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补心汤 ➤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方。 小补心汤方: 栝蒌一枚,捣 薤白八两 半夏半升,洗去滑 上三味,以白酨浆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再服(一方有杏仁,无半夏)。 ➤➤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第4条: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栝蒌薤白半夏汤方: 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三两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辅行诀》中的小补心汤,与《金匮要略》中的栝蒌薤白半夏汤相同。 —2— 大补心汤 ➤治胸痹,心中痞满,气结在胸,时从胁下逆抢心,心痛无奈者方。 大补心汤: 栝楼一枚,捣 薤白八两 半夏半升,洗去滑 枳实熬,二两 厚朴二两 生姜二两,切 桂枝一两 上七味,以白酨浆一斗,煮取四升,每服二升,日再(一方有杏仁半升,熬,无半夏,当从)。 ➤➤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第5条:胸痹心中痞满,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枳实四枚 厚朴四两 薤白半斤 桂枝一两 栝楼一枚(捣)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按:《辅行诀》中的大补心汤,即《金匮要略》中的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半夏、生姜。
小泻心汤 ➤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心中跳动不安者方。 小泻心汤方: 黄连 黄芩 大黄各三两 上三味,以麻沸汤三升,渍一食顷,绞去滓,顿服。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第17条: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黄芩各一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伤寒论》第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林亿等认为方中应有黄芩。 按:《辅行诀》中的小泻心汤,即《金匮要略》中的泻心汤,若《伤寒论》中的大黄黄连泻心汤中有黄芩的话,亦与之相同。 —4— 小泻脾汤 ➤治脾气实,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腹冷,脉微者方。 小泻脾汤: 附子一枚,炮 干姜、炙甘草,各三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伤寒论》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第353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第388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第389条: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中四逆汤证的条文还有,不一一列举。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按:《辅行诀》中的小泻脾汤与《伤寒论》中的四逆汤相同。 —5— 小补脾汤 ➤治饮食不化,时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饥。或心下痞满,脉微,无力,身重,足痿,善转筋者方。 小补脾汤: 人参、炙甘草、干姜各三两 白术一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加减法: 1、若脐上筑动者,去术,加桂四两; 2、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 3、下多者,仍用术; 4、心中悸者,加茯苓一两; 5、渴欲饮者,加术至四两半; 6、腹中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炮; 7、腹中痛者,加人参一两。 ➤➤《伤寒论》第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 人参、炙甘草、干姜、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 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 加减法: 1、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 2、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 3、下多者,还用术; 4、悸者,加茯苓二两; 5、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 6、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 7、寒者,另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 8、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 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按:《辅行诀》中的小补脾汤与《伤寒论》中的理中汤相同。 —6— 泻心汤 ➤救误用清下。