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践习录‖005.怎么才能练出“太极劲”

 潜真道人 2021-01-29

上文说,太极拳的“核心”是太极劲,不是所有人都同意。没有关系,本来就是“强为之名”。而且,在这个世界上,有所有人都同意的观点吗?没有。郭德纲说,让所有人都喜欢你,这不科学,也不人性。

践习录‖005.怎么才能练出“太极劲”

从某种角度上说,“太极劲”是练不出来的。

因为只靠“练”,很可能是练不出来的。至少,概率不大。
我经常讲述南怀瑾先生讲过的一个故事。大意是这样的,有一个从小就失明的人,你怎么让他知道什么是“白”呢?有人告诉他,“白”就像面粉。他回去摸了摸面粉,说,原来这“滑溜溜”就是白啊。又有人告诉他,“白”就是大白鹅的样子。这个人听到大白鹅的叫声,嘎嘎嘎,于是又明白了:原来这“嘎嘎嘎”就是白啊。
这就是一个“困境”,语言的表述能力是有限的。对于一个从来没有感受过的东西,人们是很难理解的。除非,有一天,这个盲人朋友突然有了视力,亲眼看到了“白”,他才会明白什么是“白”。他也会发现,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也无法向别人用语音来形容什么是“白”。
这个“太极劲”也是一样。
明白了之后,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你不明白的时候,无论如何,就是不明白。
所以,你要想明白,不能“瞎练”。

【马长勋老师拳照】

第一个要素,就是你要有一个真正明白的老师。有了这个老师,也不一定能教会你;但是,如果没有,那就是“以盲引盲”,成功的几率就变得极其渺茫。(公众号:潜真堂)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例外,“瞎猫碰到死耗子”的事,也是有的。但是,那也不是偶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德行到了,功夫到了,自然会有“高人”指点,但这不是我们现在讨论的范畴。
作为一个寻常人,在正常的情况下,要想得到这个“太极劲”,你必须要有一个真正明白的老师。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也是在实践中发现的。
有些朋友,文字上说的很好,都符合“拳论”,甚至让人惊叹。但忽然有一天,你会发现,他并没有真的明白,他所认为的那个“太极劲”不是太极劲。这其中,有两种情况:
第一,他的老师就没懂。所以,他也学不到。跟老师学,总是在学老师的东西,但可能他的老师也没有这个东西。力量加上技巧,常常也会被误认为是“太极劲”。
第二,他想象的那个“太极劲”也是错误的。
之所以造成这两种情况,都在于他没有一个准确的“参照系”。他没有看到真正的“白”,所以模仿了一个错的,或者自己塑造了一个“白”,但并不是真正的那个“白”。
这就是“不因师指,此事难知。”“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明师莫强猜。”
有了真正的“明师”,也不一定能搞明白。这和老师的教学方法有关,也和每个人的素质、因缘、愿力、德行等等因素有关。

【陈全林老师作品。诗云:炼得此身能风举,正是真人换形时。】

举个例子。
“昔日达磨招集弟子于面前,曰:时将至矣,汝等当各言所得乎?
时门人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师曰:汝得吾皮。
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罗佛国,一见更不再见。师曰:汝得吾肉。
道育曰: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师曰:汝得吾骨。
最后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师曰:汝得吾髓。”(《景德传灯录》)
达摩祖师有四大弟子,但真正被认可的,却只有二祖慧可一人。所以,禅宗从初祖达摩到六祖慧能都只有一人继承衣钵。六祖慧能弟子众多,但真正得法者,一说为“嗣法四十三人”,一说为“十人”。其中著名的有:荷泽神会、青原行思、南岳怀让、石头希迁、永嘉玄觉等。从南岳怀让一系分出临济宗、沩仰宗两家,青原行思一系分出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三家,“一花开五叶”。有的法脉兴盛了,有的法脉暗淡了。
所以,老师有的,弟子不一定有。不是老师不教,是你没学到。就像一个班级的学生,有人考上清华,有人名落孙山,这是一个道理。那种动辄搬出来师承、家学,其实没有用。
屈原说:“道可受兮不可传。”(《楚辞·远游》)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说的好像相反,其实都是一个意思。道,不是一个东西,不可以“送给”你。因为它无形无象。同样,太极劲这个太极拳的核心内涵,也是道的体现,同样无形无象,不是一个可以让你赠给别人的“传家宝”。它可以传,但你未必能“受”;你可以接收到、领悟到,但它却不能直接给你。就像唐三藏西天取经,你可以去取,但如来却不能送给你。(公众号:潜真堂)

【冯建东老师作品】

假设可传可受,那么,哪有父亲不传给儿子,哪有师父不传给爱徒的。那样的话,这个东西就不会“失传”,法脉就不会断绝了。
我们从世俗的角度上讲,要想学好,要想把老师的东西学到手,就需要从两个方面下手。
第一,自己要下功夫。这个功夫,不是傻练,傻练越练越傻,不会越练越聪明。太极拳不是靠力气取胜,但也不是靠“小聪明”,这个话很不好拿捏。总之,只能说,要动脑筋,要积功累德,要有愿力,要有因缘。
第二,老师要有这个东西,还得会教。自己当初是怎么明白的,能不能把这个过程用最简单的方式、最简短的时间在合适的弟子身上复制出来。能不能用合适的语言、教学方式,把那些难以表达的意思表示出来,这些是对老师的要求。
第三,太极推手讲究“合”,推手要“合”,而且,师父和徒弟一定得“合”。要是心存芥蒂,互相防范,或者有一些别的想法,就很难沟通交流,很难学会。
其实,这些也只是“必要不充分条件”,有了这些,就能练出我们所说的“太极劲”吗?
未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