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你所不知道的;大明宣德炉鉴别方法!

 新用户99079681 2021-01-31

  真品宣德炉铸工质量平均,精品铸工相当精。伪品铸工不平均,有地方好有地方差,或者铸工粗糙。造型以古雅浑厚为上,有耳足的比无耳足的要好,铸工越精越好。以大小而言,径8-12厘米的炉最常见,属于小号;径15厘米左右的炉是中号,数量比小号少,但价值比小号高;而径大于20厘米的炉是大号,工艺精者稀见,价值也很高。在同样尺寸的情况下,炉越重价值也越高。如友所藏的明末清初的宣炉,径只有15.8厘米,而重量可达7斤,是该尺寸铜炉中的超重量级选手,价值要比普通的重3斤的高数倍。

  在铜器的收藏门类中,铜炉因其铸造精良、工艺考究、造型古朴,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古玩艺术品,并成为艺术品市场的热门收藏品类 之一。提到铜炉,就不能不提享誉盛名的宣德炉。明代宣德炉的诞生揭开了中国制铜史上的新篇章,其精密温润的材质、典雅圆润的造型,可谓优冠诸炉,甚至被明 清文人誉为文玩之首。

  关于宣德炉最早的记载是《宣德鼎彝谱》,礼部尚书吕震等奉旨编纂。书上记载得非常地详细:宣德三年,暹罗国王进贡,风磨铜数万斤。暹罗就是今天的,用黄铜做艺术品由这个时期开始。

  宣德炉是什么样的。大明宣德炉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或了形耳或兽形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

  关于宣德炉的铸造年限和制造数量一直存在各种意见。因为宣德三年造炉这一说法因为在正史上找不到确切的记载,所以关于宣德炉的制造数量和原因就有两种说法:一是当时因为佛殿失火,高温把殿内铜器都熔了,为了弥补损失,当时的皇帝下令他们把被熔化的这些材料再利用做成铜炉,这个传说属于意外说。

  明末和清初仿造。该时的工艺美术器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宣德炉仿品制作亦美,并沿用明代的失蜡铸造法,但在造型上与明代相比,惟显灵巧而已。其胎亦厚重,色有暗红、橙黄等。款式上除了仿大明宣德款之外,还有署“袖云居”、“水云居”、“风月侣”等的篆书方款。

  明清铜炉历史上经历诸多劫难,今日真宣德炉已然是凤毛麟角。无论如今现存宣德炉是否是真品,但大明宣德炉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