其人阳气素实,外邪乘虚陷入,致心下痞满,食不下,利反不止,雷鸣腹痛方。 泻心汤: 黄连、黄芩、人参、 炙甘草、干姜各三两 (一方有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伤寒论》第359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分再服。 按:《辅行诀》中的泻心汤,即《伤寒论》中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甘草。 —7— 泻肾汤 ➤救误用汗法。其人阳气素虚,致令阴气逆升,心中悸动不安,冒,汗出不止方。 泻肾汤: 茯苓、甘草、桂枝、 生姜、五味子各三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36条: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按:《辅行诀》中的泻肾汤,即《金匮要略》中的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加生姜。 —8— 建中补脾汤 ➤治脾虚,肉极,赢瘦如柴,腹中拘急,四肢无力方。 建中补脾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切 黄饴一升 芍药六两 桂枝二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火,令消已,温服一升,日尽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第36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伤寒论》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二两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按:《辅行诀》中的建中补脾汤,与《金匮要略》中的小建中汤相同。 —9— 小阳旦汤 ➤治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 甘草炙,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服已,即啜热粥饭一器,以助药力。 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汗出则病不除也,取瘥止。若不汗出可随服之。日三服。若加饴一升,为正阳旦汤。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按:《辅行诀》中的小阳旦汤,与《伤寒论》中的桂枝汤相同。 —10— 小阴旦汤 ➤治天行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方。 小阴旦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已,如人行三四里时,令病者啜白酨浆一器,以助药力。身热去,自愈也。 ➤➤《伤寒论》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汤: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一两半,一方二两(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按:《辅行诀》之小阴旦汤,即《伤寒论》之黄芩汤加生姜,或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去半夏。 —11— 大阳旦汤 ➤治凡病汗出不止,气息惙惙,身劳力怯,恶风凉,腹中拘急,不欲饮食,皆宜此方。若脉虚大者,为更切证也。 大阳旦汤: 黄芪五两 人参、桂枝、生姜各三两 炙甘草二两 芍药六两 大枣十二枚 饴一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内饴,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第14条: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余依上法。 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按:《辅行诀》之大阳旦汤,即《金匮要略》之黄芪建中汤加人参。 —12— 大阴旦汤 ➤治凡病头目眩晕,咽中干,每喜干呕,食不下,心中烦满,胸胁支满,往来寒热者方。 大阴旦汤: 柴胡八两 人参、黄芩、生姜各三两 炙甘草二两 芍药四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一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缓缓煎之,取得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柴胡汤加减法: 1、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2、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3、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4、若胁下痞硬者,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5、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6、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微汗愈; 7、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按:《辅行诀》之大阴旦汤,即《伤寒论》之小柴胡汤加芍药。 —13— 小青龙汤 ➤治天行发热,恶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脉紧者方。