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要给马钉马掌,铁钉牢牢钉在马蹄上,马不疼吗?

 kslztqs 2021-01-31

我之前看到有人说,给马钉蹄铁和给狗狗穿衣服是一个概念。但其实马蹄铁对于马而言至关重要,而狗衣服大多时候真的只是满足主人的私欲而已。

放眼动物世界,除人类之外,很少有动物需要外界辅助的东西(比如穿衣服和鞋子)过活的,很明显野马也是不需要蹄铁,但是驯养的马有时候确实需要一个蹄铁。

另外,马蹄铁确实是用钉子把铁片(有时候是铜片)固定在马的蹄上,但是对于马而言,这不算什么,它们并不会感觉到痛。

马的蹄子和蹄铁

马蹄外层完全是由角蛋白组成,就是和你的指甲、头发的成分是样的,这种蛋白质可以算是动物界最坚硬,动物们最常用作保护和攻击的一种物质。

同样的,就像你剪指甲和理发一样,多余的部分无论你怎么处理都不会感觉到痛,这是因为我们的神经末梢并没有延伸到角蛋白上。

给马上马蹄铁也是一样的,只在角蛋白完成,所以马并不会感觉到疼痛或者其他的不适。

上面这张图,左边这个是一个典型的马蹄侧面,从这个马蹄图中可以看出来,马蹄的角蛋白非常厚,毕竟这是人家“吃饭的家伙”。

其实,想象一下你吃的猪蹄,它就是把外面的角蛋白层敲碎拿掉之后里面的样子,和马的基本一样,只是马的角蛋白比它厚很多。

右边这个就是上马蹄铁的样子,从这个马蹄底部中就可以很好的看出,马蹄铁的钉子都是固定在角蛋白上的。

所以,不用担心马会不会痛,一个经验丰富的蹄铁匠可以很舒服给马钉上蹄铁。

马蹄铁的作用

马蹄既然是角蛋白组成,那么它也和我们的指甲、头发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长长,而且速度十分惊人,大概每年可以长一个蹄子那么长。

然而,走路,奔跑等等都会磨损角蛋白,大部分野外的马之所以不用戴蹄铁,就是因为它们生长和磨损的速度是等同的,它们的蹄子可以长期保持良性、健康的状态和形状。

即使是那些过着十分安逸的野马,角蛋白生长速度超过了磨损速度也没关系,它们会学习前辈在石头上自行磨掉。

圈养的马就不一样了,它们蹄子的角蛋白的生长速度往往是跟不上磨损速度的,因为我们养马的目的非常明确——交通、劳作等等,这些繁重的体力劳动会加快角蛋白的磨损。

当角蛋白磨损过度时,马将不再能帮助我们工作,因为等马蹄磨损到一定程度就会像我们的指甲裂开一样,马会因此发炎,无法行走。

最早发现这个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的应该是古罗马的军人,马蹄铁正是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罗马,不过他们那会的固定方式和现在不同,是把蹄铁用麻绳绑在马脚上,就像现在的凉鞋一样。

(题外话:其实马蹄铁真正在中国传开来是在元朝之后的事,在宋朝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要这么做,所以很多古装电视剧要注意下这点哈。)

所以很明显,最初马蹄铁的作用就是阻挡角蛋白的磨损,让马能够更加高效的工作,这个做法是确实有效的,角蛋白再也不用直接接触地面了。

图注:不好的蹄形状,导致马腿变形

其实,马的工作效率和它的蹄子形状是强相关的,只要蹄子稍微变形就会导致马整只马脚的受力不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脚将受损严重。

于是,马蹄铁就有了它的第二个功能——保持蹄子的最佳形状。

那些很少劳动的马就需要一个这样的马蹄铁,不然他们的角蛋白将不停生长,最终导致马无法行走。

最后

马天生就是奔跑能手,它们有着四条十分强壮、惊人的腿和蹄子。

所以并不是所有圈养的马都被钉上了马蹄铁的,很多马都不需要,比如那些脚部很健康,也不需要承担太多劳动力,主要的奔跑环境是草地和沙土的马,它们的角蛋白磨损不会太快,也就不用上马蹄铁,真正要上马蹄铁的基本是那些超负荷工作和工作环境不好的马。

另外,其实不只是马,很多帮助我们承担劳务的有蹄类动物都会被钉上蹄铁,有了蹄铁之后,它们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并保护自己。

42 赞 6评论
分享
举报

给马蹄钉铁掌,看起来确实有点疼,毕竟马蹄就是马的脚,按照我们正常的认知,往脚上钉铁掌无疑是一种“酷刑”。但是,对于马儿来说,钉铁掌非但不同,而且还有益处,尤其是人工饲养下的马更需要钉马蹄。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马蹄铁是怎么钉的?

