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十九)进退失据中的张士诚

 正哥与泪痕春雨 2021-01-28

朱元璋第一次大败陈友谅后,江南各大实力派之间,渐渐进入了均势。
进入均势,就意味着各大实力派,只能暂时安于现状了。
 
处于陈友谅的角度,他缺乏了继续扩张了机会。
你让陈友谅继续攻打朱元璋,陈友谅实在没有胆量,也没有信心了;关键是,在朱元璋的虎视眈眈的背景下,你让陈友谅去兼并其它实力派,他也不敢了。
 
处于朱元璋的角度,他也缺乏了继续扩张的机会。
你让朱元璋继续攻占陈友谅的地盘,他也实在没有信心了,因为越向前,难度越大了;关键是,在陈友谅的虎视眈眈下,朱元璋也不敢随便进攻其它实力派了。
 
从这层意义上,江南各大实力派之间,现在已处于了均势之中,谁也只能安于现状了。
但是,我必须得知道,大家安于现状,维持所谓的均势,许多时候就是一种慢性自杀的选择。

 为类似的原因,谁也知道,大元帝国继续内讧下去,是非常危险的,但是王保保依然玩命的攻打李思齐。因为王保保相信,只有战争,才有机会让自己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个是有说教的,那就是攘外必先安内。
当然了,任何事情也得一分为二的去看。所以,王保保等北方大佬在内战中不能自拔,最后的结果,就是让朱元璋一锅全端了。而这个也是有说教的,那就是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因为类似的原因,江南各大实力派,虽然暂时进入了均势,但是有野心的大佬,都也想找机会打破这种均势。
一切是显然的,北方争霸战进行的如火如荼,南方各大实力派都安于现状,等北方争霸战结束了,南方实力派还怎么玩呢?
 
 
我们前面分析了,陈友谅、朱元璋因为互相牵制,暂时都丧失了扩张了空间;其它实力派呢?
比如,张士诚有扩张的空间吗?从某种意义上,张士诚当时还真有扩张的空间!
 
我们知道,龙凤政权在大元帝国政府军、民团的围剿下,渐渐退缩到了安徽境内,它一方面与张士诚接壤,另一方相对于张士诚,也非常弱小。
现在,只要张士诚把这个已经残破的龙凤政权兼并了,他的实力就会上升一大截;张士诚的实力上升了,当时已经形成的均势,就有可能渐渐被打破。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当张士诚兼并龙凤政权时,大家会怎么做呢?
北方第一大实力派王保保,因为忙于和李思齐火并,所以只能任由张士诚兼并龙凤政权。
江南第一大实力派陈友谅,从地理上,因为有朱元璋隔在中间,自然也只能任由张士诚兼并龙凤政权。
与张士诚接攘的朱元璋,面对陈友谅的虎视眈眈,从大概率上,也只能任由张士诚兼并龙凤政权。
 
乐观的想象,这是张士诚可遇不可求的好机会,而且把握住这个机会,就可以让张士诚实力,迅速提升一大截;而且从地缘上,还可以对朱元璋占据绝对的优势。
 
 
面对张士诚的这种如意算盘,朱元璋实在有点坐不住了。
陈友谅的实力,本身就强于朱元璋;现在,张士诚又可以通过兼并龙凤政权而强大。到时,朱元璋夹在陈友谅、张士诚之间,还能有什么前途可言呢?
 
这是张士诚的盘算,而且以空对空的分析,好像没有毛病。
1363年2月,张士诚开始大举进攻龙凤政权;而且很快就打得小明王毫无招架之力。
面对此情此景,小明王就不断向朱元璋呼救。
 
这大约是朱元璋人生中,最重要、最艰难的一个选择。
现在,陈友谅就在上游虎视眈眈,朱元璋却与张士诚大打出手,这不是没事找事吗?
问题是,朱元璋不去救援龙凤政权,张士诚的势力就会扩大,更主要的是,从地缘上,朱元璋的老巢南京城,就会失去屏障,从此暴露在张士诚的军事打击范围之内。
 
朱元璋以前一直可以安心在江南扩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背靠龙凤政权。
龙凤政权虽然一天比一天衰弱,但是只要它存在,朱元璋的大后方就是安全了。现在,龙凤政权如果被张士诚连锅端了,那朱元璋的老巢,南京城就会暴露在张士诚的打击范围内。
 