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 杏仁半升,熬,打 桂枝二两 甘草炙,一两半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必令汗出彻身,不然恐邪不尽散也。 ➤➤《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沬,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按:《辅行诀》中的小青龙汤与《伤寒论》中的麻黄汤药物相同。 —14— 大青龙汤 ➤治天行,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喘咳不已者方。 大青龙汤: 麻黄(去节)、细辛、芍药、 炙甘草、桂枝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无干姜,作七味,当从) ➤➤《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半夏半升(汤洗) 甘草三两(炙)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加减法:若渴者,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 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按:《辅行诀》中的大青龙汤与《伤寒论》中的小青龙汤药物相同。 —15— 小白虎汤 ➤治天行热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方。 小白虎汤: 石膏如鸡子大,绵裹 知母六两 粳米六合 甘草炙,二两 上四味,先以水一斗,熬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六升,温服二升,日三服。 ➤➤《伤寒论》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当为表里俱热),白虎汤主之。 ➤➤《伤寒论》第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辅行诀》中的小白虎汤与《伤寒论》中的白虎汤药物相同。 —16— 大白虎汤 ➤治天行热病,心中烦热,时自汗出,舌干,渴欲饮水,时呷嗽不已,久不解者方。 大白虎汤: 石膏如鸡子大一枚,打 麦门冬半升 炙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半夏半升 生姜二两,切 竹叶三大握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至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伤寒论》第38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粳米半升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炙) 麦门冬一升(去心)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辅行诀》中的大白虎汤与《伤寒论》中的竹叶石膏汤药物相近,即去掉了人参、加上了生姜。 —17— 小朱鸟汤 ➤治天行热病,心气不足,内生烦热,坐卧不安,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方。 小朱鸟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锭 黄连四两 黄芩、芍药各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连、芩、芍三物,取三升,去滓。内胶,更上火,令烊尽。取下待小冷,下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伤寒论》第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两(一云三挺)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按:朱鸟亦称朱雀。《辅行诀》中的小朱鸟汤与《伤寒论》中的黄连阿胶汤药物相同。 —18— 大朱鸟汤 ➤治天行热病,重下,恶毒痢,痢下纯血,日数十行,赢瘦如柴,心中不安,腹中绞急,痛如刀刺者方。 大朱鸟汤方: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锭 黄连四两 黄芩、芍药各二两 人参二两 干姜二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连、芩、姜等四物,得四升讫,内醇苦酒二升,再煮至四升讫去滓。 次内胶于内,更上火,令烊。取下,待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即成。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按:《辅行诀》中的大朱鸟汤即《伤寒论》中的黄连阿胶汤加人参、干姜。 —19— 小玄武汤 ➤治天行病,肾气不足,内生虚寒,小便不利,腹中痛,四肢冷者方。 小玄武汤方: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干姜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伤寒论》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欬,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按:《辅行诀》中的小玄武汤与《伤寒论》中的真武汤药物相近,即以干姜易生姜。 —20— 大玄武汤 ➤治肾气虚疲,少腹中冷,腰背沉重,四肢冷,小便不利,大便鸭塘,日十余行,气惙力弱者方。 