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经典,话养生

 Dwb医者仁心 2021-01-29

       笔者根据《黄帝内经》和其他中医养生名著的精华再加上自己的体会,提出“三养,一管,一放”的养生模式,现在介绍如下。

      “三养”即养心,养精,养神;“一管”管住嘴;“一放”放开腿。

       首先说养心。先看看这几段话:“是故智者养生也......和喜怒而安居处”,“百病皆生于气”,“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百病都是由于气机的紊乱与气血的不协调而产生的。如果你能保持一种虚无的境界,一种内心平静、平衡的状态,没有大起大落的情志变化,气机就顺畅,气血就协调,气血调和而百病不生。读懂了上面的从《黄帝内经》中转载来的这几句话,你就知道养生之首是养心,养心是多么的重要。现在养生的书与养生的节目多如牛毛,讲得天花乱坠,但都没说到点子上,没有好的心态,一切养生都是白搭。

       每生一次大气,你的身体就给你记下来,生气越多,病就离你越近,癌症、怪病多半起源于气。为何?平常心,气就和;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悲则气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心情不好,气的升降就会被打乱,气乱血也乱,五脏六腑都会受到伤害,疾病就开始了。人体的气,有的该上,有的该下,有的在外,有的在内,一处乱则处处乱,该上的反而下,该下的反而上,该在外的反而内,在内的反而外,人体怎么能受得了呢?偶尔一次,平衡被打破了,机体可以调整恢复,如果长期无数次的气机紊乱,气血不和,病就来了,而且很有可能是大病,所以心情好才是最大的财富。

       再说养肾精与脾胃之精。肾精是先天之精,脾胃是后天之精,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那何为“精”?《黄帝内经》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即是男女之精在交合时,精卵发育成胚,慢慢就开始长出人来。父母的身体好坏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先天之肾精是不是充足,若父母的肾精充足子女肾精就强,脏腑气血充足;反之,若先天肾精弱,后天身体就比较差;也有先天肾精弱者,如果后天能格外保持肾精,再通过后天脾胃之精来补先天之肾精,照常能高寿;最要命的是本来先天肾精就弱,还过度的消耗肾精(主要指性生活,无论男女,女性同样在性生活中要支出肾精),这样的人不早死才怪。即使父母身体好给了很多很好的肾精,如果不知节制,过度的消耗,照样会短命,就算是海水也会被放干的,何况人的肾精?

     《黄帝内经》中关于伤肾精的论述:“精脱者耳聋”,“髓海(包括精)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这些话说的是肾精消耗多了就会导致肾精亏虚而引起耳鸣,眩冒,脑鸣,目不明,腰背痛,脚无力而酸等各种慢性病。为何古时的皇帝都短命?就是因为过度消耗肾精所致,很多皇帝都是三四十岁而死。现代的人是一夫一妻制,按理说肾精很好,但是我们医生在临床时发现很多病都是因为平时或是年轻时过度透支肾精而引起的,我们也无能为力,他们必须为自己的无知买单,快乐一时,痛苦一生,直到油尽灯灭。是不是不过性生活,保持肾精越满越好?那也不是,过犹不及,任何事情不足和太过都要走向反面。

       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虽然不直接生精,但它吸收饮食物中的精微而生产出气血、津液,以供养全身,所以千万不能伤到脾胃。哪怕先天不足,只要脾胃强,就可以通过后天养先天;就算生病了,胃气(脾胃之气)好,病愈就有希望。现在的很多人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三餐不规律,早饭不吃,中饭乱吃,晚上暴吃,大鱼大肉、冰凉或寒凉的食物以及火辣滚烫的食物来者不拒,饮食不按时间,没有节制,只吃自己喜欢吃的,不喜欢的就不吃;喝水不养成习惯,不爱喝水,乱喝水,乱喝茶,喝茶不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随波逐流;还有不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压抑、郁闷或生气就几天不吃饭。这些行为都太伤脾胃了。

       养脾胃首先要控制好情绪,尤其是坏的情绪,不让情绪影响你的脾胃运化,好心情吃什么都香;其次吃饭时间要充裕,细嚼慢咽,有节制,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五谷杂粮与蔬菜、水果搭配,五味无偏奢,食物寒热要适合,不吃太过寒凉和太滚烫的东西;时常饮水,少量缓慢饮,喝茶根据寒热体质来选择品种,不过水肿或是寒湿重的人也没必要强迫自己喝大量的水。

       那什么是神?养神的重要性?如何养神?良好的睡眠与养神有何关系?如何管住嘴,迈开腿?

      下回养生课堂再见!

    【医师简介】

     邓文斌,男,1976年出生。擅长经方教学,养生讲座与养生教学。

   【转载需注明出处,违权必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