这是张士诚兼并龙凤政权前的形势图。
 


这是张士诚兼并龙凤政权后的形势图。
 
 

地图源于网络,并非原创,在此感谢地图制作者。


朱元璋决定派军救援龙凤政权;但是朱元璋显然不敢与张士诚全面开战,所以这场战争,很快就结束了。
 
1363年2月,张士诚进攻龙凤政权。
同年3月,朱元璋就派军救援,而战争当月就结束了。
 
这场战争结束后,龙凤政权的地盘,大部分都被张士诚夺取了;朱元璋只是把小明王为代表的龙凤政权,迁到了自己的地盘上。
从这层意义上,张士诚的战略目标实现了。
 
但是,把小明王为代表的龙凤政权,迁到了自己的地盘上,对朱元璋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胜利。
因为现在的朱元璋,还挂着龙凤政权的大旗,如果小明王为代表的龙凤中央政府,被张士诚铲平了,你说朱元璋得多尴尬啊?
关键是,把小明王为代表的中央政府,迁到了自己的地盘上,朱元璋在江北,就会拥有无与伦比的政治影响力,毕竟龙凤政权当年一直叱咤整个江北地区。
 
陈友谅看到朱元璋、张士诚大战开始,马上就倾国出兵,大举进攻朱元璋。
因为陈友谅知道,这种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
但是很不幸。陈友谅出兵后,却惊讶的发现,朱元璋、张士诚的战争,竟然已经结束了。
 
从这层意义上,张士诚非常清楚当时三足鼎立的价值;所以他绝不会和朱元璋无休无止的缠斗下去;因为他与朱元璋无休无止的缠斗下去,陈友谅就是有可能一举把朱元璋打崩盘了。
当然了,朱元璋也非常清楚,自己当时最主要的敌人是陈友谅,所以他与张士诚战争,只是点到为止;只想把小明王接到自己地盘上,并不敢奢求与张士诚争夺相关地盘。

因为类似的原因,朱元璋、张士诚这场战争进行的时间非常短,短得都让陈友谅有些措手不及。
于是陈友谅发动倾国发兵,大举进攻朱元璋,却发现朱元璋与张士诚的战争已结束了。
 

如果不知道后来的历史,谁处于张士诚的位置上,也会有坐山观虎斗、卞庄刺虎的想法。
因为朱元璋、陈友谅势均力敌,这一场仗打下来,无论谁胜谁负,恐怕也是两败俱伤的结果。
从这层意义上,我们认为张士诚应该趁火打劫朱元璋,只是事后诸葛亮的想法,只是从结果往回倒推的想法。
 
许多人喜欢说,张士诚小富即安,缺乏冒险精神。
但是我们必须得知道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张士诚一伙起家于盐枭,本身就都是亡命之徒;更主要的是,张士诚一伙能走到今天,本身就证明他们是一个拼搏进取的团队,否则怎么可能站在绝顶之上,成为天下六强之一。
 
问题是,张士诚的对手,是陈友谅、朱元璋这种绝世狠人,所以他们既然对赌开始,就是惊天豪赌,于是两个人很快,就把自己手上的筹码,都推到了赌桌上。
总而言之,赢了,就是天下我有;输了,就是一无所有。
 
于是在随后的决战中,朱元璋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陈友谅的两个弟弟,都战死在前线;而陈友谅本人,也被突然飞过的箭死了。
双方将士更是死伤无数。
 
在这种背景下,仅仅用了36天时间,朱元璋、陈友谅两大集团就已决出了胜负。
陈友谅一系损失惨重,而且陈友谅本人也战死了。
 
战争进行到此时,张士诚已来不及变招了,因为朱元璋已拥有了绝对的主动权。
 
陈友谅13岁的小儿子,接手了这个烂摊子;自然无法维持从前三足鼎立的格局了。
现在,张士诚主动进攻朱元璋,就是主动去和朱元璋单挑罢了,因为陈友谅一系实在已经指望不上了。
问题是,张士诚不主动进攻朱元璋,朱元璋就可以从容的把陈友谅一系彻底兼并,到时张士诚就更看不到希望了。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鄱阳湖血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