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现代太极传承史上第一次把“定在有隙”拳理和实践讲清楚了

 CeizhuPan 2021-12-21

【编者按】本文既是中国现代太极拳史上关于《杨班侯9诀之18在诀》宝贵研究文献资料,又是一篇太极门内传承的习拳笔记,非常感谢传统内功太极门的大师兄霍用灵道长的精彩文笔,生动活泼记录了陈耀庭老师的重要口授。第一时间看到此文,我心情颇为激动,陈老师阐述的内容在目前资料浩瀚,滥竽充数的年代里,特别是继承和传承有断带失传的年代,这些传统精华能够有文字和视频保留下来,对后辈研究传统太极精华有着弥足珍贵,毕竟真传的东西,现在太少了。再次感谢陈耀庭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

文章图片1

陈耀庭老师

庚子长夏日 茶聚话太极——陈耀庭老师讲太极拳“十八在诀”追记

霍用灵2020.08.01庚子长夏

暑伏溽热,何以解怀,茶聚最宜。八月一日,恰逢周六休息日,内功太极拳的同门师弟老姚(玉河先生)请陈耀庭老师和几位师兄弟到家里喝茶,我应邀前往参加茶会。下午三点从亦庄开车过去,一个多小时后到天通苑北二区。我是最后一个来的,陈老师和其他师兄弟都已经开始喝第一道茶了。老姚好茶,客厅里特意备着一个大木制茶台,有一张写字台大小,一看就是老茶客。老姚收藏了许多茶具,两个博古架摆满了紫砂茶具。

老姚还喜欢各样文玩字画,客厅挂着一幅黄均写的字。老姚介绍黄均是已故中央美院工笔画的知名大教授,现在弟子满天下。

先泡的第一道茶,是绿茶,浙江建德银针,茶色青碧,香气饱满。我入座后,先补喝了一杯建德银针。

文章图片2

然后老姚开始泡第二道绿茶:上好的狮峰龙井。我喝着似乎不如建德银针香气透达清爽。不过我对茶没有研究,喝龙井也辨别不出高低,但感觉的确比喝过的一般龙井醇和,夏日里喝着十分惬意。前两道茶,老姚用的是玻璃杯冲泡,可以看到绿茶的颜色以及茶叶在水中浮沉起落的姿态,既能品茶味,也可观汤色。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老姚给大家准备的第三泡茶是武夷岩茶,他选了一款马头岩肉桂,是当地做茶叶生意的朋友送的,味道挺纯正。肉桂用的是紫砂壶,老姚说要用一百度的沸水冲泡,而且从公道杯里往茶碗倒的时候,要高高地提起茶壶,让水柱拉出一个弧线,使茶碗里能溅起一个个清亮的水泡,此之谓“金玉满堂”,金指肉桂金黄色的茶汤,玉即是冲溅起来的白色水泡了。

老姚的茶台上还有一个小玩意儿,一个荔枝石雕,用开水一冲,荔枝的深紫色皮立刻变成鲜红色,而暗淡的肉也变成雪白的颜色了。大家边喝茶边欣赏,肉桂不觉已喝了四五道。佐茶的小吃,老姚准备了一种干瘪的小花生,看起来细瘦皱瘪,没有长成似地。老姚说这是特意买的,因为这样的花生吃了油性不大,可以减肥。还有兰花豆,即油炸蚕豆,陈老师挺喜欢吃。闲聊之间,到了最后一道茶,武夷山的野生红茶,温润绵柔。红茶喝到三泡,已经一个小时过去了。大家的心情随着品茶和闲聊,放松和闲适下来。

茶歇片刻,陈老师说给大家讲讲太极拳吧。陈老师是有备而来。他今天挑了一个“十八在诀”,此为杨班侯秘传的太极拳九诀之一,属于杨家太极拳的秘传,由杨班侯传牛连元,其他支脉似无传承。1958年,牛连元的弟子吴孟侠首次公开,吴孟侠和吴兆峰合著《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当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引起太极拳界广泛关注和极高评价。杨班侯传人少,但杨班侯的功夫也传到了吴式太极拳一脉,特别是北方的王茂斋,得班侯功夫内涵,此在吴门内是一个共识。王茂斋传刘光斗,刘光斗传刘晚苍,陈老师早年曾从刘晚苍學吴氏太极拳推手十余年,因此兼得杨、吴两支的传承内涵。其中,与九诀相关的一些内涵,陈老师曾下过大功夫揣摩研究。

文章图片5

十八在诀,讲的是十八种内劲和技击打法的诀要。前面十三条是八法五步,后面五种为中(四声)滞、通、虚、实。十八在诀棚在两臂捋在掌心挤在手背按在腰攻采在十指挒在两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进在雲手退在转肱顾在三前盼在七星定在有隙中在得横滞在双重通在单轻虚在當守实在必衝八法的内劲体用关要,陈老师曾多次讲解示范过,今天按“十八在诀”又逐一讲解示范一遍,同时跟大家分别说手、指授。如“按在腰攻”,许多人不自觉会以手按之,但若以手推按,对方不会被你发出去的,唯有劲起脚跟,腰为主宰,劲形于手梢,方能如大水漫过堤坝,克敌制胜。

