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蜀国彝人部落

 东方欲晓10 2021-01-28

2008-5-28

古蜀国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蜀族在现今四川建立的国家。古蜀人先祖为蜀山氏,有观点认为:蜀山氏与蚕丛氏是从岷江上游兴起的,是古夷人(有说古羌 人)的一个分支。蜀国不只拥有单独一个王朝,在秦灭蜀之前,蜀分别由蚕丛氏、柏灌氏、鱼凫氏、杜宇氏、开明氏诸族统领。开明五世之前,蜀国的都城建于广都 樊乡(即今天的双流县)。

 

到了开明九世建都于成都。开明十二世时“五丁力士”开辟了石牛道,打通了从蜀至秦的通道。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在位时秦国灭掉了蜀国,蜀地从此成为 秦国的粮仓,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秦灭蜀后,蜀人残部一支在王子安阳王带领下辗转南迁,最后到达交趾,在现今越南北部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并持续了一 百多年。

 

传说中古蜀国的君主。又称望帝、杜主君。传说他自天而下降落到朱提山,其妻名利,出于江源之井中。他自立为蜀王,为民治水,教民务农,后退隐西山, 禅位约其相开明,欲复位而不得,死后化为子规鸟,蜀人思之,因称此鸟杜鹃,亦称杜宇。后世往往以望帝、杜宇为哀悼故君之典。《文选左<思蜀都 赋>》:“碧出苌弘之血,鸟生杜宇之魄。”刘逵注引《蜀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云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 子规鸟鸣皆曰望帝也。”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曰杜主,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 垒山以除水患,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受之义,遂禅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巴亦化其教而力农务。迄今巴蜀民, 农时先祀杜主君。”唐杜甫《杜鹃行》:“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鹃似老乌。”唐李商隐《锦瑟》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清康有为《戊戌 八朋国变记事》诗:“小臣东海泪,望帝杜鹃红。”

 

在今天的成都平原西北部,古时居住着蜀、羌、仿、微等民族。这些民族,以捕渔和打猎为生,过着游牧的部落生活。周代衰微,国内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都纷纷独立,蜀国也跟着称起王来。蜀国国王先有蚕丛,以后一代一代传下来,传到鱼 ,号为望帝。

 

蜀人有自己的文化解读方式,《华阳国志》:“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这就是蜀人对于蜀文明起源于“人皇时代”的一种特殊文化解读。国家夏 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说,蜀文化的源头,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甚至肇于人皇,殊未可知”,这是一点也不错的。蜀文化不仅可上溯到五千年 前的五帝炎黄时代,还可上溯到更前的人皇时代,这是不同于中原看法的文化解读。蜀国的古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脉络。它在独立发展的过程中,同中原的三皇五 帝都发生了关系,这种关系丰富了蜀国古文化自身的特点,引出种种富有文化想象力的神话和传说,这正是古蜀人文化创造力的表现。

 

古蜀文化的内涵是重仙的文化,这是与中原不相同的。中原文化重礼化,楚重巫化,巴重鬼化,蜀重仙化,这是几种不同的文化想象力与不同的思维方式的体 现,由此而将巴蜀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相区别开来。蜀王仙化的传说很早,蚕丛、柏灌、鱼凫“此三代皆神化不死,皆得仙道”。杜宇魂化杜鹃,开明上天为开明 兽,都是仙化。其源可溯自三星堆遗址的人面鸟身像和人身鸟足像和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形象,这是蜀人最初羽化成仙的想象力的起源处,后来在东汉时期于蜀中创 立道教,其内涵和形象进一步仙化和幻化,成为道教特有的羽人形象。

 

  由此可见蜀人的文化创造力多用在仙化和幻化方面。用今天的术语讲,就叫做蜀人多浪漫主义,多球型思维,想象力和联想性丰富,原因就在其思维方式符合上述蜀人的特性。

 

  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箔形象已被定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这是蜀人独特的太阳神崇拜形象,是蜀人文化想象力和创造力独特智慧的产物。世界上 原始民族的太阳神崇拜有三大系统:一是十字架、十字放射性的纹及其变形图案以及日神纹画系统;二是人面绕光芒、人身太阳神、人身射日系统;三是神鸟与金鸟 系统。“日中有三足鸟”是华夏民族的传说。金沙太阳神鸟金箔有四只飞旋的鸟,每只鸟有三足(即一脚有三爪。该鸟为侧视形象,因此,所绘一脚正是双脚相合的 侧视形),这是太阳金鸟的典型代表。虽然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遗址陶器上已有双鸟抱日的太阳神形象,但没有三足鸟形象,双鸟又在太阳之外。唯独金沙神鸟 是“日中有三足鸟”的形象,数金沙神鸟最早。应该说,成都是华夏日神崇拜的金鸟形象系统的起源地,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是成都金沙古城的祖先对 世界的奉献。

 

  在金沙遗址内,还出土有蟾蜍形金箔,这应是月神崇拜的实物证明。《淮南子》和《论衡》均有“月中有兔、蟾蜍”的记载。月中究竟是先有兔的传说, 还是先有蟾蜍的传说,聚讼千多年,争论不休。闻一多先生曾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无法有结论。现在,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有蟾蜍形象而绝无玉兔形象,说明以 蟾蜍为月神象征的传说早于玉兔,玉兔传说晚至秦汉时代才产生。它说明成都是华夏民族“月中有蟾蜍”的蟾魄传说的起源。太阳神鸟如与月神蟾蜍组合,标志着成 都是华夏民族日月神崇拜特殊形象的起源地,这应该是有世界意义的成都特征,是成都城市特殊美的象征。

 

