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三十) 睢阳保卫战

 正哥与泪痕春雨 2021-01-28

随着唐军经过十个月苦战后收复两京,安史之乱也正好过去了差不多两年,大战的第一阶段,实际上已经落下了帷幕,唐燕帝国双方都将进入一个短暂的休战期。总体来说,这两年来,双方经历了一系列的精彩战斗,从洛阳之战、嘉山之战、水之战、灵宝之战、河北战役、陈涛斜之战、太原会战、永丰仓之战、三原之战、清渠之战、香积寺决战到新店会战,所有攸关全局的战斗我们都已经做了详细的介绍。

但是其实还有一个战斗不可不提,那就是雍丘-睢阳的系列保卫战,因为这场战役有太多特殊性。首先,战斗时间跨度很长,从安史乱起后三个月就开始了,直到两京收复才正式结束,几乎与第一阶段的战斗相始终。

其次,张巡的事迹实在是太有名了,古往今来对其的宣传铺天盖地,甚至充满了戏剧性。尤其是关于张巡保卫睢阳期间,在最后关头宁死不屈,不惜吃了好几万人,甚至把自己的小妾煮了犒赏部队的记载,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和冲击也实在太深了。

可以说,安史之乱的精彩残酷的战斗有很多,但是要对各个战役排知名度,张巡的睢阳保卫战毫无疑问是最出名的,很多普通读者可能对安史之乱的所有战斗都毫无了解,却都或多或少的会听说过睢阳之战。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张巡是真源县的县令,此时他已经48岁了,如果没有这场战乱,他大约就在县处级的位子上到头了,也许最后还可以混个副厅级闲职养老。应该说,一个中产家庭出身的人,能混成县里的一把手,肯定是非常成功的人生了,但是如果就这么走下去,他肯定也别想在史书上留下什么记载。

安史之乱爆发,打乱了平静的帝国,所谓乱世出英雄,大批类似张巡这样的小人物,得以登上历史大舞台。

叛军进展迅猛,不到一个月就占领了黄河沿岸从开封到郑州、洛阳、陕郡的广阔地区,这片区域的各级官员马上就面临一个生死抉择,你是站在叛军组建的燕帝国一边呢,还是坚持生做唐帝国的人,死是唐帝国的鬼呢?

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原雍丘县令令狐潮选择了投降燕帝国,而张巡与贾贲却选择了千里赴援,做唐帝国的忠臣抵抗燕帝国。从空对空的角度来看,这种选择似乎只取决于个人到底是忠义之士还是贪生怕死之徒,因为令狐潮懦弱没骨气,所以他投降了,因为张巡与贾贲是忠肝义胆,所以他们当了英雄好汉。

但是在现实的环境下,一切选择都没有那么简单。张巡是真原的县令,真原在开封南边几百里;贾贲是山东单父的县尉,单父在开封的东边也有几百里,而令狐潮是雍丘的县令,离当时的开封(陈留)只有几十里,这里是距离开封最近的县城,也是开封(陈留)燕军的头号攻击目标。

因此,张巡和贾贲自然有着足够的底气,因为他们带着当地的民兵奔赴几百里,就有机会直接接管雍丘,博取功名,可是令狐潮却没有这样的机会。

令狐潮如果也带着自己的民兵跑到张巡的真原或者贾贲的单父,他不但不可能接管当地的驻防,十有八九要被张巡或者贾贲绑起来,送往帝国的军事法庭。因为人张巡和贾贲离开自己的辖区,跑几百里那是奔赴前线,你令狐潮从前线跑到我后方来干什么呢?你这只能叫逃亡!

别说令狐潮一个小小的县令,就是张介然、封常清、高仙芝这样军区司令级别的高级将领,倒霉被派到了河南防线,最终也逃不脱死路一条。令狐潮如果也想要坚守雍丘,做唐帝国的忠臣,要么就是兵败身死,要么就是逃回去听候军事法庭的审判。

张巡和贾贲跑来别人的地盘驻防,失败了也是“义勇军”,不用承担责任,有的是退路。令狐潮却没太多选择的余地,他投降固然事后有很大的被拉清单的风险,可是面对强大的燕军,继续抵抗似乎也看不到出路。

