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哥闲话近现代中西医之争 第一话 西医什么时间进入的中国

 正哥与泪痕春雨 2021-01-28

正哥闲话近现代中西医之争

第一话 西医什么时间进入的中国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从湖北爆发向全国蔓延,在这场疫情的防治过程中,一个由来已久的争论话题又一次热了起来,中医和西医孰优孰劣,或者说是中医粉与中医黑之间的争论。

应当说正哥做为一名从业三十年的中药工作者自然是属于中医粉的,正哥忽然想起一个问题:

这种争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为此正哥查找了一些资料,就闲话几篇中西医之争的话题吧。

首先正哥以为这种争论是从西方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之后逐渐开始的,可能有人会说,正哥,你这不废话吗,当然是两者到了一块的时候才开始的。

注意一点,正哥说的是逐渐开始的,不是一来了就有争论的。

西医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传入中国的,正哥查找资料发现在大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由一个西方传教士龙华民(下方图中那个英文名字的传教士)来到北京与罗雅谷和邓玉涵共同翻译了一本丁方的外科学《人体图说》,一般说这个是西方医学开始进入中国的标志。

下图是一个《外科学》的讲义里关于外科学发展史的截图,正哥能搜到的内容差不多都是说的这个时间。

正哥进行了一番考据,发现此书并非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医学书籍,此书是继《泰西人身说概》后翻译的,不过此书也是邓玉涵在1621年在杭州翻译的。

这样说来西方的医学书籍应当是1621年正式传入中国的。

令正哥惊异的是罗雅谷和邓玉涵同样是意大利的传教士,就如同龙华民一样,都不是中国人,谁给起的这中国名字,如此的优雅,如此的东方,差点让正哥以为是中国人呢。

另外,正哥专门查了一下这几个外国人,龙华民是1609年到达北京的,最终是在1654年的时候死在了北京(此时已经是清顺治十一年了),不过邓玉涵和罗雅谷是1619年之后才到达中国,显然这个1609年的时候二人不可能与龙华民合作翻译,邓玉涵1630年死于北京,而罗雅谷1638年也死于北京。

综上可知,这本《人体图说》应当是1621年之后到1630年之间才经三人共同翻译的。

也就是说西医传入中国的时间是明朝的末期,虽然仅仅是解剖学。但此时西医学已经开始进入了中国。

事实上此时的西方医学也还处在萌芽状态,那个时候西医的疗效绝对要比中医差的很多,也就是他们自以为是的解剖学会比中国的强一些,可能他们那个时候看到中医的部分脏器描述与他们实际看到的有些差别(事实上中医所说的脏腑和解剖学上的人体器官并不完全相同,这个在后面的章节中会有讲,此处一笔带过),所以最早传过来的是解剖学。

你说这个时候会有中西医之争吗?

西医此时尚未羽翼丰满,还不敢对中医横加指责,而中医对他们还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两者此时自然不会发生矛盾。

所以正哥说这种争论是从西方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之后逐渐开始的,而不是一开始就有了争论的。

龙华民是一位意大利的传教士,他本人学的是文学、哲学、神学,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就到了澳门,后来1609年到达北京,虽然后来参与了《人体图说》的翻译,但他不是医生,所以他的到来并不能说是西医进入了中国,比他更早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1582年就到了中国,同样不是医生,龙华民和利玛窦在传教的同时更多的是带来的西方的天文学和地理学。龙华民是在利玛窦死后接任耶稣会中国教区会长一职。

1619年的时候罗雅谷和邓玉涵以及更多的传教士来到中国,虽然罗雅谷曾参加过与邓玉涵翻译《泰西人身说概》,但他同样不是医生。

邓玉涵曾经与罗雅谷、龙华民等人合著《远西奇器图说录最》,此书同样是天文学、物理学等西方文化,但不包括医学。不过邓玉涵本人是医生,这两本西方的解剖学就是他主导翻译的,他在向中国传播西方医学的同时也学习了一些中国医学的内容,不过如同他在中国传播西方医学不成功一样,他对中医学也没有学到很多。

说他传播西方医学不成功是因为他的那两本解剖学虽说之后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解剖学起到了一些影响,但当时没有受到什么重视。而且当他对中国传统医学了解的时候,发现那个时候中国的传统医学普及度很高,但不被重视。他给法国朋友写信时说了一些他并没有了解多少的中医知识,同时说了一些自己切身的感受,虽然不明白为什么,但是确实有疗效,最后他说“这里人人都是医生,所以医术不被重视。”

当他说到针炙的时候是这样说的中国人不用烙铁,而是用苦艾灸皮肤,通常很有效。他们用一根长长的针刺入皮肤,扎得很深,并不断转动。据我所知,它能驱湿治瘤,但这一切我只是道听而已,未曾亲眼见过。”

注意这里正哥想说的是这句“中国人不用烙铁”,明白了吧,那个时候西医某些疾病的治疗是用烙铁的,比我们的针炙要落后很多。正哥不知道邓玉涵传播到中国西医的时候说不说这个技术,估计是不会的吧。

看到了吧,这个时候的西医进入中国还是小心翼翼的,不敢对中医指手画脚,最多是把自认为先进的解剖学知识进行传播,但是他们看到这中国“医术不被重视”,也许那个时候他们就看到了后续传播的机会,而中医那个时候根本不会考虑有人来抢饭碗了,所以此时还没有开始两种医学的优劣之争。

对了,此时的中医还并不叫西医呢,此时中国的医学只有一个字,医,或者叫作杏林、岐黄、悬壶等。

中医,本不是固有名词。据说1832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传教士医生郭雷枢(这些传教士来到中国后取的名字一个比一个更像中国人)是第一个提出“中医师”概念的人。

而1936 年国民政府在颁布的《中医条例》中正式确立了“中医”这一概念。

这就章节就说这么多,下一个章节,正哥闲话一下没有西医之前的中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