大玄武汤方: 茯苓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 芍药二两 干姜二两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按:《辅行诀》中的大玄武汤即《伤寒论》中的真武汤去生姜,加干姜、人参、甘草。亦可以看成是真武汤合理中汤的合方。 王三虎,男,1957年生。现为广西省柳州市中医院肿瘤一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兼任柳州市中医肿瘤研究所所长,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壮)医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委员、《世界肿瘤研究》编委等学术职务。2008年被评为广西名中医。 多年来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继承与创新并重的治学观,提出了“燥湿相混致癌论”、“寒热胶结致癌论”、“人参抗癌论”、“把根留住抗癌论”、“肺癌可从肺痿论治”、“风邪入里成瘤说”等新论点。共发表论文170篇,主编、参编书籍30部,以第一作者身份3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2次获军队优秀卫生音像制品奖。由其学生撰写的《中医抗癌进行时——随王三虎教授临证日记》一书出版发行后,至今畅销不衰。个人专著《中医抗癌临证新识》获多位专家发表好评,已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全国10余家新闻媒体曾多次报道了他的成才经验和学术成就。 案例一 组成 土贝母12克,浙贝母12克,山慈姑12克,瓜蒌皮15克,青皮12克,夏枯草15克,蒲公英15克,连翘15克,漏芦10克,路路通10克,甘草6克。 功能 化痰散结,解毒抗癌。 主治 乳腺癌、乳腺纤维瘤、乳腺增生症等痰毒交阻,正气不虚,以乳房肿块,胀痛难消为主症。 用法 一日一剂,水煎服。 方解 乳腺癌与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有关,也与心强气盛,超负荷工作,《素问·经脉别论》所谓“生病起于过用”密切相连,以致日久天长,气机运行障碍,经络痞塞,津液不循常道,痰浊内生,郁久化热,成毒成积变癌。乳腺纤维瘤、乳腺增生症也有类似病机,只不过程度不同,尚未质变而已。 所以本方以土贝母化痰散结,解毒抗癌为君药,浙贝母、山慈姑、瓜蒌皮化痰散结解毒为臣药,增强君药的抗癌力量。青皮、夏枯草、蒲公英、连翘疏肝泻火,消疮散结为佐药,漏芦、路路通穿透力强,引药直达病所,甘草调和诸药,且能使诸药缓慢持久地发挥作用,均为使药。共奏化痰散结,解毒抗癌之功。 歌诀 乳病土浙二贝母,瓜蒌青皮山慈菇, 漏芦连翘蒲公英,甘草路路通夏枯。 “小陷胸汤方(黄连6克、半夏9克、全瓜蒌30克),凡表已解,痰热阻滞,病在胸脘(呼吸系、消化系)可用。其辛以开结,寒以泄热,能通能降,药虽寥寥三味,却至精至当,后世方几无与匹敌者也。” 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方(黄连6克、半夏9克、全瓜蒌30克),见《伤寒论》太阳病篇138条。小陷胸汤,原文颇简略:“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心下,言其病位;浮滑脉主痰热,言其性质。按之痛,则痰热结滞,陷于胸脘,气机不得升降宣通之故。 考《伤寒论》、《金匮》二书中,均无“痰”字,《内经》亦然,然则仲景时代,岂无痰热之病乎?有之,此方即典型的痰热方。半夏,痰饮之常用药,体滑性降,而不免于辛温,合黄连、瓜蒌,则辛以开结,寒以泄热,能通能降,药虽寥寥三味,却至精至当,后世方几无与匹敌者也。 小陷胸汤证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炎、胸膜炎、胃炎、黄疸肝炎等疾病过程中,凡表已解,痰热阻滞,病在胸脘(呼吸系、消化系),证见:1.脉浮滑而数;2.舌质红、舌苔黄腻;3.咳喘而咯痰黄稠胶黏;4.黄疸;5.便秘;6.胃部痞满;7.胸膈或胃部“按之则痛”者皆有卓效。我很惊讶,仲景的观察竟如此细致!记得几年前我为一87岁老人重症肺炎会诊,病已一周,病情日重,已上呼吸机。我按他的胸膈部及胃部,他虽不能讲话,神色却立见痛苦之状,投以小陷胸汤,立见转机。 小陷胸汤证,多见于伤寒在表误下而致者。需要提醒:误下,不要片面理解为是用芒硝、大黄,大凡表未解者,苦寒之剂在某种意义上皆与攻下剂相同,表邪内陷而冰伏,邪热熏灼津液为痰,而酿成痰热结于胸脘之候。当然,也有痰热久蕴,为外邪引动,或热邪直接由表入里炼津为痰者,未必都是表证误下所致。 小陷胸汤在《外感温热篇》中,叶天士称作“苦泄法”或“苦辛开泄”。用于温邪传入气分,痰热互结,黏滞难解。叶氏强调小陷胸证“必验之于舌”,而典型的小陷胸汤舌象便是他说的“舌黄”“或黄或浊”。王孟英则强调此证真伪,“必察胸脘,如按之痛或拒按,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者,必先开泄,即可用小陷胸汤”。都是对仲景叙证的重要补充,盖仲景书独详于脉而略于舌诊也。 在学习小陷胸汤之前,先简单地思考一个问题,小陷胸汤治疗的病证病变的部位应该在哪里?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说小结胸病病变的部位在胸中。接着又说,“正在心下”,胸和心下是不是一个地方呢?胸在哪儿,胸在胸儿,心下在哪儿?张仲景又说了这样一句话“按之则痛,脉浮滑者”,要用我们学习的小陷胸汤。 下面探讨一下“结胸”之胸,这个胸有几个呢?前面叫胸,后边叫什么(背),胸分不分左右(分),这样一说这个胸应该有几个?有的说一个,有的说两个,对此必须知道,一个胸是胸肺之胸,一个是心胸之胸,一个是胸膜之胸。 我们从临床角度考虑问题,应该考虑到一个问题,就是要知道小陷胸汤既可以治疗胸肺之胸的病变,胸肺之胸的症状表现应该是咳喘;心胸之胸病变的主要症状表现应该就是心悸,心烦,心痛;胸膜之胸病变主要症状就是疼痛。 