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求善勿过高,责恶勿太苛

 木香草堂 2021-01-30

张磊

----浅议班主任批评的“度”

作为一个中学班主任,日常工作中,免不了对犯错误的同学采用批评的手段使其改过。但现实的情况是:同一人同一事,有经验的班主任如春风化雨,心平气和的达到教育目的;而有的班主任却会暴跳如雷,或与学生争的面红耳赤,不欢而散,起不到批评效果。同样一件事,同一样的学生,同样的出发点,结果却大相径庭,这就涉及到一个批评的“度”的问题。如何把握既达目的,又不失和气,一定要有“求善勿过高,责恶勿太苛”的心态。

批评的目的在于改善。英国18世纪著名理论家约瑟夫.爱迪生说:“真正懂得批评的人,着眼点放在改正上,而不是放在错误上”。一个社会阅历尚浅,辨别是非能力弱且自制力较差的中学生,经常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班主任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行之有效的批评促其改正。完全不犯错误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而在批评过程中易与学生发生冲突、激化矛盾的班主任往往存在追求“完美期望”的心理;或脱离学生心理、生理特定阶段而对学生的过于苛求:对学生改过的目标期望过高,用一种理想化的标准规范学生的行为而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去甚远。学生达不到要求,教师不满意,就求全责备;在学生来说,好象老在找他的岔子,故意与他过不去,从而形成抵触心理定势,造成师生关系的对立与紧张。抵触心理定势一旦形成,外来的思想观点就很难渗透其内心深处,批评也就失去了应有效力,就成了一种消极的批评旨在教育学生的批评,只能化作一场徒劳无益的精力消耗。

在实践中,我发现要想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必须要有“宽忍”之心,批评之前,教师应首先从“天赋特权”的等级观念中解放出来,要形成民主的教育环境,把自己看作学生求知的朋友和人生向导,增强与学生的双向沟通,使学生真正理解老师批评的良苦用心,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要达到此目的,中学的班主任在进行批评时必须要:

(一)批评语言要有“度”。师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在转化学生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些学生有错误时表面上装作对老师的态度若无其事,其实是很敏感的,非常在意老师对他的看法与评价。有些老师气愤之时,其批评话语往往带有很强的贬抑色彩,这对于一个学生,即使成人,其心灵都可能受到伤害,何况一个未成年的孩子-甚至有可能毁灭孩子的自尊心。一个孩子没有自尊心,又怎能自强自立,弃恶扬善。激烈的言辞不会使孩子能心平气和的反思自己,润物无声的细雨更易渗入孩子们的心田。因此,高明的批评要让学生感到浓浓的爱心,批评的话语同样需要“度”。

(二)莫使优劣绝对化。即使被教育对象确系屡教不改,作为班主任,仍应辨证的看待学生,善于发现被批评者身上的亮点。钻石耀眼仍有暇。“你又犯了”、“你这孩子没救了”,一有气,便这样简单的用“又”、“老”字或者“没救”等对学生进行评价,无疑给学生本可能已忏悔的内心又蒙上了一层阴影。“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如果教师能在被批评者的屡教屡犯的反复过程中发现哪怕一点点的闪光加以肯定,或从其他角度先肯定其优点,无疑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亲和力,教育的效果肯定是另一番天地。

(三)允许学生有失败。不要一失败,一反复就指责学生。避免可能导致的心理打赌,不能让学生有“万一我失败了怎么办”的心理负担。因为一个分辨是非能力低,自制力较差的学生,要想通过一、两次的批评教育就达到断绝不良行为习惯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改正错误的过程决不可能直线发展,因此,一旦期望过高,教师易产生急躁心理,处理问题就会过于偏激,甚至“一棍子打死”,将其逐出门外。这种作法只能是批评失去教育意义,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四)因人而异巧施教。由学校日常管理的特点可知:某一阶段,某一特定时期,学生们犯的错误通常大同小异。而由于我们面对的学生千差万别,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和心理承受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学生犯相同错误时,教师批评时必须要因人而异,要多通过批评前的外围摸底、迂回调查、语言试探乃至家访,准确把握被批评者的心结所在,然后再确定适当的批评方式和语言,定能事半功倍。尤其是当前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家庭变异导致的学生行为异常以及近几年全社会重点关注的“留守儿童”等等,教师在对这类儿童进行教育时,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触及到孩子心中敏感而又不愿涉及到的痛,在无意中伤了孩子的自尊,引起孩子的心理上抵触,导致失败的批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高明的批评更应该因人而异,同样的错误因产生错误的主体不同而用不同的“钥匙”开。

(五)批评屡不奏效时,也可耐心等待。不批评是对拒绝批评的无声批评。如果学生对批评产生了逆反心理,停一段时间,给学生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时间,有时比急风暴雨式的批评更为实用。如果老师在批评不能凑效或学生错误反复时,心急火燎,在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错误之前,而采取更激烈的批评手段,采取强制性压服手段,其结果只能把学生推向另一个极端。因此,“冷处理”,等待一段时间,给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机会,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总之,尽可能采取宽严适当的批评方式,容忍犯错误,允许改正错误,只能有助于学生的成长。英国著名生理解剖学家麦克劳德少年时“挨罚”的故事,就比较耐人寻味,发人深思。麦克劳德读小学时是学校出了名的“捣蛋鬼”。有一天,他忽发奇想,想看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子,就伙同几个伙伴猎杀了校长最宠爱的狗,取出内脏一一观察。校长十分恼火,决定施以重罚。可是,最终的处罚决定令人吃惊:罚麦克劳德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麦克劳德知道自己闯了大祸,便非常认真画好了图交给校长。校长看后认为他画的很好,对错误认识也比较诚恳,“杀狗事件”就此了结。这一奇特的处理方式既用到了错误中的解剖知识,成全了一个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的好奇心,又起到了惩戒目的,批评手段相当高明。后来,当有人问到在一生中对麦影响最大的人物是谁时,他说:“我在读小学时,因杀了他的狗而给我处罚的一位校长。在我心中,他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麦的成功与这位校长高水平的批评是分不开的,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个班主任借鉴。

“求善勿过高,当思其可以;责恶勿太苛,当思其可爱”。这句古语是符合辩证法的,也是值得每个班主任在发出批评之前深思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