市场规模的预测值为4500亿美元左右,年均复合增速约7%(2014-2019年)。

其中,中国内衣消费市场近年来年均增速约20%,目前市场规模约2000亿元,其中女性内衣占比60%以上。如此大的发展空间,对国际内衣巨头们的诱惑力十足。

来源/公开资料及财报  制图/商业地产头条

巨头纷纷涌入,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市场竞争激烈是必然。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统计数据,2008年,女性内衣TOP5市场份额占比合计约24%,2015年已升至36%左右。

如何突围而出?没有几把刷子,是行不通的。目前,国内内衣行业玩家众多,各有优势:

  • 以内衣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往往侧重产品及渠道,包括安莉芳、都市丽人、汇洁股份等;

  • 部分服装上市企业拓展至内衣品类,优势在于规模效应较突出、产业链相对完善,包括优衣库、海澜之家、太平鸟等;

  • 在新零售环境下,一些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垂直平台或品牌,也开始线下经营,如内外、倾惟。

对照之下,维密显然处于弱势。

2017年,维密高调进攻中国市场,一口气在北京、上海、重庆等地开出7家全品类门店,并入驻天猫。维密秀也在这一年来到上海,单张门票被炒至30万。维密对于中国市场的焦虑,显而易见。

来源/赢商大数据  制图/商业地产头条

(备注:成熟商圈——主要商业形成时间超过5年;新兴商圈——主要商业形成时间在5年内;市级商圈——商业辐射主要客群可覆盖全市甚至周边城市的商圈;区域商圈——商业辐射主要客群仅覆盖本划分区域范围内的商圈;其他——未划分至商圈内)

但两年时间过去了,维密中国官网显示,目前其在内陆仅有49家门店(截至2019年5月中旬),分布于一二线城市,低层级市场暂时没有进驻。

据赢商大数据分析,维密布局门店优选城市顶级商圈。目前,购物中心门店有38家,其中18家同时位于成熟商圈和市级商圈,如北京王府井、上海淮海中路、南京新街口、广州天河路商圈等。

无疑,选址的高要求、高标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维密的快速扩张,规模效应不明显。如此背景下,内衣市场受挫的它,开始在中国转战美妆。

当下维密在中国布局了两种店型,除了全品类门店(出售文胸、内裤、性感及舒适睡衣、PINK、运动文胸及服饰、美妆及配饰产品)外,还有美妆及配饰门店。

来源/L Brands财报  制图/商业地产头条

相较全品类门店,美妆及配饰门店体量较小,选址灵活,可以帮助品牌快速开辟市场。据商业地产头条统计,维密49家门店中,有11家美妆配饰门店,全部设于机场。

通过“机场+美妆配饰”的选址策略,维密成功进驻天津、沈阳、厦门、昆明等地。线下拓址顺利,线上渠道随之打通。

5月8日,维密在天猫单独上线美妆旗舰店,出售身体乳、香氛香水、沐浴洗护、化妆包&配饰等产品,客单价在88-958元之间。短短几天内,这家店铺粉丝数达到3.6万,最高销量一千多。

来源/维密公众号

美妆业务表现出的巨大能量,已经反映在了L Brands的2018年财报中。期内,维密美妆销售额实现两位数增长,创下新纪录(上一年增速仅为低个位数)。

“(美妆将迎来又一个创纪录的一年”,L Brands十分看好维密美妆业务的前景,集团旗下PINK系列也在继续开发美妆产品。

但维密重金押注的美妆圈,竞争硝烟不断,它只是这片红海中的一条小鱼。从ZARA、H&M等同伴眼中,维密看到了相同的觉悟,未来的奋战才刚刚开始。

然而,至少开始了,这才是商业世界的美妙之处,它们的奋战终于开始了。

推荐阅读

这堆快时尚网红鼻祖,为什么“死”了?

商业很美        无去来处

原创报道,转载授权,找头条君

(微信号:fuqingrong0825,添加请备注“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