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丈风波——憨山大师传【连载⑲】

 潜真道人 2021-01-29

第八章:心存魏阙

  出身于皇家寺庙,从小熟读《四书五经》的德清,天生有一种亲近朝廷的政治素质。另外,为了重修被焚的南京大报恩寺,他也有意识地向皇室靠近。报名诵经,接受太后恩赐的金纸,是他和皇室的最初交往。随着李太后佛事活动的加剧,德清也有了更多的机会。

一、重修大白塔

  万历七年秋天,一支由三千人组成的工匠队伍,在太监范江、李友的率领下,浩浩荡荡来到五台山,目的是要重修著名的大白塔。

  事情是这样的。早在万历四年,李太后就有重修大白塔,营造塔院寺的计划。她的目的,仍是前文说过的追悼丈夫隆庆皇帝,保佑儿子万历皇帝。但太后的提议,被执政大臣张居正等人委婉地否决。张居正是位有理想有作为的政治家,他执政以后,着眼于整顿嘉靖朝以来败坏的吏治,恢复经济,巩固边防。手头要办的大事非常多,而可以支配的钱粮很有限,所以他不希望李太后为佛事花费太多。为了照顾李太后的脸面,张居正也有所妥协,借口说五台山离北京太远,路不好走,做佛事不方便,可以就近在北京附近选择吉地,营建一座大慈寿寺。

  李太后孤儿寡母的,凡事都要依仗张居正,所以也做出了让步,同意了张居正的建议,把做佛事的钱财精力,转移到北京大慈寿寺。到了万历七年秋天,北京大慈寿寺竣工,选派高僧担任住持,为国祈福,这件事就算办完了。

  但是,虔诚的李太后意犹未足,又提出要重修五台山塔院寺的释迦牟尼舍利塔。张居正因为父亲去世后“夺情”的事,朝野议论很大,对立面很多,以李太后为代表的皇室,给了他强有力的支持。张居正欠了太后的人情,此时便不好意思再反对,不仅表示同意,还亲笔撰写了一篇碑文。不过,修塔院寺的费用,是从皇室的经费——“内帑”中拨付的,没有动用户部的银两。

  正在刺血写经的德清,对修塔院寺的事情,显得很热心。他认为,朝廷自嘉靖以来,多年不做佛事,派来的太监,未必熟悉佛门规矩。如果任性胡为,很可能把好事办成坏事,伤及佛门。所以,德清积极地参与到工程中来,反复地与太监、官员、工匠以及其它僧人沟通交流,极尽协调、组织、维护之能事,使这个为期几年的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塔院寺重修完毕后,原住持大方和尚(法名圆广),仍被朝廷任命为塔院寺住持。

  注:在封建社会,父母去世后,官员必须辞职回乡,守制三年。如果朝廷有重要事务,不允许官员守制,就叫做“夺情”。张居正大权在握,自然不愿意因父亲去世而离开权力中心,因此受到朝廷广大官员的指责攻击。在李太后和一些太监的授意下,万历皇帝通过贬职、拘禁、廷杖等严厉手段,把此事压了下去,给足了张居正面子。

二、清丈风波

  自嘉靖朝以来,内忧外患不止,大明朝的国势已经衰微。隆庆皇帝在位时间短,没有太大的作为。万历皇帝继位时,年纪太小,不能亲政。所以,朝廷的大事,由李太后、太监冯保、首辅张居正等人掌握。这几个人,虽然各有各的缺点,互相之间也有矛盾,但总的来说,优点比较多,合作比较好,确实干了不少实事,革除积弊,重整河山,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尤其是张居正,他是一位很有理想很有能力的政治家,执政以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其中有一项,就是重新清丈天下田粮,以此增加生产,提高国库收入。

  万历八年十一月,朝廷下诏“度民田”,所有的地方都要重新清丈造册,五台山也不例外。消息传来,佛教圣地一片恐慌。

  前文曾经说过,五台山佛教界一向与五台县官府关系不好,曾经有征兵、供粮等积怨。此时,五台县衙的官吏们,根据最新的朝廷旨意,准备给五台山增加每年五百石的田赋任务,连下几道文书,要求五台山各寺庙查报地土。

  张居正的改革措施是正确的,但五台山是佛教圣地,有它的特殊性。当地农业生产条件不太好,五谷不生,永乐朝时还曾经下旨给五台山供应粮食。如果此时要增加田赋,势必要雇佣大量农民,进行垦荒。这样,不仅增加了五台山的人口负担,进一步破坏森林,各寺院每年还要负担上缴田赋的任务,成天和衙门打交道,清静的道场会因此变得与普通农村没有差别,僧人们的修行也要大受影响。

  所以,给五台山增加五百石的田赋,对国家来说,其实是得不偿失。究其实,是奸吏们钻政策的空子,借机整治僧人。

  因为德清名气大,交际广,以前曾经出面处理过大方和尚打官司以及砍伐林木的事情,所以,五台山的老和尚们纷纷来找德清商量办法。大家聚集到一处,愁眉苦脸。

  德清现在已经有不少处世经验,就安慰大家说:“大家不要发愁,让我来慢慢想办法吧。”

  对付五台县衙奸吏的最好办法,是找比他们级别更高的官员。德清又去了一趟雁门,找到雁平兵备胡顺庵,在胡顺庵的介绍下,德清认识了雁平道台张惟诚。他向张惟诚详细讲明了五台山的情况,由张惟诚出面,呈文上报山西巡抚。

  张惟诚在公文中说:“五台山各大寺院,原本是先皇下旨修建的祝禧之所,所辖土地,从来没有划入五台县民田的范围,也从来没有征粮的先例。况且,五台地区的土地,都是土层瘠薄的山冈,阴森寒冷的陡涧。因为天气寒冷,每年入伏以后,山中才有春气;立秋还没到,地上已经降了霜,根本不能种植庄稼。有些向阳的山坡,草麦只能长到半熟。山里居住的僧人,每年只能吃到籽实瘦瘪的瞿麦。再说,山里有户籍的本地僧人,只有一百多人,其余大部分是云游暂住的外地僧人。如果要征粮,就要重新登记户口,这样势必引起外来僧人逃窜。而本地的僧人,肯定也缴不起田赋,也会逃窜。每年缴一点粮,对国库没有太多的好处,还不够运输成本。而征粮引发的弊端祸害,却足以使附近百姓受累。这次朝廷下圣旨,目的是清查民间富户豪家隐瞒不报的浮粮,并不是要刻薄佛门。现在五台县的作法,是曲解圣旨,借机生事,很不应该。”

  张惟诚这道文书,原文写得简短漂亮,切中要害,巡抚批复下来,准议施行。五台山仍旧免征田赋,僧人们安定下来,道场保全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