不止是令狐潮,整个黄河沿线的地方军政长官,面对燕帝国的刀锋,也是抵抗到底的少,投降燕帝国的多。我们千万别以为,投降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实际上投降也是要冒巨大风险的:

雍丘令狐潮据城以应禄山,百姓有违令者百馀人,将杀之,觇者报官军至潮不及行刑。遂反缚仆於地,令人守之,遽出军以御官军。忽一人幸脱,杀守者互解其缚,闭城门以拒潮。相持累日,贲闻之入其城,领众杀潮母妻及子以坚人志。将杀之,先磔其子於城上示潮,使人告之,“若降我吾舍汝潮”,又不从,亦杀之,后磔其母,亦不从,复杀之。

令狐潮选择投降没几天,他的妻女家人很快就被杀光了,令狐潮是在面对着妻女被当作人质的威胁下,“宁死投燕”的。事实上,众多黄河沿线的官员们,和令狐潮一样在压力下选择投降,并不仅仅是因为胆小怕死,更多的是因为对于恰好处在正面战场的他们来说,继续忠于唐帝国,只能当唐帝国的鬼,关键是当了鬼也很难博得太大的名声与死后待遇,因为说破了天你也属于没有完成自己的职责。既然没法“好死”,那大家就自然更容易选择“赖活着”。

我这样说并不是要为令狐潮开脱或者质疑张巡和贾贲的伟大,只是想说个人在时代的大潮面前,有个时候是很渺小的,我们自以为我们有选择的机会,但很多时候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令狐潮选择了投降,他的妻女家人很快就被杀光了,但是选择挺身而出的贾贲,很快就战死了,而同样挺身而出的张巡,最终也没能逃脱死亡的命运,反倒是令狐潮不知所终,没准还留了条命。

庚子,潮引贼精兵攻雍丘;贲出战,败死。张巡力战却贼,因兼领贲众,自称吴王先锋使。

贾贲战死后,张巡接管了雍丘,由于张巡后来的巨大名声,雍丘这个小小的县城一下子就成了史书上的热点,获得了非常多的事后关注,我们随便就可以在史书上找到关于雍丘保卫战的各种细节记载,比如《资治通鉴》关于雍丘的记载比同时的大决战灵宝之战、陈涛斜之战、南阳之战等加起来还要多:

乙卯,潮复与贼将李怀仙、杨朝宗、谢元同等四万余众奄至城下;众惧,莫有固志。巡曰:…………乃使千人乘城;自帅千人,分数队,开门突出。
  巡身先士卒,直冲贼陈,人马辟易,贼遂退。明日,复进攻城,设百砲环城,楼堞皆尽;巡于城上立木栅以拒之。…………积六十余日,大小三百余战,带甲而食,裹疮复战,贼遂败走。巡乘胜追之,获胡兵二千人而还,军声大振。

……

令狐潮复引兵攻雍丘。潮与张巡有旧,于城下相劳苦如平生,潮因说巡曰……巡曰:“足下平生以忠义自许,今日之举,忠义何在!”

……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中城矢尽,巡缚藁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藁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益兵围之。

……

甲申,令狐潮、王福德复将步骑万余攻雍丘。张巡出击,大破之,斩首数千级,贼遁去。

又比如《新唐书·张巡传》的记载也非常详尽:

巡乃分千人乘城,以数队出,身前驱,直薄潮军,军却。
  明日贼攻城,设百楼,巡栅城上,束刍灌膏以焚焉,贼不敢向,巡伺击之。积六旬,大小数百战,士带甲食,裹疮斗,潮遂败走,追之,几获。

薪水竭,巡绐潮:“欲引众走,请退军二舍,使我逸。”
  潮不知其谋,许之。遂空城四出三十里,撤屋发木而还为备。
  潮怒,围复合。
  巡徐谓潮曰:“君须此城,归马三十匹,我得马且出奔,请君取城以藉口。”
  潮归马,巡悉以给骁将,约曰:“贼至,人取一将。”
  明日,潮责巡,答曰:“吾欲去,将士不从,奈何?”
  潮怒欲战,阵未成,三十骑突出,禽将十四,斩百余级,收器械牛马。潮遁还陈留,不复出。
  顷之,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巡夜袭击,大破之。还,至桃陵,遇贼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分别其众,妫、檀及胡兵,悉斩之;荥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

