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妙峰禅师略传

 觉知爱 2023-08-09 发布于江西

图片

妙峰禅师,法名福登,俗姓续,是春秋名人续鞠居的后代。明末著名禅宗高僧。

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31)生于山西省平阳府(今山西临汾)一个贫苦家庭。七岁时,遭遇荒年,父母病饿而死。当时家里穷得连薄皮棺材也准备不起,在乡邻亲友的帮助下,用两片破席包裹,草草埋葬了双亲。

此后,妙峰成了无人抚养的孤儿,每天给村里人放羊,勉强糊口。这样长到了十二岁,实在过不下去了,听人说附近有座佛寺,可以剃度为僧,修行吃斋。这也算是穷孩子的一条活路,他便跑去出了家。

明朝中叶,佛教凋敝,许多佛寺其实已无戒律修行可言,出家人也分三六九等,富的如地主商贾,穷的如长工佃户,欺压剥削歧视,是常有的事。妙峰不幸,也进了这么一个火坑。人穷、貌丑、年纪小、势力薄,处处都受欺负。不要说受戒学法修行,便是粗茶淡饭和破衣烂衫也不能保障。妙峰这么苦混了五年,看看十七岁了,一事无成,越来越艰难,索性逃了出来,拿个破瓢当讨饭碗,浪迹江湖。

从平阳流浪到蒲州(今永济市),他便不再乱跑了。白天在蒲州城里讨饭,晚上睡在文昌阁里。文昌阁的老僧朗公,是位慈悲心肠的真修行人,对妙峰态度不错,经常照顾他。渐渐地,妙峰的命运有了转机。

蒲州城里住着一位明朝宗室山阴郡王,姓朱名俊栅。祖上本是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三个儿子代王朱桂,封在大同,几代之后,人口繁衍,在大同不好生活,有几支便移封到晋南。山阴王朱俊栅便是这么一个旁支小郡王,普通贵族。史书上说他:“万历二十年,西夏弗宁,山阴王俊栅奏诗八章,寓规讽之旨。代处塞上,诸宗洊经祸乱,其言皆忧深思远,有中朝士大夫所不及者。”可见,他是个有忧患意识的开明贵族,并有文才,信佛教。由于他的青眼相加,改变了妙峰禅师的一生。

有一天,山阴王在文昌阁看见妙峰,见这个年轻人虽然奇丑无比,五官皆露,但神凝骨坚,是个可造之材,就暗示朗公和尚关照妙峰。过了一阵子,晋南大地震,蒲州一片狼籍,妙峰也被压在塌屋之下,朗公把他挖出来,发现居然皮肉无损。俗语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山阴王因此更加青睐妙峰,认为他日后定成大器,便刻意地培养他。

山阴王对妙峰说:“你大难不死,何不'痛念生死大事’,早早地开始修行?”妙峰这时已经二十一岁了,听了此话,便想远游求学。山阴王认为妙峰佛学底子太差,出去也学不了什么,便让他到附近中条山上的栖岩寺“闭关”修行。栖岩寺本是北朝高僧昙延的发迹之地,此时已破败不堪,山阴王帮助妙峰修理了几间屋子居住。

所谓“闭关”,就是关着门不出来,集中精力修行,生活问题由“护关人”照顾。妙峰向附近一位法师请教了“法界观”的修行法门,便开始了漫长的“闭关”。这个法门,要求一直站着修行,几年之内不许坐也不许睡,非常辛苦。妙峰坚持了三年,忽然有所开悟,便乐颠颠地在纸上写了四句偈语,托人送给山阴王审阅印证。山阴王读了,惊奇不已,认为妙峰确实有慧根有高见。但回头又一想,觉得妙峰太年轻,如果不加以挫折砥砺,说不定日后会变成一个目中无人空言欺世的狂僧。山阴王灵机一动,让人找了一只破旧鞋子,把臭鞋底割下来,装在信封里,另附了一张纸,写道:“这片臭鞋底,封将寄与尔。并不为别事,专打作诗嘴!”派人送还给妙峰。妙峰见了,立即明白了山阴王的深意,便在佛前认真地拜了几拜,拿线把臭鞋底拴起来,挂在自己脖子上,当作“座右铭”,继续刻苦修行,从此不再乱发议论。又过了三年,“闭关”期满,便出来拜见山阴王,行动言语之间,颇有高僧的威仪。