马蹄铁就是我们上图中看到的那个圆形的铁家伙,它被平整的钉在马蹄的脚底板上。马蹄铁至少已经出现了一千多年了。作为古代的交通工具,马就等同于现在的汽车。那么,马蹄铁是怎么钉上去的呢?

马蹄铁想要钉到马蹄上,需要两个重要的工序,一个是打磨,一个钉钉子。打磨是指钉马蹄的师傅要将马蹄修平整,以便于马蹄铁与马蹄能够完美贴合,而钉钉子就是一个技术活了。一般情况下,马蹄铁的设计是一边有三个钉孔,一边有四个钉孔,之所以用这么多钉子就是为了防止马蹄铁脱落,相传波斯沃斯战役中,查理三世丢了英国的控制权就是因为它骑乘的战马掉了钉子,从而使战马的一个马蹄铁掉落,最后战马与查理三世双双摔倒在地,被生擒。我们言归正传,之所以说钉马蹄有技术性就是因为钉子在钉如马蹄时需要斜钉,而且还不能钉太深。

当将钉子砸入马蹄后,师傅需要将裸露在外的钉子打掉,然后再用锉将钉子的末端与马蹄铁打平。

这就是马蹄铁钉入马蹄的全过程。

马蹄为什么要钉马蹄铁?

首先,马蹄钉马蹄铁都是发生在人工饲养下的马儿身上,这是因为人工饲养下马儿的运动量与野生的完全无法相比,而且人工饲养的环境也比较的好,大都是平整的草地,这也就造成了这些马儿的马蹄磨损较差,而马蹄其实是像人类的指甲盖一样会一直生长的。所以,人工饲养下的马儿的马蹄如果不经过修正的话,就会出现下图的情况:

但是,马蹄仅仅靠修是远远不够的。由于马儿出现在人类的生活中主要有两个功能,一个是骑行,一个是负重。而这两个作用会增加马儿的负担,身体的重量再加上人或者是货物的重量都集中在了马儿的四条腿上,确切的说压力都在马儿的四个马蹄上。这样就会造成马蹄开裂或者是因为过度磨损使马儿无法正常行走。

而马蹄铁的出现就完美的解决了这一问题,经过修平后,将平整且坚硬的马蹄铁钉在马蹄上,这样马与地面接触的部位就由马蹄变为了铁,这无疑增加了马蹄的使用寿命,而且也不会出现因为过度负重接触硬物而造成马蹄开裂的情况了。

也就是说,马蹄铁对于马儿来说就像是我们人类穿的鞋子一样,是对蹄(脚)的一种保护。

给马蹄钉马蹄铁,它不会痛吗?

虽然马蹄铁的功能等同于人类的鞋子,但是毕竟鞋子是我们直接穿在脚上的,可以自由的脱下、穿上,而马蹄铁则是生生的用钉子给钉到马蹄上的,这有着本质的区别。那么,在钉马蹄铁时,马儿会疼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马蹄总共分上下两部分,下部就是指马蹄与地面接触的这一部分,这一部分的厚度在3公分左右,而在3公分之上的则是另一部分。那么这两部分有什么区别呢?虽然从外观上看,整个马蹄都是黑黑的,没有什么区别,但其实,它的下部是完全没有神经和血管的角质层,而上部分则是有少量神经和血管的活体角质。

正常情况下,钉马蹄的师傅非常的有分寸,只是将钉子斜钉在马蹄的下部分,而这样对于马儿是没有伤害的,而它也不会感觉到疼。但是,如果钉过了,将钉子钉入活体角质中,马儿是有痛感的,即使正常行走时不明显,在负重时,也会显现出来。

总结

马蹄铁对对马,就像是鞋子对于人类一样,不同的是,马“穿鞋”需要用钉子。但是,由于这些钉子是钉在硬化的角质中的,所以马儿是没有痛感的。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马蹄铁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当马蹄铁磨损严重时,也需要更换,而更换时,为了让马蹄铁更加的贴合马蹄,通常会选择与上一次使用的马蹄铁打孔不同的马蹄铁来更换,这是为了防止用一个钉孔容易造成马蹄铁脱落。