学习中药的时候,黄连治疗的病证,从中药学这个角度是治上、中、下三焦中的中焦,张仲景在论述黄连的时候,可以治疗上焦的病证,张仲景是这样说的:“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心气不足指的是心中的阴气不足,换一句话说就是热占到了主要矛盾方面,这里就是上焦。再个方面,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说:“心下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黄连可以治中焦的病证,黄连能不能治疗下焦的病证?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又说:“热痢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可以这样说,黄连清热是哪里需要哪里发挥作用。比如说,皮肤上出现了热的病证表现能不能用黄连呢?也可以,张仲景有没有这样的方呢?浸淫疮用黄连粉方,黄连粉方有几味药?最起码应该有一味药,黄连,这是黄连治疗的病证表现以及所在的部位不局限在一个方面。 一个方面。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关于半夏作用部位。半夏能不能治上焦的病证?没有一点点问题,我们的《中药学》讲的半夏就能入肺。半夏能不能治疗心的病证?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说:“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心下这个概念又发生变化了,才说心下有三个,一个是胃脘,一个是胁肋,一个是腹部。现在心下又发生了变化,是两个概念,一个概念心下,下指的是里边。心下,下是里边,心下悸实际就是心里悸,可以治疗心下悸,病的部位就是心里悸,“里”人们一般情况下不说,说的是心悸。 举一个例子,我在门诊上班,有一个女同志七十多岁,我问哪儿不舒服,她没有说任何话,她的儿子给我一个检查的报告单,一看报告单上写的是浅表性胃炎,病变部位在胃,我问她哪里不舒服,她说整天心慌,她说的心慌指的是哪里?实际上她说的心慌就是胃慌,她整天感到胃中空虚然。刚才所说的话有原来所说的含义,到现在的又一个含义,半夏麻黄丸治疗的病证在哪儿?可能是在心也可能是在胃,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还有一个方叫瓜蒌薤白半夏汤,思考一个问题,半夏白术天麻汤是治哪里的病证?不是张仲景的方,是治疗头部的病证;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的病证是什么?应该(张仲景说的)是胸痹,胸有几个胸?有三个胸。 再想一个问题,半夏能不能治疗中焦的病证?应该能,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说主呕吐不得入者应该用小半夏汤。再想一个问题,半夏能不能治疗中焦、下焦的病证呢?张仲景是这样说的:“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得出一个结论,半夏治疗的病变部位仍然是哪里需要哪里去。 再看一下瓜蒌的作用病变部位在哪里,根据张仲景的论述,能治疗上焦的病证,也能治疗中焦的病证。由于黄连、半夏、瓜蒌各自作用的特性,组方合用的聚合性,临证针对痰热的切机性,所以辨治痰热的病变部位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以此才能用活小陷胸汤,辨治诸多复杂的病证。 下面我们举一个例子,我在门诊上班,遇到一个病人,头昏十多年,头历来不痛,不昏,也历来不困,她就是昏,说这昏是什么感觉呢,这是不好用语言准确表达的,就是影响她的生活质量。经过多次检查什么问题也没有,吃了很多药,就是感觉症状改善不明显。她整天感到她的头是在大雾之中,眼困不想睁,自己感觉发热,体温不高且正常,大便溏,身体困重,舌质红,苔黄略厚腻,脉象沉,在这种情况,我把它辨为痰热上蒙清窍证。 说到这里,我们简单地认识一下小陷胸汤,黄连是清热燥湿;瓜蒌是清热化痰;半夏是燥湿化痰。总的来说,黄连虽然是燥湿,也能燥痰,湿与痰的关系是湿聚为痰,湿为痰之源,小陷胸汤作为一个治疗痰热证的基础方。当时,我给她开小陷胸汤、栀子豉汤与桂枝甘草汤合方。开了黄连、姜半夏、全瓜蒌、栀子、淡豆豉、薄荷、川芎、桂枝、炙甘草,每天一剂,每日服三次;第二次复诊,她说头昏头沉减轻,既然减轻,我们就要按前方继续治疗;第三次复诊,病人说主要的症状表现基本上解除,我们又用前方吃了六剂;第四次复诊,病人主要症状已经消除,自己感觉没有症状,但是由于自己得病多年,还要巩固治疗,又吃了六剂,最后达到了治疗目的。一年之后病人告诉我,头昏已经彻底解除。 下面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根据头昏头沉能不能辨清是痰热呢?头昏、头沉,仅仅是痰的基本症状表现,换一句话说,我们在临床实际中,凡是见到头昏头沉都可以从痰辨治。再换一句话说,都可以从痰去治疗,仅仅是痰,还辨不清是痰热,我们在治疗的时候,必须做到既要辨清痰又要辨清痰的属性,病变属性就是要辨寒热,根据舌红、苔黄腻,这样我们就把它辨为痰热,一定要认识到辨痰热,辨哪里的症状表现或者说体征比较重要?舌和苔,肢体困重,告诉我们是湿热壅滞,更因病变部位在头,所以我们把病辨为痰热上蒙清窍证,小陷胸汤清热燥湿,行气化痰;栀子豉汤清热燥湿,宣散郁热:桂枝甘草汤温通阳气,为何还要温通阳气?痰阻塞了,不通,遇到寒凉的药也不容易通,要想通,必须要在寒凉药的基础上加上温的药,加上薄荷是清利头目的药,加上川芎是辛散利血、行气通阳。 方药相互为用,最终达到预期治疗目的,说到这里,我们想一下,痰热在肺能不能用小陷胸汤?瓜蒌能不能化痰?半夏能不能燥湿化痰?黄连能不能清热?都是可行的。能不能治疗痰热在心?假如说一个人冠心病不是以疼痛为主,就是以胸闷为主,我们看舌质舌苔辨为痰热,用小陷胸汤效果非常显著。比如说胸胁,如果一个人是胸膜炎,我们知道的症状表现,看一下舌质舌苔,照样辨为痰热,照样以小陷胸汤为基础方;小陷胸汤治疗的病证部位,上中下,不要把它局限在某一个方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好用活小陷胸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