山阴王继续鼓励妙峰道:“你的修行虽然有了些基础,但还没有听过真正的佛法,弄不好以后会堕入邪见。现在介休山里有高僧在讲《楞严经》 ,我出点盘缠,你去听讲吧。”妙峰这年二十七岁,去介休山里听了经,并受了具足戒,大有收获。回蒲州以后,山阴王又说:“你现在算是个合格的僧人了,但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你脚步不出山门,仍然像个井蛙一个没有见识。南方的高僧善知识很多,你去云游参访一番,开开眼界。回来之后,详细讲给我听,就当是替我辛苦一趟吧。”

山阴王亲自为妙峰准备云游参访的用具和盘缠,并把自己穿的绒线衣袜脱下来,外头裰了一层不起眼的破布,送给妙峰,让他路上取暖。

妙峰于是只身一人,烟水云游,参访南方各地的高僧,请求指教,并朝拜了南海普陀山。

与憨山大师的友谊

出家人云游参访,是很辛苦的事。赶着了住庙吃斋,赶不着风餐露宿。妙峰从普陀山下来,渡海回到宁波,不幸染上了流行的疾疫,病困在客店之中。孤零零地,没一个人照应。晚上想喝口水,喊了半天,店小二也不搭理。渴极了,想起浴盆里还有点水,便强撑着病体,用手鞠了几口水喝。那洗澡水入口,竟感甘甜无比。早上起来,借着光亮一看,浴盆里其实是肮脏的臭水,登时难受恶心,呕吐了半天。

但出家人生活中处处都要参悟佛理,妙峰呕吐完了,忽然想到,晚上渴极了喝时,那水是甘甜的,早晨天亮了看见,水却成了脏的,看来是“净秽由心”啊!他想明白了这层道理,立即便不恶心呕吐了,心中畅快,病很快就好了,只是留下一身的黄肿疥疮。

接着,他云游到南京,在天界寺里挂单暂住。寺里和尚,看他又丑又脏,便分配给他一个清理厕所的职事,丛林里称为“净头”。由于这个因缘,他结识了后来被称作明末四大高僧的憨山德清大师。

他们两人的相识,很有意思。憨山年纪比妙峰小,但出身于国内大丛林报恩寺,属于名门弟子,后起之秀。再加上他才华横溢,风度翩翩,在当时名气就已经很大了。无极大师在天界寺主讲《法华经》 ,憨山担任副讲,相当于“助教”,是个很出风头的职事。可是,憨山偏偏不满足于讲经说法,私下里常常留心寻访高人,想参悟“向上一着”。他每天早晨上厕所时,发现天界寺的这个厕所干净得很,却从来不见有人打扫,心里奇怪,琢磨着必有高人。所以,他特意侦察了好几天,发现打扫厕所的“净头”是个黄肿病行者,每天半夜里点灯干活,凌晨时分众僧起来登厕时,他的活已经干完了。于是,憨山认定这位黄肿病行者是个高人,决心和他结交。

过了几天,厕所忽然不干净了。憨山一打听,原来“净头”病倒了,便去看望,由此和妙峰禅师结识了。两人见面后的对话也挺有意思,妙峰说:“身上的病倒还可以忍受,只是馋病难治。”憨山问他为什么,妙峰说:“看见别人吃馒头,心里头放不下。”憨山知道妙峰这是饿坏了,一个外来的病僧,在寺里不受重视,饿了也没人管,他便找了一些糕点送给妙峰,妙峰吃得很快活,两人由此建立了真挚的友谊。

妙峰听过憨山讲经,很钦佩他的学问。憨山则很佩服妙峰的修持,表示想跟着妙峰一起云游参访。但妙峰病好后,觉得自己大事未了,害怕憨山牵累他,就悄悄地溜走了。

妙峰回到蒲州,拜见了山阴王,讲述了云游参访的经历,并介绍了憨山的才华和为人。随后,他躲到中条山深处,刻苦修行,勇猛精进,一连三年,头发胡子都没剪过一次。山阴王也越来越信仰佛教,盖了一座庙,把妙峰从深山里请出来当住持,并委托他到北京跑一次,印一部大藏经回来。妙峰来不及剃除须发,搭了进京官员的便车,就赶到了北京。在这里,他第二次遇见了憨山,见面仍然富于戏剧性。

