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痹证

 stccp 2021-01-30

浅谈痹证

——《素问·痹论》读书笔记

一、前言

自我入学以来,从课堂到临床带教老师,都似乎有意无意地将“痹证”等同于“痛证”,凡痹皆痛,凡痛为痹。但最近读《素问·痹论》后,便发觉便知痹与痛全然不同。后经翻阅相关资料,整理今如下,以明同道。

二、定义

何为痹?西汉成书的《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东汉官编字典《说文解字》:“痹,湿病也。”东晋葛洪在《抱朴子至理卷》记载:“菖蒲乾姜之止痹湿。”宋代官编音韵学著作《集韵》:“痹,病也。”清朝高士宗在《黄帝内经素问直解》是这么注解“痹”的:“痹,闭也,血脉凝涩不行也。周身经脉不和,拘挛闭痹。”

从上述资料可知,历朝历代的各种古籍都未曾将痹证和痛证直接一一对应起来。痹证应该是风寒湿邪侵袭而发病,以血行凝涩,经脉闭塞为核心特征。《阴阳别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至真要大论》:“食痹而吐”。《素问·五脏生成篇》:“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诸如此类的论述也证明了《内经》里的痹证应该是“闭证”,而非“痛证”。明确了定义很重要,这对我们接下来了解痹证的内涵和治法有着方向性的指导作用。

三、分类

痹证可以按三邪、四时、五气、十二经筋、脏腑、虚实、深浅等方法分类,有所不同。

1 按天气三邪分类

常见的是按天气三邪分类。六淫邪气,其中风寒湿杂合成痹,但因主气不同而名号各异。风邪偏盛为行痹,寒邪偏盛为痛痹,湿邪偏盛为着痹。需要注意的是,按天气三邪分类的各个证型,虽名为行痹或痛痹,但患者仍是多重邪气侵袭,只是主要矛盾不同而已。在其他古籍虽然有不同的名字,但多重邪气侵袭的特征仍是容易被识别的。例如,《灵枢经·寿夭刚柔》:“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病,阴阳俱病,命曰风痹病。”《金匮要略·痉湿暍诊治第二》:“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

2 按四时五气分类

痹证为闭,闭主冬,因此《痹论》从冬天开始论述痹证:“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五体痹虽然有痹在筋、脉、肉、皮、骨的不同,但是每一层次又有风寒湿三邪偏胜的情况,三五一十五,仅仅如此,临床就有了十五种不同变化,从而治疗重点便有了十五处不同。临床诊疗的复杂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3 按脏腑分类

按脏腑分类,则为心痹、肝痹、脾痹、肾痹、肺痹、胞痹、肠痹这七种。筋脉肉皮骨这五痹为病,日久不愈,又于四季复感风寒湿邪,内舍五脏,则发为心肝脾肺肾五脏痹。五脏六腑,心腑小肠,肺腑大肠,二者发病均为肠痹。肾腑膀胱,靠近女子胞,二者发病为胞痹。

按照脏腑学说,应该是十二痹,那么《痹论》没论述的另外四种去了哪里?我认为,心包代君受邪,合心,心包痹即心痹,心痹即心包痹。而胃收纳水谷,精气行脉中为荣,悍气行脉外为卫。《痹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因此胃不受痹。

三焦痹在历代医家著作中一直没有提到,直到了清代喻昌才初步提及三焦痹。《医门法律》:“属连头眩,即为上焦痹矣;温温欲吐,中焦痹也;脚肿如脱,下焦痹也。”后来张璐在《张氏医通》里正式提出三焦痹的病名:“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此即总治三焦痹之法。”

清·张志聪在《黄帝内经集注》中则解释了为什么没有胆痹:“甲胆汁气先藏府而升,夫痹者闭也,正气运行,邪不能留,不病痹也。”

4 按十二经筋分

上述各种痹证,均为《素问·痹论》所阐述。《灵枢·经筋十三》则详细地阐述了十二经筋的循行走向,以及病理变化的临床特点,从而形成了十二经筋一一对应的十二经筋痹:

足太阳经筋痹,名为仲春痹;足少阳经筋痹,名为孟春痹;足阳明经筋痹,为季春痹。足太阴为仲秋痹;足少阴为孟秋痹,足厥阴为季秋痹。

手太阳经筋痹为仲夏痹;手少阳经筋痹为季夏痹;手阳明为孟夏痹。手太阴为仲冬痹;手厥阴为孟冬痹;手少阴为季冬痹。

5 按虚实深浅分

《中藏经·论气痹》:“气痹者,愁思喜怒过多,则气结于上,久而不消则伤肺,肺伤则生气渐衰,则邪气愈胜,留于上则胸腹痹而不能食,注于下则腰脚重而不能行,攻于左则左不遂,冲于右则右不仁,贯于舌则不能言,遗于肠中则不能溺,壅而不散则痛,流而不聚则麻。”《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血痹病从何得之?答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因此,痹证也可按虚实分,有为由实而虚,最终虚实夹杂之气痹;以及为由虚而实,亦见虚实夹杂之血痹。

按病灶所在部位,则有病在体的脏腑痹和病在肢的肢体痹之分;也有病在皮肤经络的众痹,以及病在血脉的周痹之分。《灵枢·周痹》有对后面二者的详细介绍和鉴别:“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命曰周痹。”“此各在其处,各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更发更休也。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按此言忽痛忽止,上下移徙者,以其邪各在一处,此痛彼止,彼痛此止,或各痛各止,互起互伏,痹处众多,故名众痹。

