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花釉里红瓷器无价之宝

 新用户99808155 2021-01-29

  青花的着色剂是钴,是指用青花料描绘图案花纹,然后施透明釉,在以1300度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釉里红的着色剂是铜,是指用铜的氧化物(铜花)为着色剂配制的彩料,在坯体上(或先施以青白釉的坯胎土)描绘纹样,再盖一层青白釉,然后装匣入窑,经1250度~1280度的强还原焰气氛,使高价铜还原成低价铜,呈现娇妍而沉着的红色花纹。两者性质不同,烧成温度以及对窑室气氛的要求也不同,因此青花釉里红烧制成功实属不易,但烧成的作品既有青花的典雅,又有釉里红的富贵,不能不为人所青睐。

  釉里红系创烧于六百三十多年前的元末,流行于明初。也许是釉里红烧制难度大、成品率低的缘故,至明中期后便逐渐消失。清康熙年间又烧制成功了失传已久的釉里红,其呈色较为稳定。到雍乾期间,色调鲜红的釉里红,显色稳定精美;所绘制的图案,烧制后线条清晰,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釉里红有单独装饰的,但大多数与青花相结合在一起进行装饰而称为“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又称青花加紫。其特点既有青花的“幽靓雅到致,沉静安定”的特色,又增添了釉里红的浑厚壮丽,丰富了色彩效果,形成了高雅而又朴实的艺术风格。因此,青花釉里红瓷成为我国珍贵的品种之一。青花釉里红出现于元代,无论从传世数量、工艺难度、创烧时间及装饰效果来看,青花釉里红的技术含量最 高,相较于青花的淡雅、釉里红的热烈,青花釉里红则兼具二者之美,形成青红相间、冷暖对比、动静相宜的审美特征,弥足珍贵。

  清康熙时期的青花釉里红工艺有所恢复和发展,发色成功的制品见多。而雍正时期则是这种釉下彩工艺最为成熟稳定的时期,传世的雍正青花釉里红器大多呈色鲜艳稳定。乾隆时期的青花釉里红器,虽然制作较多,但釉里红的显色技术开始退步,到清中晚期则又走向衰落。

  鉴定青花釉里红的难度暂时还不是很大。评估釉里红产品的标准,主要有两点:其一、同一窑口所产的釉里红成品显色稳定、色调一致;其二、所绘制的图案线条,经烧制后仍然清晰。具有这两点者佳也,反之为劣、废品。鉴别时还应多注意釉里红的凝聚点和釉里红发色不够完 美导致局部发黑。类似的凝聚点在康熙时也有类似特征,但是与乾隆时有些区别。对比《微观乾隆官窑青花釉里红》一书仔细研究、观察瓷器上的发色特征,真伪就比较容易鉴别了。

  乾隆年间的釉里红的水平仍极高、鲜艳明丽;但大多却偏淡不明亮甚至还带有灰暗;总体来说没有雍正时期的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那么鲜明亮丽,这就是乾隆年间的釉里红与雍正年间的釉里红的区别之一。

  洪武釉里红装饰纹样以四季花卉纹为主,主要有缠枝莲叶纹、扁菊花、牡丹、莲花和茶花,扁菊花较为多见,另外松竹梅也较多使用。辅助纹有卷草纹、回纹、灵芝纹、蕉叶纹、变体莲办纹、海水纹等。其纹饰的时代特征基本同青花,两者互相互参照断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