如果只看史书的记载,那么张巡的功劳简直是无与伦比的,因为他一个人带着大约二千的地方民兵,在一个小小的县城,就歼灭了上万的燕军,更是牵制打败了四五万的燕军,这战绩,比正面战场数以十万计的正规军的战果还要大得多。

张巡在死后被作为典型宣扬,在整个帝国发起了一场忠义学睢阳的大运动,因此官方对于张巡在安史之乱中的人生轨迹派出了巨大的宣传报道团队,钦定了长篇纪实报道记载其事迹,所以张巡留在史书的记载可谓汗牛充栋。当然,优秀的史书总会留下各方面的记载,我们如果不只盯着张巡的故事看,其实还是很容易找到关于雍丘和睢阳战斗的实际战况的蛛丝马迹。

同样在《资治通鉴》中说的很清楚:

禄山以张通儒之弟通晤为睢阳太守,与陈留长史杨朝宗将胡骑千余东略地,

……

单父尉贾贲帅吏民南击睢阳,斩张通晤。李庭望引兵欲东徇地,闻之,不敢进而还。

燕帝国杨朝宗是攻略开封附近的主要大将,手里的兵力才一千左右;李廷望是燕帝国的河南节度使、是令狐潮的上司的上司,结果听到贾贲等手里有两千民兵,打败了杨朝宗,居然吓得不敢出城。这说明燕帝国当时兵力有限,对于敌后战场,一次出动二千人(还多半不是正规边军)大约就是极限了。

我们稍微用点常识判断,就能知道燕军的兵力绝不会有太多,如果按照史书记载的官方宣传,张巡是一个县令,带了两个县的兵也就二千,令狐潮同样是县令,还是刚投降的,燕帝国怎么可能会给他四五万人带?这要是真的,令狐潮一个投降就能从县团级,一下子就跃升到大军区司令级别了,有这好事,全天下的唐帝国官员,还不哭着喊着求燕帝国收留。

实际上的雍丘之战,大约就是张巡带了不到两千民兵守在雍丘,令狐潮带两千来人来打,三番五次打不动,后来燕帝国正面战场取得很大进展,打进了长安城,所以决定对侧后游击战场也作为一个重点工程来抓一下,于是又派李廷望和杨朝宗带了两三千人来支援,来的人多了,唐军就挡不住了,于是张巡放弃雍丘,先撤退到了宁陵、后改驻防睢阳。

唐帝国当时的睢阳太守是许远,睢阳城此时本地民兵和张巡从前线带回来的各地民兵,加一起共6800人,这么多的部队守卫,这仗自然是打不起来的,大家相安无事,岁月静好了大约一两个月。然而这份安静很快就被来自河北的尹子奇打破了。

我们回顾下第八节,燕帝国在正面战场陷入僵局后,就开始着手开辟南方战场,当时选择的主要进攻方向是南阳方向。

我们回顾下当时的地图,开辟南方战场大体上有四条路线,燕军在当时选择A路线,即南阳-襄阳方向,这是有道理的。当时的局势是燕帝国在潼关正面战场受阻,河北后方战场失利,局面岌岌可危。此时开辟南方战场的主要目的是切断东南对西北朝廷的后勤补给,逼迫唐军潼关主力部队出击决战。

应该说燕帝国南阳战场的开辟,基本达到了预定目的,促成了灵宝之战的大捷,到了756年底,局势有了很大的变化。正面战场燕帝国已经攻克长安、河东(运城),达到了扩张的极限,河北战场史思明已经横扫河北,稳固了帝国的后方,而南阳战场则陷入了长期的僵持。

此时,燕帝国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再是战场的困局,而是其政治动员能力无法跟上战场的进展,地方势力大多不愿意配合燕帝国,导致燕帝国无法获得足够的兵源与物资补给,无法巩固现有战果。

为了缓解当前的困难,燕帝国就有了开辟新的南方战场的方案,主要目的首先是寻求直接打击帝国的大后方东南,其次是即便无力经营富裕的东南,也可以抢劫大量的物资。

燕帝国第一次开辟南方第二战场的方向,是图中的D线,即山东方向。之所以选择这个方向,大约是河北颜真卿部刚刚遭遇燕军重创,从山东方向南逃。因此燕军从山东渡黄河南下,既能实现开辟南方第二战场的战略,还可以进一步追击颜真卿部残余势力,消除河北侧后的威胁。

