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峰的成就——憨山大师转【连载(22)】

 潜真道人 2021-01-29

著名的峨眉山金顶金殿为明万历年间妙峰禅师创建的铜殿,万历皇帝朱栩钩题名“永明华藏寺”。金顶的得名,即来源于“金殿”。金殿中供普贤菩萨像,旁列万尊小佛,工艺精湛,叹为观止。可惜清代道光年间,毁于火灾,后重建。

第八章:心存魏阙

六、妙峰的后半生及其成就

  因为妙峰与德清在五台山分手后,以后再没有见面,所以,他后半生的事迹和成就,这里略述一下。

  妙峰在早期,主要表现为修行刻苦,是位真正的高僧。和德清分手后,他在建筑工程等方面的卓越才华,次第展现,让人目不暇接。也许他是由于早年穷苦,多能鄙事,学过一些工匠的手艺,后来参禅悟道,智慧迸发,掌握了佛家所说“五明”中的“工巧明”,由凡才变成了天才。

  妙峰到芦芽山隐居后不久,因皇子降生,感恩戴德的慈圣太后派人找着了他,拨专款在芦芽山修建华严寺,供妙峰居住,后来又在山顶修建了一座七层铁塔。这是妙峰经营建筑之始。修建华严寺前后,妙峰还曾经担任朝廷的特使,护送新印的《大藏经》到西南各地,足迹半天下。

  后来,蒲州的万固寺也要重修,当地官员王鉴川(崇古)出资,请妙峰主持工程。万固寺是妙峰的旧游之地,自然不能推辞,他回到万固寺经营了三年,完成了这一工程,塔殿一新。接着,陕西三原要修建渭河大桥,当地官员李廓庵聘请妙峰主持,用了二年时间完成。

  办完了故乡和陕西的工程,妙峰仍回芦芽山居住。中途路过宁化,看见石壁千仞,一平如掌,是营造佛窟的最佳地方,刚干了几年建筑的妙峰兴致勃勃,募财动工,建成了精妙绝伦的石雕建筑“万佛洞”,至今还是当地的名胜古迹和旅游胜地。

  回到芦芽山不久,宣化府西院要建黄河大桥,慕名来聘请妙峰主持工程。这个工程颇有些难度,水阔沙深,妙峰亲自测量设计,最后建了一座二十三孔桥,也成功了。

  妙峰青年时期患疥疮时,曾经发愿铸造普贤、观音、文殊三位大菩萨的渗金铜像和三座铜殿,安奉到峨嵋、普陀、五台三大名山。完成了以上诸大工程之后,他的名望越来越高,多年夙愿终于有条件开始实施。他打听到晋东南的沈王正在铸造渗金普贤菩萨像,和他的想法一致,便到潞州拜见沈王,谈了自己的想法,说除了渗金像外,还应该铸造一座巧夺天工的铜殿。沈王欣然支持,派人把妙峰和一应用具送到荆州,拨出足够的经费,一切服从妙峰的安排。这件事办成之后,妙峰亲自运送金像和铜殿入四川上峨嵋安奉。

  巧妙的是,四川抚台王霁宇是位虔诚的佛教徒,听说著名的妙峰禅师到了四川,机会难得,便请过来咨询佛法,谈得很投机。王抚台欣然同意资助妙峰铸造送往普陀山的观音像和铜殿,从四川采铜,运到荆州制作。完成之后,在送往普陀山的路上,事情突然发生了变化。普陀山的僧侣们担心海盗抢劫,坚决反对金像和铜殿入山。妙峰随机应变,在南京附近的华山找了块地方,请求慈圣太后支持,建了座寺院,妥善安奉。

  第三座金像和铜殿的经费没有得到大官僚的支持,但民间的资助也很多,得以顺利完成。在安奉五台时,却得到了慈圣太后和明神宗的双重支持,他们各派一位大太监拿专款到五台山,帮助妙峰增建显通寺,后来还赐名“敕建大护国圣光永明寺”,工程完成后,又举办了一次盛大的法会。

  随后几年中,妙峰逐步修建完善五台山附近的设施。修桥,铺路,建接待院,设茶庵,建“慈佑圆明寺”等,对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建设,做出了很多贡献。

  妙峰精力过人,在经营五台山的这几年,对外地的工程也大力支持。他应山西抚台之邀,修建崞县滹沱河大桥。应晋王之邀,修太原的大塔寺,双塔高耸,至今仍是太原市的象征。大塔寺修完后,主持修建长十里的会城桥工程,可惜这个工程没有完成。

  妙峰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3)年九月,在太原的工地上患病,他知道大限已至,急急赶回了五台山处理后事。他将平生兴造的十余处佛寺,规定为十方常住丛林,并选派合适人员担任住持。所谓十方常住丛林,就是区别于子孙家庙,住持十方选贤,行脚僧人可以自由挂单,属于佛门的“公有制”。他把自己徒弟们遣散回“故山”,身边不留一人,也没有委任一人为寺庙住持,这也是出于“公心”,矫正时弊,不给后世留话柄。到当年的腊月十九日早晨卯时,妙峰像平常坐禅一样,端然而逝,终年七十三岁,法腊四十余。

