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整理杂物过程中的思考

 Joyce景红 2021-01-29

定期整理是非常重要的习惯,整理不光是对环境物品的重新审视和组织,也能对人生的方方面面重新梳理和选择。春节前是整理的好时候。
最近在整理杂物过程中联想职场和人生有三点启发:
一,有些物看上去很好,但不适合你
我家里有一套万元级的英国宫廷下午茶具,那是我当年看唐顿庄园时种的草,从英国背回来后一次也没机会用,当然也没舍得用过,每次整理都觉得符合断舍离条件,但因为这价格,这品质一直舍不得扔。后来我发现,不光是我,很多人都会囤积一些比自己实力更高的“物”,使用率非常低,但购买时的心理满足感很强,占有了这些贵价的物好像拥有了一种理想中的生活。这种贵物使用价值很低,是为了心理优势。
比如说很多人都有买过昂贵无法打理的名牌衣服,这种衣服就不是为小白领设计的,旧了,不合身了因为价值昂贵一直放着。有些小白领花一年薪水也要买一个名牌包,只敢买所谓的基本款,平时舍不得用。
这些高贵得不符合你生活方式的物品,只能放在储藏室落灰,我们其实是指望通过这些物,抵达我们想象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生活方式。可这种“高配”只会让自己面目全非。实际上我们这种因外物建立心理优势,而不是自己的硬能力,不大可能因为你偶尔有一件名牌衣服,两个名牌包包就会让你的工作能力暴增,拥有的这种物其实并没有代表你的真正实力。
在职场上也是如此,很多人用平台来表明自身价值,“我是哪个大厂的XXX总,我年薪百万,我名校毕业”。这些都是“名片头衔”,看似建立起了心理优势,但并不见得是具备做好工作、搞定事,能赚钱的硬能力。真正离开了平台的资源和包装,有多少人能有过硬的硬本领?依赖平台才能得到的心理优势能一直保有吗?会不会因为虚假的心理优势而放弃了对硬能力的磨炼?
我们要向往更高一级的生活,追求更高更好的人生,但是过什么样的生活就要有什么样的能力,只有拥有“压得住”这种生活的能力,才会安心。高配的物件如果不想束之高阁,置之不理,真是心向往之,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段位,让物不再突兀,过真正配得上它的生活。但那些可能是“高配”的工作呢?我们无法随意放弃,只能让自己提升硬实力配得上它。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延迟享福,也就是不在乎心理优势才是大智慧吧。
不合适的错配物品没有发挥出它们本来的用处。不合适的工作也是如此,有些选择你扛不起,反而会把自己弄得非常窘迫,倒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在能力范围内做取舍,为自己真正的理想生活去一步步努力升级,才能无怨无悔,也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二,资源置换的方向决定了价值的增值还是贬值
每次整理,我都会觉得,天啦,我怎么会有这么多东西。我们的资源总是稀缺的,但我们又有着太多资源的浪费。
我们总觉得自己钱少,消费时不能随心所欲,但是真正整理起来,就发现,我们有太多钱随意花在了不知所云的地方。
除了使用率极低的高配物,家里还会存在大量使用率极低的低配物和过时物,当然也有重复购买,冲动购买的大量物品。莫名其妙间,我们的物品总是稀缺与泛滥共存...
所有整理类专家都告诉我们,如果一件物品,你不需要、不喜爱或者不使用,那么你可能就该扔掉它了。除了我们高配的物品,我们的衣柜里也有很多过时或相对我们生活品质来说冲动购买的廉价货,这些物品同样也是与我们不相称的,你其实并没有场景使用了,如果还保存着,也是空间资源的浪费,归宿只有被扔掉,资源也这样被浪费。
购物是用“钱”这种资源置换“物品”这种资源。新买一样东西,其实是用资源的置换,用金钱换了自己喜欢的各种物品。
资源置换要考虑场景,要考虑效用的最大化,钱买东西很容易,但如果再把东西变成钱就难了,从这个角度思考我们任何置换都要看置换的物品未来的价值,是对等,是增值,是贬值,还是价值归零被无谓浪费?这样考虑就知道,有些置换会让资源价值变低,有些置换其实是用低价资源换高潜资源,一个是浪费消耗资源,一个方向是增加资源,长远的结果必然是不同的。
做任何工作,都要考虑我能不能有做这些事的资源,我现在有哪些资源可以置换,我有哪些资源可以替代使用?我置换的资源是会越来越增值还是贬值?现有资源能不能延展使用?是不是存在重复浪费?

三,分清什么是你重要的再做买买买和断舍离
每次整理都是大工程,我都会警告自己以后“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但每过段时间整理,又会有很多东西以势不可挡的形势重新占据空间。
好在我有记录的习惯,这次特别看下,以前我的几次大整理。发现其实每次整理时扔掉的都是自己认为过时、不适合、冗余的东西,但是类别都差不多。比如我是包包、杯子控,每次忍痛扔掉一批,慢慢又被这一类所吸引,除了越买越贵,这么多年其实没什么变化。
如果没有想清楚什么对你是重要的,你究竟想要什么,哪些类别是你需要真正调整的,就很容易在整理后,又恢复到以前的样子,很少有人真正难做到和过去告别。“断舍离”提了这么多年了,扔不必需、不合适、过时的东西很多人能做过,但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其实很少有人能做到,因为扔过后的物品会再次以买买买,以新的面貌更新换代出现在你的周围。
选择切断对过去的系统依赖是非常困难的。
比如我,如果不注意,根本意识不到我对杯子有那么大的执念,我也有喜欢的衣服式样无法割舍,各种颜色都买了,最后好几件都没有拆过包装。我以为并没有那么重要的东西,实际上花费了我很多精力和金钱。不整理不知道自己东西多,不思考不知道自己这么蠢。
在工作中也一样,我们很多时候选择还是在既定的逻辑框架下。就象很多人的行为,哪怕以前的很多行为并没有能给自己带来成功的事业,但仍然会在这些选择逻辑下做低效选择,做无谓努力;虽然我们总觉得时间不够,金钱不够,人脉不够,但是我们又用着相似的办法去使用资源,组织资源,用同样的方法怎么能期待出现不一样的结果呢?
我们都生活在以往经历构建的系统里,选择再多次,看似不一样,如果不是有意识调整,你还会有原先的选择逻辑。如果不能在下一次做选择时,有意识地思考,我付出的努力、投入的资源和我的目标是不是方向是一致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