但是,此时正好赶上唐帝国与回纥结盟,回纥骑兵南下张家口、北京一线威胁燕帝国老巢范阳,而河北军团此时的主要目标是进攻太原,攻略山西,因此,刚刚南下渡过黄河的燕军尹子奇部随即退回河北,

尹子奇将五千骑渡河,略北海,欲南取江、淮。会回纥可汗遣其臣葛逻支将兵入援,先以二千骑奄至范阳城下,子奇闻之,遽引兵归。

又过了几个月,到757年元月的时候,局势又有了新的变化,燕帝国皇帝安禄山驾崩,新皇帝安庆绪即位,帝国中枢权利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在太原作战的史思明基于安全考虑退兵,而尹子奇部再次南下,此时选择的南下方向是图中C线的睢阳—合肥方向。

张巡在睢阳的事迹,史书的记载简直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我这里就不多赘述了,官方战报对张巡的战绩有明确的总结:

巡初守睢阳时,卒仅万人,城中居人亦且数万,巡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前后大小战凡四百馀,杀贼卒十二万人。

读史至此,谁都会忍不住长叹,唐帝国之所以没有提前灭亡,多亏了有一个张巡啊。因为张巡杀死了十二万燕军,按照死一个就得伤一个来算,那燕军怎么也得伤亡二十万起步。燕军南下总共才十万部队,差不多被张巡消灭了两轮,即便是说燕军拉了很多壮丁,那怎么着,燕军的大半也都是被张巡给消灭的。

当然,我们都很清楚,官方的战报只能当故事看,我们仔细梳理下燕军围攻睢阳到底有多少部队。

尹子奇两个月前南下是五千部队,现在南下部队数量大约也是这个规模,因为河北燕军主力当时都在太原,尹子奇手中很难有太多部队。

我们要知道,史思明一直都是燕帝国排位靠前的重量级人物,手中握有重兵,随着安禄山的死亡,帝国中央此时已经无力约束史思明,史思明在河北也逐渐走向割据自立。因此,实际上尹子奇南下后,河北燕军就再也没有提供过支援,所以南下睢阳作战的燕军部队,大约就是攻克雍丘的四五千民兵与从河北南下的尹子奇部五千正规军,不会超过一万人。

当然,洛阳方向肯定会向尹子奇部提供支援,那么大致会有多少支援呢?

我们看下帝国的南阳兵团,帝国初期给的正规军是二万,之后兵团司令经过募兵扩员,以及利用私人关系从朝廷或者兄弟部队借兵等方式,扩充到了四万;再来看看帝国的上党兵团,蔡希德部从史思明获得的初始兵力大约一万,之后兵团司令经过募兵扩员,以及利用私人关系从朝廷或者兄弟部队借兵等方式,扩充到了两万。

也就是说,一个军区初始兵力,如果主帅能有力的利用各种手段,大约能扩充一倍左右的战斗兵力,这么算下来睢阳之战尹子奇经过大半年的努力,有可能能扩充到两万上下。

这么看来,睢阳之战其实和雍丘之战类似,燕军万来人围攻唐军六千八百人,所以乒乒乓乓打了大半年,一直僵持。后来燕军大约扩充到了二万以上,而睢阳方向也向附近的宁陵县借来了三千民兵,大体上变成了二万围攻一万,考虑到唐军都是民兵后备役部队,燕军则至少有五千来自河北的精锐正规军。

所以,敌我战力对比大约达到了三比一甚至四比一,于是,尽管张巡和他的部将们英勇无比,终于无法抵挡住敌军的进攻,壮烈牺牲。拨开官方宣传的迷雾,雍丘-睢阳之战,都是符合客观规律,也是能为人类所理解的英勇的战斗。

睢阳之战的战斗我们大致能梳理清楚了,然而睢阳之战带给我们的震荡和疑问实在太多,并不只有战斗本身。比如说,既然燕军兵力并不是太多,为什么张巡没有等到援军呢?又比如说,张巡的睢阳保卫战还留下了一个劲爆的话题——吃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