憨山此时为了重修报恩寺,在北京寻找机会,并不是很得意。妙峰来见时,谎报自己是位盐客,对面相视,须发散乱,双目炯炯,问憨山:“还认得我吗?”憨山盯着看了半天,最后还是从那双亮眼睛认出是原来天界寺的黄肿病行者,如今黄肿已消,却增了许多须发,与以前大不相同,果然像个盐客。妙峰感慨地说:“我改头换面了啊!”憨山笑道:“本来面目还在。”

第二天再聚,连床夜话,亲如兄弟。憨山再次表示想跟着妙峰修行,妙峰谦虚地说:“我愿意给你前驱打狗。”

憨山的朋友左司马汪伯玉也非常看重妙峰,嘱咐憨山要把妙峰作为良友,一起修行。憨山本来是个天赋高,心气傲的人,后来有点犹豫,不愿意跟着别人的脚跟转,汪伯玉再三劝诫督促,憨山终于在妙峰起程之后追了过去,一起回到了蒲州。

第二年,憨山帮助妙峰安葬了双亲,两人一起到五台山隐居修行。妙峰比憨山修行早,经验多,在修行过程中,经常给憨山加以指点印证。

五台山大作佛事

妙峰和憨山在五台山隐居修行几年之后,两人都有了不少进步。憨山为了报答双亲养育之恩,决定刺血书写《华严经》一部。妙峰也积极响应,发愿刺舌血书写《华严经》一部。两人的苦行和孝心,感动了当时的明神宗皇帝和慈圣太后,专门派人颁发给写经用的金纸。

写经几年,功德圆满,妙峰和憨山决定举办一场“无遮大会”来做纪念和庆祝,这是大型的法务活动,复杂仪式多,参与人数多,花费时间多,消耗钱粮多。两人分工,由妙峰下山去募化钱粮,憨山在山上准备其它事宜。这时,因为神宗皇帝成婚后一直没有子嗣,皇室便派人分别到五台山和武当山做佛教道教两种祈祷。憨山的政治意识强,认为这是方外臣子为国尽忠的一个机会,便决定将自己筹备已久的“无遮大会”改成祈嗣大会。

在这件事情上,妙峰和憨山发生了分歧,朝廷派来的太监也觉得憨山这是阿谀依附皇室,攀龙附凤。憨山据理力争,最后妙峰和其它各方面都同意了憨山的作法。于是,无遮大会改成了祈嗣大会,举办得很成功。这件事,对妙峰和憨山的后半生影响都非常大。在法会举行后的十个月,皇宫里一位小宫女替明神宗生了个男孩,便是后来继位的明光宗。太后对这几位高僧感激不已,连带对佛教也照顾不少。于是,在民间某些的说法里,竟把憨山和妙峰等人,称为“国舅”。

法会结束后,憨山和妙峰都出了大名,天下尽知。两人觉得盛名之下不可居,便悄悄地离开了五台山。这一对法门兄弟也从此分了手,以后再没有见过面。临别之时,妙峰把自己的小徒弟沙弥德宗送给憨山,伺候起居。

憨山隐居到山东崂山,日后因为兴建海印寺,和道教发生争执,并牵连进宫闱争端,吃官司,被迫还俗,发配岭南,在南方传播佛教,著书立说,重兴禅宗祖庭,终成一代名僧。

妙峰则隐居到山西的芦芽山,日后在皇室、贵族、官僚乃至广大佛教徒的支持下,好事不断,法运兴隆,几十年间,营造了许多宏大的工程。

佛门“鲁班”

妙峰禅师后期在建筑工程等方面的卓越才华,次第展现,让人目不暇接。他参禅悟道,掌握了佛家所说“五明”中的“工巧明”,变成了天才。

妙峰到芦芽山隐居后不久,感恩戴德的慈圣太后派人找着了他,拨专款在芦芽山修建华严寺,供妙峰居住,后来又在山顶修建了一座七层铁塔。这是妙峰经营建筑之始。

不久,蒲州的万固寺也要重修,当地官僚王见川出资,请妙峰主持工程。万固寺是妙峰的旧游之地,自然不能推辞,他回到万固寺经营了三年,完成了这一工程,塔殿一新。接着,陕西三原要修建渭河大桥,当地官僚李廓庵聘请妙峰主持,用了二年时间完成。