  妙峰的后事办得很隆重,明神宗派人赐葬,建塔于永明寺之西,并命令相关人员,继续完成妙峰的未竟工程。慈圣太后则赐千金、布五百匹助办丧事。俗家弟子侍御苏云浦在妙峰患病时遣医送药,死后撰写塔铭。

  妙峰的老朋友德清,因罪贬在南方,此时刚刚平反,不能亲临葬礼,后来撰写了一篇深情的《妙峰禅师传》,记载了妙峰的生平事迹和两人的交谊。他赞叹妙峰说:“呜呼!师果何人哉?起于孤微,卒能于天人中,作一代广大佛事。以予早岁,物色师于陆沉贱役中,及年三十,同行脚,刻志修行。既而台山一别,三十余年。始以小王助道,终至圣天子圣母诸王为檀越。凡所营建,法施应念云涌,投足所至,遂成宝坊,果何缘而能致耶?苟非心游法界,圆融性海,所流不思议力,而能若此也耶?师自发迹操方,住山行履,从来一衲之外无长物,恒随侍者无一人。如所建立,皆秉明一心,而金钱施利,曾未染指,随立随去,略无介怀。所成大刹十余处,无一弟子为居守。住则随缘,一毫不私,去则若忘,寸丝不挂,飘然若浮云之聚散,孤鹤之往来。岂非深证唯心,遇缘即宗者也!”

  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妙峰被认为是“福田善知识”,也就是说以营造功德见长,而于参禅悟道、讲经著述、率众修行等方面似有不足。德清充分肯定了妙峰在参禅悟道方面的特长,说对自己帮助启发很大,“予深感切磋之力,名虽道友,其实心师之也!”但德清也委惋地指出了妙峰在讲经著述、率众修行两方面的欠缺,“予常窃谓,假能以似师之缘,摄归一际,作助道具,建刹如那兰陀,性相并树,禅净双修,则四十余年,足不离影,而于法门之功,当与清凉东林比隆矣!触目华藏净土庄严,又不止三山十刹而已也!嗟乎!往矣!其或俟师再来耶?”

  在德清撰写的《妙峰禅师传》中,记载了妙峰主持的各项工程,但没有详谈技艺方面的问题。我想,妙峰成功主持众多的工程,至少得具备三个方面的卓越才能。

  第一是筹集资金的能力。每个工程都要花很多钱,没有钱是办不成事的。妙峰的融资能力,主要来自他大德高僧的身份名望和广泛的社会关系。明朝中叶佛教并不景气,许多佛教徒指佛穿衣赖佛吃饭,在社会上的形象并不好,当时的小说戏曲及笑话故事中,讽刺挖苦僧尼的段子很多。但是正如俗语所说“不见真佛不烧香”,而见了真佛,自然有人烧香,真正品德高尚、修行刻苦的高僧,仍然能够获得佛教徒和社会各界的尊重和支持。妙峰和憨山在深山里一麻一粟地打坐修行、刺血书写《华严经》、为国祈嗣等行迹,在当时应该是罕见的,所以他们能够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另外,妙峰和憨山这些高僧,也有强烈的兴教意识,能够主动走出深山古寺,深入社会各界,和名流贤达广泛交往,利用自己的佛学修为给社会上各阶层人士提供帮助,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这就培养了很多人缘财缘。所以,当他们为法会和工程募化时,很容易得到资金支持。

  第二是工程管理的能力。大的工程,参与人数成百上千,时间成年累月,事务头绪繁杂,中间难免会产生种种利益分歧和人事矛盾。现在人们常说的“豆腐渣工程”“偷工减料”“回扣”等等,在古代社会一样会有。妙峰主持了这么多工程,中间的艰难辛酸,一定有不少。但妙峰是佛教徒,无家无口,不置产业,一衲而来,一衲而行,有着宗教徒的热忱和无私。所谓“无欲则刚”,办起事来确比俗人有许多方便。另外,从结果来推原因,妙峰应该深通“世间法”,熟悉人事,善于协调处理各种矛盾,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这样才能保障工程成功。妙峰受聘主持的几座桥梁工程,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和佛教界没有直接的关系,和妙峰本人也没有直接的关系。当地官僚请妙峰去主持,主要是看重他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清廉无私的作风。

  第三是设计能力。在诸多工程中,一定有不少高明的工匠参与其中,设计方案未必全出于妙峰之手。但是,妙峰既主持其事,如果没有一定的审美眼光,没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就不可能做出高明的决策。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这些建筑硕果,包含着妙峰相当大的心血。据记载,妙峰直接参与了难度较大的宣化府黄河大桥工程的测量和设计。事非孤立,必有前因,则其它工程的参与设计可以想见。


(妙峰禅师像)

  注:中国佛教丛林有一套完整的组织管理制度,僧侣共住,日常修行生活,处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奖惩严明,大型法会更是严若军阵,所以僧团中更易培养出卓越的组织管理人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