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掌握这个方法,会发现原来公式编制并不难,& 练习题070:计算产品的奖惩金额

 偷懒的技术 2021-01-30

最近推送的五篇文章:

·  正  ·  文  ·  来  ·  啦  ·

本文用练习题070来介绍如何摸清数据的规律,理清逻辑,以简化公式的编制。

首先来看一下练题070:

练习题070

练习题070:按指定规则计算奖惩金额之和

1、请计算“练习题070-1”工作表各产品4月5月的奖惩金额

表格说明:

A2:C8单元格区域为2018年的数据,F2:H8单元格区域为2017年数据,请在K12:L17单元格区域计算出4月5月的奖惩金额。

2、请用一个公式计算4月、5月各产品的奖惩金额之和(见“练习题070-2”工作表)。


本练习题是根据《偷懒的技术》读者群读者朋友的问题改编,原问题中奖惩规则是这样描述的:

计算规则:

同比≥8%且占比≥30%,则奖励金额为总量*(占比-30%)*5

占比≥30%但同比<8%,则不奖不罚

占比<30%,则惩罚金额为总量*(30%-占比)*5

从这个问题的描述可以看出,逻辑层次不够清晰。大家之所以一遇到较复杂的情况,就不会写公式,是因为没有掌握编制公式的思路和方法,因而,借这个练习题070,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找出数据的规律、梳理逻辑、理清思路。

在介绍之前,先来看一段话:

使用Excel来进行整理分析数据时,不管是使用基本功能,还是使用函数公式,都应该先对数据进行琢磨分析,总结数据的规律,数据都有什么特点或共性。

把规律琢磨出来后,再考虑如何转换为公式表达出来。只有把数据的规律理清了,才能进行思路的构建,以及进行下一步:理清逻辑,以及逻辑的优化。

不能一上来就考虑用什么函数和公式,如果没把规律理清,编出来的公式也只是逻辑混乱、漏洞百出

这是即将出版的《偷懒的技术2》里面的一段话,正好用到这里。将公式编制的过程总结为一句话,那就是:摸规律、顺逻辑、理思路、编公式

我们把本练习题的计算规则多琢磨一下,就会发现:

占比≥30%时,奖励金额为总量*(占比-30%)*5

占比<30%时,惩罚金额为总量*(30%-占比)*5

这两点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达,直接用 “总量*(占比-30%)*5" 就可以。

另外,占比≥30%,但同比<8%” 时,则不奖不罚,实际上也可用上面的公式,用0去乘上面的公式就是了,得到的结果是0,也就是不奖不罚。

我们将提成计算规则,稍稍整理一下:

占比<30%,则处罚金额为:总量*(占比-30%)*5

占比≥30%且同比≥8%,则奖励金额为:总量*(占比-30%)*5

占比≥30%但同比<8%,则:0*总量*(占比-30%)*5

如果用“提成公式”来代表“总量*(占比-30%)*5”,提成规则可以总结为下面的表格:

占比
同比提成
<30%
提成公式
>=30%>=8%提成公式
>=30%<8%提成公式*0

由于占比小于30%时,不管同比是怎么样,都不会影响其提成,因而,可以将上面的表格再完善一下,就成为下面的表:


占比<30%占比>=30%
同比>=8%提成公式提成公式
同比<8%提成公式提成公式*0

从上面的表可以看出,只需在“占比>=30%"并且”同比<8%“时等于0即可。要实现这一点很简单,直接用NOT函数,一个公式即可搞定:

NOT((占比>=30%)*(同比<8%))

将上表用完整的公式表达就是:

NOT((占比>=30%)*(同比<8%))*总量*(占比-30%)*5

然后将上述公式套用到表格中:

=(NOT((B12>=30%)*(B3/G3<1.08)))*G12*(B12-30%)*5

本练习题第二问,要用一个公式计算出奖惩金额之和,前不久本公众号写文介绍过:
【扩展】新手进阶必学的三个函数③:最佳劳模SUMPRODUCT函数,这篇必须收藏!

SUMPRODUCT函数可以进行数组运算,因而第二问用SUMPRODUCT,将前面的公式单元个单元格换成单元格区域即可:

=SUMPRODUCT((NOT((B12:C17>=30%)*(B3:C8/G3:H8<1.08)))*G12:H17*(B12:C17-30%)*5)

案例二: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摸清数据规律,然后通过梳理逻辑,简化公式的案例:

问题原来的描述:

如果是甲公司,男,大于50的发1000,小于900,甲公司,女,大于50的发900,小于的发800,乙公司,男大于50的发800,小于50的发700,乙公司 女,大于50的发700,小于的发600

我们将上面的规则描述整理成一张表:

这样就比较清晰了,用IF函数来判断的话,直接多层嵌套就是了,嵌套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然后根据上图的思路编制公式:

=IF(C2="甲",IF(D2="男",IF(E2>50,1000,900),IF(E2>50,900,800)),IF(D2="男",IF(E2>50,800,700),IF(E2>50,700,600)))

这个公式有点长,看一下能否优化一下:

我们将上面表格中的数据拿来对比,为了方便对比,将表稍微改一下:

将甲公司、乙公司、年龄、性别对比一下,就会发现:

甲公司比乙公司多200,50岁以上的多100,男士要多100

发现这个规律就好办了,我们只需判断:是否为甲公司、是否大于50岁,是否为男士,如果是,就在基数600的基础上,加上相应的金额即可。公式如下:

=(C2="甲")*200+(D2="男")*100+(E2>50)*100+600

如果想再缩短一点,将上面的公因数提取出来:

=((C2="甲")*2+(D2="男")+(E2>50)+6)*100

从上面的二个案例可以看出,一些看起来很复杂的问题,只要发现了数据的规律、理清了逻辑的层次,公式编制起来就要容易得多,并且,还比较简单清晰。

最后,总结一下本文的知识点:

知识点总结

1、公式编制四步曲:摸规律、顺逻辑、理思路、编公式

2、使用Excel来进行整理分析数据时,不管是使用基本功能,还是使用函数公式,都应该先对数据进行琢磨分析,总结数据的规律,数据都有什么特点或共性。

把规律琢磨出来后,再考虑如何转换为公式表达出来。只有把数据的规律理清了,才能进行思路的构建,以及进行下一步:理清逻辑,以及逻辑的优化。

3、为了理清数据的规律,可以用表格来一步步整理。

如果本文对你有帮助,走时别忘了点一下文章底部的广告和右下角的大拇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