办完了故乡和陕西的工程,妙峰仍回芦芽山居住。中途路过宁化,看见石壁千仞,一平如掌,是营造佛窟的最佳地方,刚干了几年建筑的妙峰兴致勃勃,募财动工,建成了精妙绝伦的石雕建筑“万佛洞”,至今还是当地的名胜古迹和旅游胜地。

回到芦芽山不久,宣化府要建黄河大桥,慕名来聘请妙峰禅师主持工程。这个工程颇有些难度,水阔沙深,妙峰亲自测量设计,最后建了一座二十三孔桥,也成功了。

他又铸制了佛教三大圣地峨眉山、宝华山、五台山三座大铜殿等等。

由于他八方云游,四处建筑,功德遐迩海内。所以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在妙峰把第三座铜殿送至五台山显通寺安置时,万历皇帝下诏,命他扩建显通寺,所用资费均由皇家内府捐佐。

妙峰奉旨行事,皇帝出资修庙,一时间沸沸扬扬,工程大兴,仅用两年工程即告竣,新扩建后的显通寺,便成为佛国圣地五台山占地面积最广、建筑最多、规制最高,规模最为壮观的大寺院。今天我们见到的“前后六层,周匝楼阁,重重耸立,规模壮丽”的显通寺,就是成之于当年妙峰之手。

大显通寺重建后,万历皇帝废弃了“显通”之名,亲敕寺称为“大护国圣光永明寺”,封妙峰为“护国禅师”,住持永明寺,总理五台山。妙峰在住持永明寺,总理整个五台山佛事期间,前后在河北阜平至五台山台怀镇数百里的高山峻岭间筑石铺路,架设桥梁,沿途起建寺院,工程非常浩瀚。史称:“溪设桥梁,兴辟寺宇,石铺大路之百余里。”(见《清凉山志》)阜平的普济桥、龙泉关的惠济寺、著名的慈圆明寺以及寺内的龙藏阁、如来殿、钟鼓楼、两廊“寮舍”、三丈六尺高的接引佛—— 弥陀像、高敞的山门天王殿,均创建于此时,都出自妙峰的匠心独具。这一巨大的建筑系列工程,为京师皇室和高官朝圣五台山,为河北、东北诸省信奉佛教的士、农、工、商,开辟了一条通途。

万历三十六年 (1608年),第十一代晋藩—— 晋穆王朱敏淳,请妙峰莅省城太原府大塔寺修筑殿宇,扩大规模并兼做住持僧。太原府大塔寺,就是傅山之祖父傅霖等乡绅所建的“永明寺”。是年,妙峰已69岁,年近古稀。然而,他不顾年高力衰,欣然应晋穆王之邀,亲赴太原大塔永明寺,总理了重扩建寺院的工程。未几,妙峰以太原“永明寺”与五台山皇帝敕建的“护国圣光永明寺”名重,遂改其中之“明”为“祚”,意取诗经中“永锡祚胤”之意,改永明寺为永祚寺。工程初起,妙峰发现原寺院所建大塔向北侧斜倾,便在晋王之母资助下在旧塔之西北增建新塔一座,成就了“双塔并峙”之奇观。至此,大塔寺的习称遂由双塔寺取而代之,原名在历史的尘封中不被人所知。

在妙峰重建的永祚寺的设计中,远非今日之规模,而要宏大壮丽许多。但是,年事已高的妙峰,在四年的日夜辛苦中,终至积劳成疾,残年风烛。在塔工告竣,寺院仅完成大雄宝殿、三圣阁、禅房、客舍时,带病返还五台山“圣光永明寺”,三个月后圆寂。

妙峰大师,12岁遁入沙门,73岁谢世,在佛家61载。60余年中,他悉心于佛寺建筑和桥梁公路建筑,其所建,迄今仍大部分留存在世,有些仍造福于民,称他为明代著名建筑家,绝非溢美之辞。他所建的永祚寺并佛舍利塔,终成太原一大景观,成为近四百年来太原标志,时下又荣膺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而且据地方志乘载,他在建寺造塔之时,“拟建大桥于汾河,石几与山齐。”惜天不假年,未了夙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