展开全部

通常,我们以为的不钉马掌的马蹄是这样的。

但实际上,马蹄可能会因为在软地上行走太多,或者是运动量不够,导致马蹄成为这样。这样的马显而易见无法从事运输以及载人需要。

还有,指甲里最容易藏污纳垢,当马蹄的指甲过长时,很可能导致马蹄发炎、生病。所以定期清理马蹄,并钉上马掌,可以有效阻止以上症状。

如果是载货或者载人马匹,由于负重较重,全身重量集中在4个马蹄之上。再加上行走时会遇到小石子等情况,很容易因为磕碰而撞坏马蹄,这种情况在自然界中很少发生,但由于人类经常使用马匹运输或者载人,以至于这种情况非常常见。

所以说,为马匹钉上马掌,其实是保护马蹄的一种措施。而且马掌主要钉在马蹄的角质层上,相当于人类的指甲,角质层没有痛感神经的分布,因此给马钉马掌,马是感受不到痛意的。

为什么野马不用钉马掌?

马的马蹄一共有两层,一层是活体角质,一层是非常坚硬的角质层,厚度大约是2-3厘米,人类钉上的马掌,主要是在这一层。

在野外时,马蹄会经常和地面发生摩擦,还会因积水的腐蚀以及微生物的作用脱落,所以野马的马蹄即使没有马掌的保护,也可以被保护的很好。

但是,野外的马蹄不需要承担运输和载人的工作,这使得它们身体负重不强,马蹄的再生速度和脱落速度差不多,因此野马不需要钉马掌。

其实,并非所有的马都需要钉马蹄铁,钉马蹄铁成本很贵,所以一些用于育种或者很少参与运输、载人的马匹就不会被钉马蹄铁,但也会请师傅定期清理马蹄,有些类似于我们人类的扦脚师傅。

野马为什么可以被驯化?

公元前4000年左右,欧亚地区的人们就已经驯化了野马。

马之所以可以被驯化,其实是因为它满足了6个关键因素。

  • 食物

被驯化的动物一般都是以人类农业副产品为食,比如:秸秆、谷皮等,如果动物太挑食,人类很难为它们提供食物,所以不能被驯化。

  • 成长期较短

成长期较短意味着人类可以在短时间内将该生物投入使用或者食用,反之则不适宜被驯化。比如:大象,大象虽然也可以载人,但大象不仅吃的多,而且需要长达10年才会成年,一般家庭很难驯养大象。

  • 性格温顺

对于家畜以及家禽来说,性格最为重要,如果攻击力太强,比如:河马,咬合力超过鳄鱼,每年杀死的人比老虎还多,显而易见这样的生物并不适合当家畜。

  • 不能太胆小

鹿类动物很难被驯化的原因在于胆子太小了,稍微有些风吹草动就容易惊慌、逃脱,虽然现在农场里比较安全,没有大型食肉动物出没,但是远古时期的人类生活条件远没有今天安全,胆小的生物受到惊吓后,很容易逃窜,对人类来说风险不可控。

  • 可以在人类饲养环境下繁衍后代

生物的驯化需要一代代积累,尤其是家畜、家禽育种,人们会选择符合人类利益的症状,然后让它们繁育后代,比如:人类会选择长肉速度快的猪,进行育种。狗的繁殖也是如此,性格温顺的才会被保留下来,性格比较暴躁的会被人类无情地杀死。

就这样,经过一代代人为选择之后,生物的后代几乎都会符合我们想要的样子。

但如果该生物不能在人类饲养环境下繁衍后代,这意味着人类不能一代代对它们进行人工选择,导致生物很难被驯化。

  • 喜欢群居

太喜欢独居的生物不太容易被驯化,因为喜欢独居的生物大多有领地意识,在狭小的饲养空间里容易发生打斗,而人类又没有足够大的空间能容纳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所以早期人类在驯化动物时,会优先选择比较容易驯化的群居动物。比如:羊,羊群之中有头羊,人类只需要管理好头羊就可以管理好整个队伍。

马之所以被驯化,其实是因为它满足了这6个条件,在没有火车、动车之前,马儿承载着运输人类以及货物的主要功能,所以有人说:古时候人类的信息传播速度,取决于马儿的奔跑速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