从传说的古蜀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和开明五祖来看,蜀方国的形成大约在杜宇时期。杜宇时期的方国“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 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这已是北到汉中南达南中的大方国。从杜宇称望帝,开明称丛帝看,至少也可说已发展到帝国的前夜。 可惜的是,这个发展进程被秦国阻断了。晚起的秦国,秦襄公时代才进入古国,秦穆公时代,才进入方国,远在蜀人之后。战国晚期,秦灭掉巴蜀,凭借天府之国为 根据地,成就了中华大一统,在秦始皇时代成为帝国。如从严肃的学术研究着眼,《古蜀国旁白》还有另一重独特的文化解读和认同的意义。成都平原古蜀国的宝墩 文化同辽西的红山文化,刚好一在东北,一在西南,这是中华大地上两种有悠久而独立的始源的文化,是中华多元一体的大文化中最早的文明源头之一,显示了“中 华文明的曙光”,是原生型文明的典型。中华国家文明形成有三种模式,即东北和西南的原生型、中原的次生型和北方草原的续生型。

古蜀人和古蜀文明,一直是考古学家们试图破解的千古谜团。距今3000-5000年前的古代四川人来自哪些种群?他们的种族结构、人种构成究竟怎样?这些都是古蜀人留给人们的悬疑。


甲骨文中书写的“蜀”字,千变万化都离不开一个巨大的眼睛,下面拖着一根弯弯曲曲的蚕。这正好说明这是一个“纵目人养蚕产丝的国度”。“纵目人”就是古蜀始祖蚕丛,居住在岷江上游,早就开始养蚕了。

 

刘雨涛《〈山海经〉与三星堆文化研究》古蜀国土著人族属探原.


任乃强先生考证:古蜀国人是来自西北地域的羌人。那么,原来定居在川西平原(或都平原)上的土著人,又是什么民族呢?


蜀山氏与黄帝


任乃强先生考证:“松潘草地,是羌人进入四川盆地的起点地区,他们以岷江上游河谷为主要的桥梁。羌人从松潘草地进入此河谷后,建成了一蜀山氏,这个民族部落,发展成为蜀国。”


这是乃强先生明白无误地肯定:蜀山氏是定居在岷江上游河谷的羌人。不过,并不是由蜀山氏直接发展成为蜀国的。历史事实是:蜀山氏之女昌仆, 与黄帝之子昌意结婚后所繁衍生育的子孙后代,才是古蜀国的祖先。《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 山氏,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华阳国志·蜀志》也记载:”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 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友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史记·三代世表·正义》引《谱记》说:”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帝 颛顼。立,封其友庶于蜀,历夏、商、周。”
根据《史记》、《华阳国志》和《谱记》等文献典籍的记载观察:古蜀王是黄帝(父系,华族)和蜀山氏(母 系,羌族)之后裔。《谱记》又说:“蚕丛国破,子孙居姚、?等处。”《史记·三代世表》附载褚少孙曰:“蜀王,黄帝后世也。至今在汉西南五千里,常来朝降 输献于汉。非以其先之有德,泽流后世邪?”唐代之姚州,治所在今云南姚安;?州之治所,则在今四川西昌。姚、?二州,距离汉朝都城长安,正好是五千里。所 以,散居姚、?等处之蚕丛氏子孙,很可能就是“常来朝降、输献于汉”的黄帝后世世了。古蜀国民族,是黄帝族(华族)与蜀山氏族(羌族),联姻后形成的新民 族。古蜀王的母系祖先是蜀山氏。按照系系氏族社会的习俗,蚕丛氏以后的君主,都得继承蜀山氏之“蜀”,而称为蜀王。但是,蜀五的父系祖先为黄帝。所以,散 居汉西南五千里之“常来朝降、输献于汉”的蜀王后世,很可能就是蚕丛国破后,散居姚、?等处之蚕丛氏子孙,二者是同一件事,而决不会是两码子事。


古蜀国的土著人是何民族


自从帝颛顼高阳,封其支庶为蜀地侯伯以后,兴起了一个新蜀族。后来,颛顼的支庶子孙,凭藉着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势,而建立了蚕丛氏、柏 灌氏和鱼凫氏三代王朝。很明显,蜀族是外来民族;也是新兴民族。

 

那么,土著人民又是什么民族呢?新兴的蜀族与土著民族之间的关系怎样呢?古代文献典籍的记载,给我们留下了宽广的想象空间:


1、《谱记》记载:“蚕丛国破,子孙居姚、?等处。”蚕丛为什么国破?是被土著人驱逐而亡国?或是被新兴的王朝推翻而国破?史无明文,不过,却值得深入研究。


2、《蜀王本纪》记载:“此三代(蚕丛、柏灌、鱼凫)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明蜀民 稀烽。”又载:“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复出。”《华阳国志·蜀志》也记载:“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所谓“神化不死”, 所谓“随王化去”,年谓“得仙”,所谓“忽得仙道”,等等,就是意味着三代古蜀王朝都亡国了。所谓“时蜀民稀少”,就是说:蜀族人比土著人少得多,流亡到 朱提的杜宇氏,现在回到了蜀国故土,重新建立了古蜀国王朝,原来流散到各地的古蜀国归民,又重新来归附杜宇王(望帝)了。


蚕丛氏和鱼凫氏时代的蜀人稀少,一有风吹草动,古蜀王朝就会被人数众多的土著人赶走而亡国,所以,蚕丛氏国破于前,而鱼凫氏国破于后了。


如此人口众多的土著人,到底是什么民族呢?有学者认为:古蜀国的土著人,是:“彝濮人”;或者说:当地的土著人,主要是“濮人”,等等。


但是,根据古代文献典籍的记载考察:古蜀国的土著人,不是濮人,而是彝(“夷”)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