又如“采在十指”,须手指和脚趾说上话,方能奏效。师弟徐平静对此做了一个比喻:采时如以手指拽电灯的开关线绳一般,自然就手脚合一了。这也是妙喻!关于顾盼,陈老师说顾在三前,指的是眼前、手前、脚前;而七星,是指手、肘、肩、胯、膝、足和头,这七处是打人的,如北斗七星一般。

讲到十三势的最后一个“定”,诀曰“定在有隙”,陈老师说,这一诀的意思,很长时间我搞不懂,也没有哪一位老师跟我说清楚过。我只好自己琢磨,但是也一直弄不明白。后来又和王老师(楼下邻居,语文教师)一起研究,他查了很多资料,翻看词典,都没有确切解释。一直到后来我自己在推手中体会到了,才终于明白,所谓“定在有隙”有一个前提,就是在推手时要想定,先须能断!即欲定先断,因为一旦被对方接上力,你是定不了的!你想定,对方就进来了!

00:00 / 00:00
2X快进中
重播
播放
00:00 00:00
进入全屏
画中画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只有先断开,也就是能和对方的劲分开,汪脉讲的能分劲了,你和对方之间才会“有隙”,此时一定,对方若进来,你就可以发放之了。陈老师的这一番讲解,令我茅塞顿开,又如醍醐灌顶,领悟了许多相关内涵!原来,定是有前提的,不是随时都能定的。如果在接手之前,你不接对方的劲,而是自己先定好,那还有可能,对方此时进攻,会落入你的掌控中,或发或化皆可。

    但对方如出手你已经接了,此时必须先断开,即与之分劲,造成你和他之间的接触点出现“有隙”,即在此时,你能中定定话,一瞬间,对方的力即落空,此时你发之对方将应手而出。这里的断,是内劲的断开,外形并不断开,所以是似断非断,是内里的真“定”。陈老师将“定在有隙”的要点,通过为大家分别说手,让大家细致体会其间的微妙。由“定在有隙”的内涵关窍,我联想到,平时自己一个人练功,站桩或者打拳,也有一个如何入“定”的问题,是我自己与自己的体内各种不通和滞碍,能否断开?如果自己不能断开,也无法进入定的境界。

    进而言之,太极的理行参悟,也有一个能否进入思维“定”境的问题。定即是中,即是圆,即是太极。于学者而言,入定须“断”诸执碍,方能于“有隙”刹那而入定。佛家三學:戒定慧,入乎定,显于慧,先须戒。

    文章图片6

    戒者,即断诸执碍牵绊也。戒,是未入境前的准备,类似于太极拳接手前,自己先预作准备,则接手时易于不接对方之力与劲;而仓促之间或功力不逮,接手时即为对方力侵,则须即时断开,方能入乎太极之中定。刘晚苍先生的传承中,有“站住中定往开里打”的说法,正是此诀的体用写照。但如没有陈老师今天这样细致的讲解,恐怕许多人难以仅凭“十八在诀”的文字解释,就能领悟、运用此诀的。因此,太极拳的学习,需要老师的手把手的指授,当然,更需要学者自己悉心揣摩,勤加研习,方能逐渐掌握。

    总结此诀,要在能断。入乎定,须先断。具备了断的能力,自然具备定的功夫,两者是一体两用的关系。在太极拳的实际推手中,往往难以做到与对方分劲,即断开对方接触点的力和劲,对方摸我摸不到,我拿对方随心所欲,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练习的过程,主要即在克服自己的诸多习碍执着。明白了这个诀要,对于太极拳推手的领悟,又有新的解悟,并可以引申而扩展到参悟、理行等领域。这是今天茶聚的一个收获。不仅品尝了老姚收藏的几款好茶,而且陈老师给大家讲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太极拳课,使大家对太极拳的体用,有了新的领悟,皆大欢喜。

    文章图片7

    前左二为陈老师 左一为霍道长本文著者

    参与今日茶聚者,陈耀庭老师,主人姚玉河,以及霍用灵、肖新丽、徐平静、罗强、吴岳、于惠敏和于惠君九人。

    文章图片8

    【问道太极】后话

    “站住中定往开里打”相传是杨氏太极祖师爷杨露禅离开京城回家,对其送别弟子吴全佑的最后嘱咐。我的上篇文章“立身中正”还没写的第二篇,也会写到中定劲。本文是太极拳非常精妙的中定劲拳理和实践应用,阐述到了太极拳的内动。没有练到体内的内动内容,也很难体会这个“定中有隙”的自然劲法,劲出自然,无力而有劲,是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最好体现,这样的纯功出劲,无意和有意之间出的劲力,柔中带刚,让人不可抗拒。这样的劲法才比较吻合太极拳的劲出自然,和有心有力的外家拳是有截然不同的体悟。立身中正是形正气顺的前提,也是节节贯穿出劲通畅的保障,也是中定劲能不能练好的关键。因此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太极拳的手、眼、身法、步,身体的松、散、通、空四个阶段的基本功,是太极出纯功的基石。没有平时的积累和专项锻炼,很难真正体悟太极的内涵内容,也发不出太极八法纯劲,因为没有掌握劲法,发出的劲味道就大不同,劲法偷巧不了,能不能发得了真正纯正得太极劲,在于传承和明师心传口手,自己得勤学苦练,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因为发出得劲别人能体会是啥味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