另外,在《医林绳墨·痹》还提出按病程分类的“顽痹”:“久风入中,肌肉不仁,所以为顽痹者也。”

四、临床症状

1五体痹的临床症状

《灵枢·官针第七》提出的“五刺法”,能一一对应五体痹的治疗。但美中不足的是,我们并不能在《内经》的某篇论述里找到五体痹的具体表现,很容易就会陷入自以为是的怪圈中。在速读《素问》和《灵枢》两本书后,我也终于在全书散在的只言片语中,收集齐全了五体痹的具体表现。

《素问·长刺节论篇》:“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筋痹的临床表现胁满,关节屈伸不利,活动受限,伴随关节疼痛。

《素问·痹论》:“在于脉血凝而不流”。《素问·宣明五气》:“脉涩曰痹”。《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脉痹身时热”。《内经》里面对脉痹的描述并不多,只能看出脉涩、血凝和身时热这三个症状。但是通过血凝和脉涩这两个描述,我们可以推测,脉痹应该有面色无华(血凝不行,面无血色)、肌肤不仁(血凝不行,经络失养)、疼痛(血凝不行,失荣则痛)、脉象见涩、弱、微等表现。

《素问·长刺节论篇》:“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素问·痹论》:“痹…在于肉则不仁…逢寒则急,逢热则纵。”肌痹多为寒邪直中,以疼痛为主要表现,无其他伴随症状。但是疼痛日久,气血循环差,肌肤营养不足,临床反见麻木不仁,感觉减退。《素问·痹论》:“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素问·痹论》:“痹在皮则寒”。《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阴有余病皮痹瘾疹”。皮痹临床应有皮肤寒冷,瘾疹等表现。

《素问·长刺节论篇》:“病在骨,骨重不可以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素问·逆调论》:“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骨痹的临床特征是骨节沉重,酸痛,关节屈伸不利。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筋痹和骨痹都有疼痛和关节屈伸不利的表现,但骨痹还伴随沉重感,而筋痹则伴随胁满,二者以此鉴别。临床上二者经常合见,鉴别有助于分辨主要矛盾,从而调整治疗重点。

2 脏腑痹的临床症状

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最后这句的意思应该是有腹胀或腹水的表现,就像怀孕一样。我在临床上经常见这类病人,尤其是肝癌晚期的患者,常常见腹水,整个肚子鼓起来如同怀孕。

心痹主要是血脉不通,烦躁,心悸,突发喘喝,咽干,善噫,心神不宁的表现。这其中血脉不通,烦躁,心神不宁是心本身的病变;喘喝和咽干是心经循行过肺和咽的表现。但唯独“善噫”我无法理解。《黄帝内经集注》解释为“心主意,故善噫”。我觉得过于牵强,无法接受。

脾痹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脾痹首先是四肢乏力不用。咳嗽咯痰呕吐,应该是中焦和肺气相互影响的表现。肺痹有呕,脾痹有咳。上为大塞,上应该是对于下(肠)的对应,大塞是堵得很死。上为大塞,应该是中焦脘痞的表现。

肺痹表现为烦躁,胸满,喘喝,呕吐。前三者容易理解,呕吐是因为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肺气上逆带动中焦之气上逆,发为呕吐。

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肾为胃之关,肾痹则阴邪挟胃,发为腹胀。我曾用金匮肾气丸治疗过一例腹胀患者,便是佐证。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即骶尾骨代替脚后跟,脊柱代替头。换句话说,患者应该是脊柱变形,头颅前倾,伛偻之状,从这里猜测:或许上交叉综合征可以从肾痹论治?骶尾骨代替脚后跟,也有可能是患者蹲坐不行,下肢沉重无力的描述,毕竟骨痹有身重的表现,而肾痹就是骨痹日久不愈,内舍五脏的产物。

肠痹,数饮而出不得,肠鸣,飧泄。胞痹,少腹膀胱按之内痛,小腹发热,小便不通,流清涕。流清涕应该是膀胱经受邪的表现。

3 经筋痹的临床症状

十二经筋痹共同的表现是其经筋循行所过之处会出现疼痛,拘挛疼痛。我将原文的描述摘抄如下:

足太阳之筋,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

足少阳之筋,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足阳明之筋,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踵,贵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足太阴之筋,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

足少阴之筋,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癎瘈及痉,在外者不能挽,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俛,阴病者,不能仰。

足厥阴之筋,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其病转筋者。

手太阳之筋,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痿颈肿,寒热在颈者。

手少阳之筋,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

手阳明之筋,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

手太阴之筋,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

手心主之筋,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

手太阴之筋,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其成伏梁唾血脓者,死不治。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

五、治疗

1 五体痹的针刺治疗

《灵枢·官针第七》:“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三曰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五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2 脏腑痹的针刺治疗

《素问·痹论》:“帝曰:以针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3 经筋痹的针刺治疗

《灵枢·经筋十三》:“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

六、后序

在对《素问·痹论》认真研读后,发现既往对痹证的认识不足,便以此为核心,开展主题阅读,并整理成这篇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虽然认识可指导实践,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讨论,都认为需要对中医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具体做法却没人指出,没有人知道如何去定义精华和糟粕。我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对经典认真研读后,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在临床上去检验经典内容的正确与否,从而判定其为精华还是糟粕。这篇读书笔记虽然令我在痹证的理解深入了许多,但理解的正确与否需要靠临床实践来检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