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象虫足够让人恶心,自相残杀和互相陷害是家常便饭,还爱同性恋

 趣聊科学 2021-01-30

喜欢吃米饭的小伙伴,肯定都见过在米袋里的黑色虫子,看到后多数人会闪过这样一个念头:这袋子米还能不能吃,这米有没有毒啊?扔了挺可惜,不扔感觉恶心。

有些喜欢吃面食的朋友有点幸灾乐祸了,心想还好自己不经常吃米饭,不要高兴太早,面粉里也有一样的虫子,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米里面和面里面这种虫子叫象虫,食品加工厂也想尽办法,去除这些象虫,比如对米采用真空包装,一定程度上确实减少象虫数量,但是到了6月份,即使在真空包装里的米也会有很多象虫。

虫咬过的米到底能不能吃?象虫产生了很多卵该怎么办?此外,象虫还搞同性恋你知道吗?米象虫还会装死坑队友你知道吗?带着这些问题来看看象虫的前世今生。

米象虫

1763年,瑞典生物学家—林奈首次发现了米象,米象是一种完全变态的昆虫,这里的变态是专业术语,不是辱骂之意,也就是说米象在个体发育中,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这种经历四个阶段发育的,科学家称之为完全变态。

成年的象虫长度约为 2.4~2.9 毫米,宽约为 0.9~1.5 毫米,体型呈卵圆形,身体颜色为红褐色,背部甲上无光泽或者光泽比较暗。米象虫头很小,吻部细长,外观与象鼻神似,因此得名米象虫。

现代的科学技术如此发达,对付象虫一直没有很好的办法,那么古代人粮食短缺,岂不是被象虫坑惨了,其实古代人倒是没有象虫的烦恼,因为象虫也就是近几十年才被引进国内,属于名副其实的外来物种。

象虫最早生活在马来西亚,它不仅对成熟的米粒感兴趣,它还对禾苗有意思,在禾苗发芽后,米象虫就开始生活在上面,刚开始吃禾苗叶子,随着稻谷的成熟,米象开始将虫卵生在谷粒上,说到这里你肯定明白了,为什么大米袋中会凭空产生米象虫了。

危害力巨大

前面说了米象是一种全变态昆虫,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共4个周期,从卵到成虫需要20天,也就是说一年内米象可以完成8到9代繁殖,一个雌性象虫能活2年时间,一生中可以产下500个卵,这个繁殖速度确实非常快,甚至有些吓人。

那雌米象是如何将卵下到大米中呢?通过研究发现,雌性米象会将大米凿开一个很长的通道,然后在通道里产卵数量1颗到5颗不等,当在一颗米中完成产卵任务后,然后用分泌物将洞口封堵上,防止象虫卵流出。

所以,大米一旦被象虫盯上,米袋里到处都是虫卵。

然而几百年来,米象虫一直如吸血鬼一样吸食人类成果,人们却对它一点办法都没有。美国著名昆虫学家Jim Campbell对米象破坏力进行过统计,在发达国家因为米象造成的谷物损伤达到2-5%;在欠发达国家,这一数字可能更高达50%。

象虫有毒吗?

那么象虫咬过的大米有毒或传染病吗?

实际上象虫咬过的大米没有任何毒,被象虫咬过的米粒颜色会变得灰暗些,米内部被象虫掏空,在吃之前经过淘洗后,掏空比较严重的米会浮起来,直接丢掉即可。不过还有很多损害不严重的大米并不会浮出水面,也就是说即使筛选一轮后,剩下的大米依然会有很多象虫卵,米饭蒸熟后也对身体没有太大影响。

爱搞同性恋

如果细心的小伙伴,经常会发现两只象虫会叠在一起。这时候你肯定会猜到,这两个家伙肯定在交配,你只说对了一半,确实有的雌雄象虫是在交配,毕竟要产卵孕育下一代。

其实,还有另一种情况,两只雄性象虫搞到一起,一些证据显示这雄性象虫爱搞同性恋。象虫同性恋也会面临生育下一代的问题,它们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雄性象虫在处理下一代问题上,让人大开眼界,两个雄性同性恋象虫会不约而同的爬到雌性象虫身上,在稍后的异性交尾过程中,两只雄性象虫精子会同时进入雌性体内。

自相残杀和互相陷害

理论上,待在米袋里米象虫可以衣食无忧了,实际上它们经常会出现自相残杀,主要还是由于不患寡而患不均,当雌性在一颗米粒内生下2个以上卵时,幼虫就会看不惯甚至骨肉残杀,两只幼虫会充分利用位置、时机等因素,将另外一只咬死,弱肉强食体现的淋漓尽致。

象虫除了会自相残杀外,在遇到天敌时还会互相陷害。

美国《科学》杂志在线新闻有过这样的报道,当米象虫看到天敌跳蛛时,第一反应就是用背部打滚,同时停止运动开始装死,这种僵死的状态会让跳蛛将注意力转到它的小伙伴身上。

米象虫看到天敌反应不是告诉小伙伴危险,而是选择转移敌人注意力,将火力引到同伴身上,这骚操作也没谁了。

当米象虫装死时, 它的同伴却变成了真的尸体。

结论

米象虫咬过的米面对人体没有危害,对此不要担心。不过米象虫既玩同性恋,又搞自相残杀和互相陷害,确实也让人大开眼界。

参考文献

陈辰. 动物也搞“同性恋” ?大开眼界,2009.08


Lisa Jo Lupo. What Is a Weevil and How Did It Get in My Food? The Spruce. 2019.2.11.

黄建国. 米象、玉米象生物学的研究(初报)[J]. 郑州粮食学院学报, 1982, 000(001):3-1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